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老子學管理
- 張易發
- 929字
- 2024-12-23 17:53:43
第二章 上善若水:管理修養的底層邏輯
如果我們比較儒家和道家,會發現兩者很不一樣。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儒家是積極的,道家是消極的;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避世的;儒家是肯定的,道家是否定的;儒家關注朝堂,道家關注自然;儒家推崇現實世界,道家幻想神仙世界;儒家講仁義道德,道家卻說失去大道就追求道德,失去道德就追求仁,失去仁就追求義。對于儒家來說,“善”是要花大力氣求得的,比如儒家的格物致知,因為朱熹說一草一木都有真理,通過“格”草木可以得到真理。于是王陽明二十多歲的時候拿竹子來格物致知,他對著竹子一連“格”了七天,這七天就在竹林中坐著看竹子,最后也沒“格”出什么道理,反而生了一場大病。對道家來說,“善”是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水一樣自由流動。同樣面對奔騰而去的河水,孔子會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嘆時間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一去不復返;而老子則會說“上善若水”,在老子眼里水是最高的“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
林語堂把《道德經》第八章譯為:“合于道體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萬物而卻又最不會與物相爭的。他們樂于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樂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所長,舉動必能符合時宜,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才無錯失。”[2]
《道德經》第八章蘊含著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學說:如水。如水,就是像水一樣不爭,像水一樣謙恭,像水一樣往低處流。如果我們從管理的角度,可以把《道德經》第八章翻譯為:最好的管理者像自然界的流水一樣。管理者善于呵護大家,不與大家爭奪利益;管理者停留在大家不喜歡的地方,承擔大家不愿意承擔的責任;這樣的管理者最接近于“道”。最好的管理者善于選擇所處的位置,善于保持心胸寬廣、含而不露,善于真誠待人、與人為善,善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善于令行禁止、提高效率,善于發揮長處、隨機應變,善于審時度勢、開展行動。最好的管理者不與大家爭奪利益,所以既沒有過失,也不會埋怨他人。“上善若水”可以作為管理修養的基本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