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創新論壇(十七)
- 高煜 王聰主編
- 1047字
- 2024-12-25 17:46:53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強調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問題給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考驗。為此,我國政府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我國在綜合考量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抉擇。但是,“雙碳”目標的實現對于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第一,我國尚未實現碳達峰,并且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的時間短,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任務繁重。第二,我國綠色發展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是綠色技術創新本身具有較高的風險性[1],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其他技術創新產生擠出效應[2],導致部分企業由于技術成本壓力綠色創新積極性不高;二是綠色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同類型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機制還有待完善;三是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公眾對環境和綠色發展問題的關注[3-4]。然而,目前我國公眾常常扮演著環境公共物品數量接受者的角色,環保意識以及參與環保活動的水平較低,整體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5],這也給“雙碳”目標的實現增加了難度。綜上所述,“雙碳”目標的實現面臨一定的考驗,但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能源結構的調整,都離不開技術底座的支撐,技術創新是碳減排過程中的關鍵一環;而且“碳達峰十大行動”強調“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公眾作為環境問題最直接的承受者,其減排努力對于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也提到要加快節能低碳技術的開發研制及推廣速度,倡導公眾秉持綠色消費理念,不斷深化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因此,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數字經濟從理論與實際操作上,有可能為碳減排的實現賦能。在理論層面,數據爆發式增長與海量集聚的優勢為智能化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實際操作層面,數字經濟可能通過信息化、互聯化的技術方式,與工業、能源等重點碳排放領域實現融合式發展,從而降低能源消耗與減少碳排放。《數字碳中和白皮書(2021)》提到數字賦能碳減排的發展潛力巨大,其為改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注入了新動力。因此,我們極有可能借助于數字經濟發展之勢,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那么,數字經濟能否以及怎樣影響碳減排呢?技術作為關鍵性要素,數字經濟是否可以為其賦能進而助推碳減排?公眾能否成為數字經濟賦能碳減排的重要抓手?深入探究上述議題,對于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