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讀誦研習,宜并行之。今依文便,分為二章。每章之中,先略后廣。學者根器不問,好樂殊致,應自量力,各適其宜可耳。龍集辛未首夏沙門亡言述。

第一章讀誦若好樂簡略者,宜讀唐貞元譯《華嚴經普賢行愿品》末卷(即是別行一卷,金陵版最普,共一冊),唐清涼國師曰:今此一經,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德廣。能簡能易,推遠唯深,可贊可傳,可行可寶。故西域相傳云:普賢行愿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產經為廣普賢行愿贊。或兼讀唐譯《華嚴經凈行品》。清徐文蔚居上曰:當以凈行一品為入手,以行愿末卷為歸宿。又曰:凈行一品,念念不舍眾生。夫至念念不舍眾生,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縱未能真實利益眾生,而是人心量則已超出同類之上。勝異方便,無以逾此。

以上二種,宜奉為日課。此外,若欲讀他品者,如下所記數品之中,或一或多,隨力讀之。《菩薩問明品》、《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十忍品》、《如來出現品》(以上皆唐譯)。若欲讀全經者,宜讀唐譯(揚州磚橋法藏寺版最善,共二十冊)。徐居士曰:讀全經至第五十九卷《離世間品》畢,宜接讀貞元譯《普賢行愿品》四十卷,共九十九卷,較為完全。蓋《入法界品》,晉譯十六卷,唐譯二十一卷,皆非全文。貞元譯本,乃為具足。不獨末卷十大愿王為必讀之文,即如第三十八卷《文殊答善財修真供養》一章,足與末卷廣修供養文互相發明,同為要中之要。而晉唐二譯皆闕也(貞元譯《普賢行愿品》亦法藏寺版,并十冊)。

若有余力者,宜兼讀晉譯(金陵版共十六冊)。徐居士曰:晉譯亦宜熟讀。蓋賢首以前諸祖師引述華嚴,皆用晉譯。若不熟讀,則莫知所指。

第二章研習若好樂簡略者,宜先閱《華嚴感應緣起傳》(揚州版共一冊)。

若欲參閱他種者,宜閱《華嚴懸談》第七部類品會、第八傳譯感通二章(金陵版并八冊,此二章載于卷二十五)。全經大旨,懸談第七品會抄文,已述其概,若更欲詳知者,宜閱《華嚴吞海集》(金陵版共一冊),并宜略閱唐譯全經一遍,乃可貫通。若欲知《普賢行愿品》末卷大旨者,宜閱《普賢行愿品》第四十卷疏節錄(附刊于下記之《華嚴綱要》后)。又讀他品時,宜讀《華嚴綱要》此品釋文(北京版共三十二冊)。

若更欲窮研者,宜依《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所列者隨力閱之(提要載于《天津居上林林刊》,又轉載于紹興《大云雜志》)。更益以此宗諸祖撰述等,茲不具錄(徐居士近輯《續大藏輯要目錄提要》、華嚴部詳載之)。

《華嚴合論》最后閱之。徐居士曰:所以勸學者研究華嚴,先疏后論者,以疏是疏體,解得一分即獲一分之益,解得十分便獲十分之益,終身窮之,而勿能盡。縱使全不能解,亦可受熏成種,有益而無損。論是論體,利根上智之上,讀之有大利益。而初心學人,于各種經教既未深究,于疏鈔又未寓目,則于論旨未易領會。但就論文瀕預籠統讀去,恐難免空腹高心之病。蓮池大師謂統明大意,則方山專美于前;極深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斯實千古定論,方山復起,不易斯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隆德县| 永年县| 克什克腾旗| 华安县| 象山县| 枝江市| 自贡市| 饶河县| 蓬莱市| 理塘县| 洱源县| 武威市| 大理市| 克山县| 砀山县| 宜阳县| 抚松县| 嫩江县| 普洱| 彩票| 宜兰县| 启东市| 普兰县| 抚顺县| 磐安县| 合川市| 宕昌县| 福安市| 南宫市| 中西区| 蒲城县| 长岭县| 石林| 彝良县| 鹤峰县| 明光市| 堆龙德庆县| 徐闻县| 沂源县|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