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科技成果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有助于鄉村要素配置優化與集成,形成產業提升效應、生態優化效應、文化傳播效應、治理規范效應和收入增加效應,進而推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見圖1-1)。

圖1-1 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產業提升效應

依托農業科技創新,通過科技手段和農藝農技應用,攻克影響農業單產提高、品質提升、效益增加、環境改善等技術瓶頸,支撐農業實現生產效率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科技支撐提高生產效率

以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進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以種植業為例,科技主要作用于品種、地力、農機、農藝、防災等關鍵環節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品種方面,通過加強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開展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培育高產、高效、優質的突破性農業新品種,從源頭上為生產效率提高創造條件。在地力方面,應用休耕輪作、保護性耕作、節水旱作、有機質提升、有機培肥、退化防控、庫容擴增、土壤調理劑等技術和產品,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先進實用技術,推進耕地資源保護、退化耕地治理和土壤質量提升,從載體上挖掘生產效率提升潛力。在農機方面,推廣應用與農藝相適應的精準種植移栽、施肥施藥、嫁接整枝、收獲干燥等智能農機裝備,提升科學耕作水平,提高單位勞動力的耕作效率。在農藝方面,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示范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現代節水節肥農業技術,從生產方式上挖掘增產潛力。在防災方面,應用精準監測預警技術,構建病蟲災害區域防控技術體系;建設種植業自然災害信息調度系統、災害監測預警綜合信息服務系統,構建全域覆蓋的農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減少農業災害對產出造成的損失。

(二)科技支撐優化產業結構

通過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夠提升特色產業發展能力,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從而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更好適應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在提升特色產業發展能力方面,例如,通過溫室作物光溫環境調控、新型溫室結構和建造技術的應用,提高設施農業的比較效益。在延長產業鏈條方面,推進大宗農產品產后減損和加工技術裝備的應用,實現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在促進產業融合方面,基于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的示范展示,可以在一產的基礎上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會展農業,從而實現一產與三產的有機融合。

(三)科技支撐提升發展質量

通過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夠減少化肥、農藥等傳統投入品使用,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實現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在生產投入方面,推廣綠色農藥、生物肥料、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應用生物激素抑制、天敵多靶標生物控制、植物替代攔截等綠色防控新技術,實現肥藥減量增效。在廢棄物利用方面,通過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途徑進行秸稈綜合利用,應用地膜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產品,實現對農業廢棄物的綠色減量和科學消納。在污染防治方面,應用種植、養殖多源協同控制技術及產品,提升面源污染治理水平,降低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危害。在生產模式方面,發展稻田綜合立體化種養、林下立體種養、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等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的生產循環水平。

二、生態優化效應

通過科技創新,能夠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污染,同時推進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進而產生良好的生態優化效應。

(一)科技支撐減少環境污染

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能夠從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降低環境污染,助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業生產方面,科技成果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如可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科學施用、農業節水灌溉,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僅能合理利用農業資源,而且能減少農業面源帶來的污染。在農村生活方面,應用農業農村生活垃圾與其他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技術及裝備,集成應用與區域特點、生產、生活類型相適配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以及農村改廁及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從而推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二)科技支撐推進綠化美化

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能夠從綠化和美化兩個方面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助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綠化方面,通過繁育推廣鄉土樹種草種,應用森林、濕地、田園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育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評估等關鍵技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村綠化質量。在美化方面,推廣應用村鎮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住宅標準化建設、節能住宅與基礎設施建造、村鎮社區環境整治與質量提升等關鍵技術,推進宜居村鎮建設。此外,運用數字成像技術、衛星遙感技術、遠程數字監測系統等,對鄉村地區進行監測,實時掌握污染狀況,及時做出應對。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覆蓋整個鄉村區域的數字化治理平臺,提升農村環境治理能力。

三、文化傳播效應

通過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夠促進資源整合,拓寬傳播渠道,解決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保護挖掘不夠、資源碎片化、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從而提高文化傳播的效率。

(一)科技支撐促進資源整合

科技成果的應用,既能夠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夠連接鄉村碎片化的文化資源,從而實現促進整合的作用。在文化保護傳承方面,推廣應用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和轉化相關技術,研究推廣村落傳統建筑建設、傳統建筑解析等技術,建立農業文化遺產與傳統村落動態監測系統,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利用。在文化資源鏈接方面,開發建設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對鄉村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等進行數字化,以珍藏鄉村文化變遷的物證。

(二)科技支撐拓寬傳播渠道

通過更加科學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強化特色文化宣傳推廣,帶動文化活動的發展,進而拓寬文化的傳播渠道。在文化資源共享方面,通過建設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等信息數字化服務平臺,積極發展云展覽、云閱讀、云視聽、云體驗,促進供需在“云端”“指尖”對接。在文化宣傳推廣方面,借助于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可使一些民間藝人和民間工藝品制作傳承人與鄉村居民分享傳統民間工藝、民間風俗、戲曲民歌等,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文化活動組織方面,通過科普話劇、科普活動、科普影視、廣播圖文等喜聞樂見、浸潤人心的方式,傳播創新文化和科學文化,促進現代科技與鄉村文化融合,推動鄉村移風易俗。

四、治理規范效應

重點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豐富鄉村治理手段,提高鄉村治理效率,同時,也能進一步規范鄉村治理模式,形成治理規范效應。

(一)科技支撐創新治理方式

通過科技成果特別是數字技術成果的應用,可以創新資產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的方式,進而提升鄉村治理效率。在資產管理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可以建立包括農村承包地信息平臺、宅基地信息數據庫等在內的農村土地信息平臺和包括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荒溝荒坡、林地、荒山、草地等在內的農村產權管理平臺,推動實現農村資產管理數字化和規范化。在人口管理方面,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手段,還可以建立農村人口流動信息數據庫和農村黨員管理平臺,實現農村人口和黨員管理數字化。在治安管理方面,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打造以縣、鄉、村三級綜合治理中心為指揮平臺、以綜合治理信息化為支撐、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為重點的群眾性治安防控網絡,打通社會治安的最后一公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二)科技支撐提升治理效能

依托數字技術成果,可以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提升村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進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在政府服務方面,借助于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把各種政務辦理的條件和要求在網絡上公開,不同政務部門也通過互聯網實現數據和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實現農村基層政務一站式服務、一門式服務,讓農民共享數字紅利,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基層治理。在公眾參與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APP小程序等,為村民提供了解村政財務、表達民意、交流議事的渠道和平臺,調動村民參與村務治理的積極性,提高鄉村治理效率,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水平。

五、收入增加效應

各類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的推廣應用,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一)科技支撐創造增收機會

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催生一些新產業新業態,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增收機會。例如,基于細胞培養肉、合成淡奶油、功能重組蛋白等技術,可以催生未來食品制造業。通過非結構化數據庫系統、農業數據倉庫、農業知識計算引擎、農業可視交互服務引擎等核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能夠借助數字產業化來催生農業大數據產業。此外,隨著科技需求的持續增長,一些農業生產主體或生產資料銷售主體開始面向農戶提供科技培訓、技術咨詢、農技服務等支持,從而推動了農業科技服務產業發展。

(二)科技支撐完善增收條件

除了科技支撐的產業提升效應帶來農業增產、產業鏈增值,進而助推生產主體收入增加外,科學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也能夠通過提高銷售效率來促進農民增收。例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相關數字技術,打造農產品銷售網絡平臺,通過淘寶、快手、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尤其是通過電商與直播結合的“直播帶貨”,打破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銷售格局,有助于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

(三)科技支撐強化增收能力

依托數字技術,開展遠程教育培訓和技術指導,持續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生產技術水平,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在遠程教育培訓方面,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運用“互聯網+教育”,把城市優質的教育理念、課堂資源和作業資源與鄉村師生共享,從而提高鄉村教育水平。在職業技能培養方面,把針對農民的家政、養老、服務農業品牌建設、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課程,借助包括VR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適時提供給廣大農民,讓農民掌握更多就業技能、生產經營管理技能、農業生產技能等,提升農民的就業能力,提高增收水平。在遠程技術指導方面,通過建立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平臺,實現農機、植保、水肥一體化、生產托管、品牌打造、包裝設計、農產品加工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數字化管理,為生產者提供線上對接服務,使生產主體更加方便快捷地得到技術指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旅游| 杨浦区| 手游| 西乡县| 怀远县| 阿克陶县| 阜平县| 永定县| 大庆市| 类乌齐县| 莆田市| 青海省| 抚顺市| 呼玛县| 泗阳县| 中牟县| 封丘县| 天门市| 阳东县| 龙山县| 罗江县| 常宁市| 嫩江县| 马尔康县| 双桥区| 建平县| 教育| 祥云县| 南昌市| 仁寿县| 淮阳县| 沙田区| 天峻县| 汉源县| 永安市| 静宁县| 遂平县| 文昌市| 磐安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