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2023)
-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 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 四川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著
- 1186字
- 2024-12-25 17:40:38
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概念內涵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特征
對城市群概念的研究起源于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年戈特曼首次提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在隨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將“Megalopolis”概括為大都市區沿著特定的交通軸線集聚而成的多核心城市體系,其特征主要為城市分布密度高且擁有一個以上核心功能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完善,區域一體化水平高,人口規模在2500萬人以上等。戈特曼的研究帶動了其他學者開始關注“Megalopolis”現象。
國內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相關研究。1983年,于洪俊和寧越敏首次將“Megalopolis”的思想引入中國,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將“Megalopolis”翻譯為“(大)都市圈”“(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帶”等,其中姚士謀(1992)在《中國的城市群》一書中,將其翻譯為“城市群”,對中國城市群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國城市群界定的定量標準。
目前,國內關于“城市群”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姚士謀(1992)將城市群概括為“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或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借助綜合運輸網的通達性,發生與發展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肖金成(2021)將城市群的概念界定為“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云集相當數量、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城市,以一個或幾個都市為核心,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的城市集合體”。方創琳等(2018)則將城市群定義為“特定地域范圍內,以1個超大或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都市圈(區)或大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孫久文和蔣治(2021)認為城市群是“在空間上鄰近且經濟聯系密切的若干城市構成的網絡化統一體”,并指出“城市群成‘群’的關鍵在于城市間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基礎設施對接、產業關聯配套、公共服務均等”。張學良(2018)則關注城市群的構成形態,指出“城市群是由兩個及以上規模和功能不同但聯系緊密并在空間上呈現連綿的都市圈構成,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
在對城市群內涵特征的把握上,馬燕坤和肖金成(2020)指出城市群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存在至少一個大都市作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二是城市群的輻射核一般至少有兩個;三是城市群內存在緊密的產業鏈上下游聯系和市場聯系;四是城市群應覆蓋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多種形態。戴賓(2004)則從城市群的內涵角度將其特征歸納為地域性、群聚性、中心性和聯系性等。易小光等(2019)認為城市群具備兩大內在特征:一是要素集聚和發展集約;二是空間網絡的連接性和共生性,并從產業結構、人口空間分布、交通聯通和城際關系等四個方面概況了城市群的表象特征。此外,在對城市群概念及特征的研究成果上,大量學者還開展了各個階段的中國城市群識別研究(陳守強和黃金川,2015)。
- 提升天津濱海新區國際化水平研究
- 北京產業發展與安全研究報告(2018)
- 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專題研究
- 中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 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藍皮書:2009-2010
- 精準脫貧研究:基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貧困農戶可持續生計策略優化的視角
- 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農戶的大數據
- 大國之城:中國城市經濟與治理現代化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素市場一體化研究
-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以青海為例
-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案例集
- 中國區域特色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以青海省為例
- 區域協調發展研究:要素配置視域下的產業轉移分析
- 湖南物流產業發展研究
- 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