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何來:自我的心理學探問
- (美)羅伊·F.鮑邁斯特
- 2560字
- 2024-12-18 17:40:23
譯者序
很榮幸擔任鮑邁斯特教授《我從何來:自我的心理學探問》這本書的譯者。我是梅凌婕,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也是本書作者的學生。
這本書的成稿來自教授在昆士蘭大學開設的一個自我主題的“4481”心理學研討會。研討會開始后不久就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轉為線上課。研討會期間,他把自己撰寫的材料陸續發給我閱讀。從第1章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極力勸說他應該把這些文字整理出版。畢竟,在討論自我這個主題上,沒有哪位心理學家比他更合適,這將會是自我心理學領域教科書一樣的存在。他聽取了我的建議,英文版得以在2022年年中出版。我畢業回到國內,又找到機械工業出版社的伙伴,幾經周折拿到了版權,非常開心這本書將在2024年與大家見面。
“自我”,或者說“我是誰”一直是心理學研究者和大眾非常關注的主題。在我畢業后從事心理服務工作的四年里,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梅老師,可不可以給我評估一下,我是什么樣的人”。在愈加不確定的社會環境里,類似的需求也不斷以“生涯規劃師”“婚戀咨詢師”等名目繁多的頭銜的形式反映出來。似乎比起自我的判斷,大家更相信一個第三方的專家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喜歡什么專業、什么工作,以及想要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
客觀來說,第三方的專家如果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行業經驗,確實能夠給出一些有價值的反饋。但心理學的整合視角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是這本書為什么值得我們每個人閱讀。在這本書里,你可以了解到文化對自我的影響,被人喜愛與被人信任的差異,還有人類自我與動物自我的區別。就像書里提到的那樣,我們的自我就像著名的忒修斯之船:這艘船由船板組成,隨著時光流轉,有的船板老去了,有的船板留下,最后,每一片船板都被替換過了,但所有人仍然叫它“忒修斯之船”。就像我們會在不同的階段去不同的學校,從事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人戀愛一樣。我們的生活城市變化了,社交圈子變化了,但我們還是擁有同樣的名字,擁有我們的自我。
在過去的幾年,我們的自我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如果西方自我理論的發展過程,是從強調自我實現慢慢向現實主義靠近的話,那么我們恰恰相反,每個人都開始重新看到自己真實的需求、真實的關系,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生活應盡的責任。這些變化體現在大眾媒體的情緒變化上,大家越來越關注自己的情緒,反抗內卷。在父母的教育理念變化上,這體現為父母開始注重對孩子心理和個性的關注。
大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著重留意以下幾個關鍵認知。
(1)自我是靈活的,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反饋,有的老板很認可你的工作能力,有的老板卻對你冷眼相待。演員的職業生涯起伏不定,有可能十年八年都在演龍套角色,也有可能憑借一部劇就人盡皆知。這些不同的外界變化都在不斷重塑我們的自我。
自我的靈活性視角會賦予我們很多新的力量與啟發,我們常說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其實也就是“明天,又是新的自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回憶你是如何從一個襁褓中的小孩,慢慢成長為今天的自己。以前我們只能依賴自己的父母,來喂養和照顧自己,慢慢地通過教育,通過工作,我們有了朋友,有了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在經濟和精神上獨立,之后還會有婚姻、家庭和孩子。每一個我們獨立創造的部分,都見證著自我的強大與神奇。
(2)自我是一種自然問題的文化解決方案
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尋找激情與天賦的讀者,可能在閱讀本書時會有些失望。和動物相比,人類自我所能實現的獨特功能,如進行道德判斷、自省等,其他所有物種都無法實現。為什么只有我們進化出了這樣的自我呢?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所有物種都背負了生存和繁衍的使命,人類也不例外。東亞國家從小教孩子有禮貌、守秩序,西方國家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就具有了不同的特性,但都是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生存和繁衍。
一個健康發展的自我,意味著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與家人維持好的關系,并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在德爾斐的神廟上,“認識你自己”不再意味著我們脫離現實來進行自我探索,而意味著尋找我們在社會上的位置,以及我們能為社會貢獻的價值。
這個洞察是非常真實而本質的。年輕人往往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寄希望于旅行和享樂來尋找所謂的“人生意義”,然后不斷地碰壁和失望。但所有成年人都知道,人生意義來自不斷地創造,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意義感會自然而然形成。社會給大家提供的選擇就像是一個自助餐,菜品和種類已經呈現出來了,重要的是你的選擇,而不是抱怨有某道菜但沒有另一道,或者吃到某道菜需要付出過多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揭示了自我實現的深層含義——找到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重合的那部分,并不斷重復與放大。
(3)自我的統一性
我們的自我從誕生開始,就不斷為統一性和自洽而奮斗。雖然每個人的自我都只存在于自己身上,但是常常面對著內部或外部的沖突,絕大多數的情緒問題也由此產生。自我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自我知識、執行功能和關系自我。每一個領域都需要一個統一的自我。
我們用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心理議題作例子,比如和原生家庭的關系。如果能順利地達到統一,那么父母和兒女能夠形成一致的力量,子女認可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能夠看到父母給自己身上的優點與缺點帶來的影響,甚至可以在父母年歲增長時反哺新的知識和技術發展。但一旦這樣的統一沒有達成,雙方就會長期處于相互不滿意的狀態,或者為彼此的生活焦慮擔心,反而對關系造成了壓力。自我認知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取得外界認知與自我認知的一致性,我們才能真正完成自我的統一,獲得自洽與松弛的生活。
現在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自我議題愈加重要。我們是否擁有真實的自我?如何面對自我與社會的融入沖突?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在多大程度上有誤解,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準確的?這些話題你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答案,你還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鮑邁斯特教授的很多人生智慧和研究結果。和以往與自我相關的心理學書相比,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系統的框架,讓你可以厘清在自我的領域里,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幻的,什么理論是對你的生活有幫助的,而什么又是“無源之水”與“海市蜃樓”。我能擔任這本書的譯者,教授和我都非常高興。我也希望這本書給對心理學、哲學和自我認知感興趣的伙伴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最后,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各位編輯,這本書的出版離不開他們的專業、堅持與付出,我作為心理學人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