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21世紀重讀《資本論》
- 李翀
- 5958字
- 2024-12-24 18:14:39
第三節 馬克思以后的分工理論的比較研究
一、對新古典經濟學企業分工理論的評論
(一)馬歇爾的分工理論
在馬克思以后,新古典學派經濟學者馬歇爾(A.Marshall)十分關注分工。他在1890年出版的代表作《經濟學原理》中,從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分析了分工。
關于企業內部的分工,馬歇爾提出了下述有別于古典經濟學的看法。
第一,在低級的操作性的工作中,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工人的熟練程度,從而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在高級的技能型工作中,過細的勞動分工反而會影響到工作的效果,因而勞動分工未必提高效率。例如,具有較廣經驗的醫師與只治一種疾病的醫師相比一般來說要更加高明。[61]
第二,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可以獲得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內部經濟是企業進行更加合理的分工所產生的節約。外部經濟是同樣的企業聚集在同一個地區可以相互得到的好處。例如,一個企業新的經營思想、新的制造方法、組織上的改良,都會為別的企業所仿效。另外,隨著這些企業的聚集,原材料供應企業也會隨之而來,招募掌握本行業技能的工人也更加方便。因此,企業得到這些好處而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62]
第三,企業內部的分工不僅包括操作工人的分工,還包括管理人員的分工。工場手工業的雇主的職能已經由不同類型的人來擔任。以股份公司為例,股東提供資本并承擔最終風險,但不參加管理活動;董事支配企業的管理權但不從事日常管理工作;經理及其助手則承擔全部管理工作。[63]
(二)對馬歇爾的分工理論的評論
對于馬歇爾的分工理論,筆者的評論意見如下:
第一,勞動分工可以增進熟練程度和技能水平是普遍的真理,不論是操作性的工作還是技能性的工作都是如此。盡管醫院不完全等同于企業,但既然馬歇爾提到醫師的分工,實踐仍然可以證明,專門從事某一個科室工作的醫師,在這個科室的治療上比不是專門從事這個科室工作的醫師更高明。當然,醫師的治療對象是人,而人的病源是錯綜復雜的,醫師必須對人的各個器官及其機能的相互聯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具備這個前提的情況下,專門從事某個科室工作的醫師的醫術將更加精湛。
如果將不同歷史時期醫院的科室做一個比較,就可以發現,醫院科室的分工是越來越細了,而不是越來越粗了。就現在的醫院來說,內科除了普通內科以外,還有老年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腎內科、血液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等。外科除了普通外科以外,還有皮膚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臟外科、神經外科、整容外科等。除了內科、外科以外,還有婦科、兒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康復科、運動醫學科等。
第二,馬歇爾區分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指出內部經濟是企業分工帶來的,外部經濟是企業在地理上的聚集帶來的。馬歇爾提出的企業分工帶來內部經濟沒有新意,只是使用了內部經濟這個新的概念。但是,馬歇爾提出的企業集聚帶來外部經濟有新意,但這已經不是企業分工的問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企業聚集確實能夠帶來外部經濟,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美國硅谷的發展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美國硅谷(Silicon Valley)是加利福尼亞州圣塔克拉拉谷的別稱,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芯片的機構和企業聚集的地方,現在已經演變為一個電子和計算機工業的“王國”。
第三,馬克思關注的企業分工是企業內部工人的分工。馬克思指出,在工場手工業中,體現在管理方面的“智力”已經作為工人異己的力量處于工人的對立面。隨著企業的發展,體現在管理方面的“智力”也在不斷進行著分工,形成不同層級的專門從事不同管理職能的管理人員。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歇爾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是,盡管管理人員和工人都被資本家雇傭并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但是管理人員和工人屬于不同的階層,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
第四,馬歇爾分析的企業內部分工是生產使用價值意義上的分工,他并沒有分析馬克思關注的生產交換價值和剩余價值意義上的分工,也就是說他沒有分析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分工。
在馬歇爾以后,企業內部分工似乎沒有引起主流經濟學者們的注意。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學派、當今主要經濟學流派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都沒有關注企業內部分工的問題。
二、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企業分工理論的評論
(一)揚格和楊小凱的分工理論
1928年,美國經濟學者揚格(A.A.Young)發表了題為《遞增報酬與經濟進步》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描述勞動分工:第一,個人的專業化水平。這種專業化水平隨個人生產活動范圍的縮小而提高。第二,生產的迂回程度。這是指將初始投入轉化為最終產品的生產鏈條中的中間產品種類。
揚格認為,斯密只注意勞動分工的第一種表現形式即專業化的發展,而沒有注意到最重要的分工形式即生產迂回程度。揚格認為生產的迂回程度是報酬遞增的源泉。揚格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了斯密關于市場容量決定分工水平的看法。他認為,在市場容量決定分工水平的同時,市場容量本身又是由分工水平所決定的。這就是說,斯密主要從市場需求方面來探討分工問題,而揚格不但從市場需求方面來研究分工問題,而且從市場供給方面來研究分工問題。換言之,揚格認為分工水平由市場需求所決定,市場需求由社會生產率所決定,但生產率又依賴于分工水平。[64]
沿著揚格的研究方向對分工進行了大量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出生于中國的澳大利亞經濟學者楊小凱。楊小凱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斷地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分工問題,并分別于1993年和2000年出版了《專業化與經濟組織》和《經濟學:新興古典和新古典框架》,試圖建立區別于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馬克思在斯密之后提出分工理論,糾正了斯密的一些錯誤看法而將斯密的分工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楊小凱則聲稱他繼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而回避了馬克思的分工思想。
楊小凱指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配置問題,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則主要研究經濟組織問題;新古典學派認為企業是現成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則認為企業是由分工產生的;新古典經濟學關注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生產函數的關系,而新興古典經濟學則關注如何通過分工和企業組織來進行生產;新古典經濟學要說明在實現一定效用的條件下各種產品是如何配置的,以及在生產一定產量的條件下各種資源是如何配置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則要說明分工水平、經濟組織的依存以及企業的結構是怎樣確定的。
但是,楊小凱也指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效用函數、生產函數、需求和供給、價格均衡、帕累托最優狀態等經濟范疇與新古典經濟學是相似的,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不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革命,而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改組,讓專業化經濟和交易費用這些古典經濟學的靈魂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軀體中復活。[65]
楊小凱試圖把古典經濟學的靈魂賦予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容不屬于筆者討論的范圍,筆者關注的是與馬克思分工理論相聯系的楊小凱關于分工的思想。
楊小凱對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專業化經濟、分工經濟、內生比較優勢和外生比較優勢等經濟范疇進行了區分,這是楊小凱研究分工問題的基礎。在楊小凱看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分別是由生產規模擴大或生產范圍擴大產生的收益或者是節約,與專業化水平沒有直接的關系。即使專業化水平沒有提高,規模或范圍擴大都可能出現收益或者是節約。
楊小凱對專業化經濟作了如下說明:假定存在可以產生專業化經濟的生產體系,每個人生產兩種產品,它們的生產函數是:

在式(1-1)中,xp和yp是兩種產品的產量;x和y是自給的產品的數量,xs和ys是在市場上出售的產品的數量;li是一個人用于生產產品i的時間比例,也就是這個人在生產產品i上的專業化水平;a表示專業化經濟程度的參數。
在這個生產體系中,每個人都受到工作時間的約束:

由于a大于零,一種產品的產量對這個人生產的專業化水平的二階導數大于零,一種產品的邊際勞動生產率dxp/dlx或dyp/dly隨著這個人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就是楊小凱定義的專業化經濟。[66]
分工與專業化不一樣。分工是指將不同的人的勞動分配給不同的工作。由于楊小凱將某個人在某種產品生產上的專業化水平定義為這個人投入這種產品的勞動時間的比例,專業化和分工沒有直接的聯系。即使在自給自足的經濟里,一個人也會在不同的產品的生產上投入不同的勞動時間比例,也就是存在不同的專業化水平。在楊小凱看來,如果在一個以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兩種產品的坐標系里,分工與自給自足相比可以導致生產可能性曲線向右上方移動,那么就產生了分工經濟。
但是,楊小凱也指出分工經濟與專業化經濟是相互聯系的。在圖1-1中,橫軸表示產品x的產量,縱軸表示產品y的產量,在自給自足的條件下,一個人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D,兩個人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個人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相加,即E。在專業化經濟的條件下,邊際轉換率遞增,即一個人將更多的勞動時間用于生產某種產品將更大幅度增加這種產品的產量,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轉換曲線分別為F和G。

圖1-1 專業化經濟與分工經濟
如果一個人專門生產y而另一個人同時生產兩種產品,將曲線F上移La便得到總量轉換曲線H1。如果一個人專門生產x而另一個人同時生產兩種產品,將曲線F右移La便得到總量轉換曲線H2。由H1和H2組成的總量轉換曲線位于自給自足的轉換曲線G的上方,表示產生了分工經濟。[67]
另外,楊小凱還將比較優勢劃分為內生比較優勢和外生比較優勢。內生比較優勢是由于人們專業化水平不同造成的生產率差異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外生比較優勢是由于人們自然稟賦的差異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楊小凱還證明,即使一個人不具備外生比較優勢,但通過提高專業化水平可以產生絕對優勢。他假定某個人A比另一個人B聰明,如果兩個人生產同樣的兩種產品,在專業化水平相同的條件下,A生產兩種產品的生產率都高于B。但是,如果B在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上專業化水平比較高,也就是將更多的勞動時間投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那么B生產該產品的生產率高于A,即對A具有絕對優勢。[68]
在對這些經濟范疇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楊小凱指出,分工是由交易效率和專業化經濟程度決定的。他假定有兩個人A和B生產兩種產品x和y,在自給自足的條件下,他們要同時生產產品x和y供自己消費。在分工的條件下,A專門生產產品x,除了部分產品供自己消費以外,將剩余的產品賣給B;B則專門生產產品y,除了部分產品供自己消費以外,將剩余的產品賣給A。這樣就出現了x和y兩個產品市場。這樣,楊小凱得到下述結論:當交易效率和專業化經濟程度足夠高時,完全均衡是分工;當交易效率或專業化經濟程度相當低時,完全均衡是自給自足。楊小凱還證明,交易效率的足夠改進將導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專業部門的增加。[69]
至于分工為什么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楊小凱指出,如果一個人將時間集中在生產某種產品上,他就可以鉆研這種產品的生產細節,并且通過熟能生巧獲得更多的生產經驗,因而能夠掌握更多的生產知識,并導致勞動生產率的提高。[70]
(二)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企業分工理論的評論
對于楊小凱的分工理論,筆者試圖發表下述商榷性的看法:
第一,人類社會的分工分為企業分工和社會分工。斯密沒有區分企業分工和社會分工,他實際上分析的是企業分工。楊小凱聲稱要發揚斯密的分工思想,依舊沒有區分企業分工和社會分工,但他實際上分析的卻是社會分工。從分工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分工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是又是相互區別的。企業分工是指勞動者在生產同一種產品的不同生產工序上的分工,它的調節機制是企業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社會分工是勞動者在不同產品生產上的分工,它的調節機制是產品交換。楊小凱借用了李嘉圖(D.Ricardo)比較優勢的范疇,但卻將這個范疇解釋為外生的比較優勢,并用于解釋個人聰明程度不同造成的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筆者認為,應該明確區分企業分工和社會分工,才能更加全面地揭示分工的本質。
第二,人類社會的分工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是楊小凱對分工的分析卻沒有歷史感。例如,楊小凱用數學推導證明內生的比較優勢是分工產生的重要原因,而所謂內生的比較優勢是指勞動者沒有自然稟賦的差異而只有專業化水平的差異。但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分工正是人的自然稟賦的差異造成的。據歷史資料記載,在新石器時代,由于男人身強力壯,他們主要從事狩獵的活動并進而馴化動物。女人不如男人力氣大,她們主要從事采集植物的活動并進而種植植物。后來在交換發生以后,有的家庭、部落或氏族主要從事畜牧業,有的家庭、部落或氏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才逐漸從畜牧業分離出來。
又如,楊小凱用數學推導的方法證明效用函數系數k=22-2a是自給自足和分工的分界線。但是,處于地球不同區域的家庭、部落或氏族的發展情況千差萬別。在社會分工發生以前,在家庭、部落或氏族內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在交換發生以后,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分工情況也各有不同。不論是在現象上還是在本質上,在社會分工過程中不存在某個決定性的因素,也不存在所謂的k=22-2a的分工分界線,這種過度抽象不能反映社會分工過程。
第三,對人類社會分工的分析是一個邏輯過程,即根據分工的歷史事實運用經濟范疇去揭示分工內在聯系的過程。楊小凱為了數學求解的需要努力將專業化和分工區別開來,并將交換和專業化經濟看作分工產生的前提。但是,從歷史事實來看,楊小凱定義的專業化并不是分工的主要原因。楊小凱利用兩個人分別生產兩種產品的模型說明,一個人在某種產品生產上花費的時間比例決定了他的專業化水平。應該指出,為了說明問題方便起見,使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去揭示事物的本質是正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問題是楊小凱的簡單模型不能反映社會分工產生前的專業化過程。
在社會分工發生以前,社會組織形態是家庭、部落或氏族。以家庭為例,在歷史上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家庭成員一起去生產他們自給自足的產品,由于各家庭在某種產品生產上花費的時間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專業化經濟。歷史事實是,家庭成員不論是生產同一種產品還是生產不同的產品已經存在一定的分工,這樣在不同的家庭之間生產同一種產品逐漸表現出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出現差異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家庭內部分工的合理程度、家庭成員的自然能力、熟能生巧的經驗等,而不只是花費在某種產品生產上的時間比例不同。在商品交換發生以后,各個家庭傾向于專門生產自己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于是發生了社會分工。
第四,楊小凱分析的社會分工與馬歇爾相似,是生產使用價值意義上的分工,并沒有分析馬克思關注的生產交換價值和剩余價值意義上的分工,也就是說,他沒有分析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分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的分析是對的,推動社會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交換,也就是楊小凱指出的交易效率。盡管筆者在上述四個方面并不認同楊小凱關于分工的分析,但是筆者認為楊小凱對經濟學是有貢獻的。不論是社會分工還是企業分工,都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的經濟活動,推動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楊小凱試圖用分工思想重塑新古典經濟學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