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原生家庭,發掘你的人生優勢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追根溯源,大部分人一輩子活在原生家庭給自己的框架里,很少有人能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比如,我父母總對我說:“女孩子要中規中矩,穩定一點,不要去創業,整天瞎折騰。”他們總覺得,女孩子就應該本本分分上個好大學,讀個研究生,再找份穩定的工作,老了拿固定的養老金,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當我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面試通知時,他們不支持我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我不得不放棄留學深造的機會。我還想過讀工商管理碩士,但父母覺得就業較難,與其讓我花錢去讀其他專業,不如穩穩當當先找個好工作。他們會設想很多不好的后果,不想讓我跳脫他們給我安排的人生軌跡。
很多時候,我想往前跑,他們都會把我往回拉。如果我做一些“不聽話”的事情,他們就會很擔心,萬一失敗了怎么辦?他們不想讓我遭受挫折、不想讓我受傷害、不想讓我去闖蕩。
我相信,父母無疑是愛我的,但他們未必能真正看到我的優勢。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是原生家庭對我的過度保護讓我畏手畏腳,導致我有很多潛能沒有發揮出來。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在帶學員的過程中,看到過不下一百次。
有一個女孩,英語專業八級,還有名校背景加持,做過傳統線下教育,現在想做線上英語自媒體,我聽完她的想法以后非常支持,花了一晚上的時間給她規劃自媒體賬號方向。在我身邊,憑借教英語年入百萬元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很明確地告訴她,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堅持下去,她一定可以收獲不錯的結果。
沒想到,就在第二天,這個女孩放棄了做自媒體的想法,她表示:“我媽媽知道我付費學習以后很生氣,她也不支持我做自媒體,覺得這是浪費時間。不好意思,我還是不做了,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也不夠專業。”
聽完以后,我嘆了一口氣,隨后感到一絲悲涼。這個女孩不就是過去的我嗎?只不過她選擇了放棄,我選擇了堅持自己。她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放棄了一個絕好的打造個人品牌的機會,決定在四線城市,繼續過著平凡的生活。
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她的原生家庭告訴她:“你付費學習是浪費錢,哪怕你英語專業八級,還不是要安穩地上班、嫁人,別總瞎折騰。”我不知道這個感覺應該怎么描述,明明這么優秀的一個女孩子,明明她還有大把的機會,卻因為原生家庭灌輸的思維方式,注定過上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我舉這個例子,并不是讓大家站在原生家庭的對立面,而是想讓大家能更清醒地判斷,父母的意見,我們究竟應該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