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研究

第一節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一、商品價值的實體

馬克思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1]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比例。馬克思指出:“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2]

馬克思在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后,指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存在下述關系: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要具有交換價值,就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是沒有交換價值的。但是,一種物品具有使用價值,未必成為商品,未必具有交換價值。在人類社會里,使用價值是一個永恒的范疇,交換價值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馬克思指出:“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沒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3]

馬克思認為,如果撇開商品的自然屬性,那么商品都是一定數量的人類勞動的凝結。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4]

馬克思接著確認,這種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就是商品的價值。馬克思指出:“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5]

在馬克思看來,既然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兩重性,生產商品的勞動也具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兩重性。具體形式的勞動或者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撇開具體形式的一般的人類勞動或抽象勞動生產價值。馬克思指出:“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6]

因此,馬克思證明了商品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的凝結。

二、商品的價值量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按照馬克思的解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7]

如果說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于勞動生產率。馬克思指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8]

另外,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數量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9]

但是,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的復雜程度是不同的,那么以什么類型的勞動作為計量基礎呢?馬克思指出:“人類勞動在這里也是這樣。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簡單平均勞動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時代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在一定的社會里是一定的。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10]

正由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在競爭中將處于有利地位;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在競爭中將處于不利地位。馬克思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例如,在英國采用蒸汽織布機以后,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只代表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可見,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11]

這樣,馬克思說明了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三、商品價值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一定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夠相等,只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它們已被化成它們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12]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是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的,這已經成為商品生產者的異己的規律在發揮著作用,馬克思將它稱為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對社會生產發揮著調節作用。

第一,價值規律調節著社會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的配置。價值規律的這種作用是通過商品市場價格對商品價值的背離而實現的。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成商品的價格,商品價格受到市場供給與需求影響形成商品的市場價格。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高于以貨幣表示的價值,商品生產者收益增加,商品生產者擴大生產,更多的社會資源被配置到這個生產部門。反之,情況將相反。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時間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產領域的這種保持平衡的經常趨勢,只不過是對這種平衡經常遭到破壞的一種反作用。……這種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場價格的晴雨表的變動中覺察出來,并克服著商品生產者的無規則的任意行動。”[13]在這里,馬克思很明確地使用了市場價格的概念。

但是,價值規律對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是盲目的,馬克思指出:“價值規律不過作為內在規律,對單個當事人作為盲目的自然規律起作用,并且是在生產的各種偶然變動中,維持著生產的社會平衡。”[14]

第二,價值規律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是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將處于有利地位,他們將獲得更高的收益。在追求收益動機的支配下,他們會不斷地采用新的技術,改進生產方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指出:“在私人勞動產品的偶然的不斷變動的交換關系中,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一樣。因此,價值量由勞動時間決定是一個隱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表面運動后面的秘密。這個秘密的發現,消除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純粹是偶然決定的這種假象,但是決沒有消除這種決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15]

因此,馬克思指出了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

四、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貢獻

勞動價值理論是英國和法國古典經濟學者們提出來的。英國經濟學者配第早在1662年出版的《賦稅論》中就提出了自然價格的概念。他指出:“假如一個人在能夠生產一蒲式耳谷物的時間內,將一盎司白銀從秘魯的銀礦中運來倫敦,那末,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價格。”[16]配第說的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商品的價值,它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英國經濟學者斯密是勞動價值理論的建立者。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指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但是,由于斯密沒有區分價值和交換價值,沒有意識到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他一方面將商品的交換價值看作是由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另一方面又將商品的價值看作是由購買到的勞動決定的,而購買到的勞動是由工資、利潤和地租構成的。因此,雖然斯密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但是他沒有建立起邏輯一致的勞動價值理論。[17]

英國經濟學者李嘉圖是勞動價值理論的堅定貫徹者。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接受了斯密關于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肯定了斯密關于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耗費的勞動決定的論斷,否定了斯密關于商品的價值是由購買到的勞動決定的看法,并且還指出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生產該商品實際耗費的勞動數量決定的,而是由生產該商品的必要勞動數量決定的。但是,李嘉圖認為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數量取決于最劣條件下生產該商品的勞動數量。[18]

另外,由于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沒有區分勞動和勞動力,也沒有區分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從而陷入了兩個矛盾:第一個矛盾是價值規律與資本和勞動交換的矛盾。如果遵循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可變資本購買的活勞動應等于耗費的勞動,那么利潤無從產生;如果可變資本購買的活勞動不等于耗費的勞動,那么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將遭到破壞。第二個矛盾是價值規律與等量資本趨向于獲得等量利潤規律的矛盾。如果遵循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由于資本有機構成不同,那么等量資本不應該獲得等量利潤;如果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那么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將遭到破壞。

馬克思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最終完成者。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接受了斯密關于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的思想,不僅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還區分了交換價值和價值,區分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從而解決了價值實體的問題。第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接受了李嘉圖關于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必要勞動量的思想,但馬克思否定了李嘉圖最劣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數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看法,指出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數量決定商品價值量。另外,馬克思否定了李嘉圖關于復雜勞動簡化為簡單勞動是由習慣決定的看法,指出這是由生產者背后的社會過程決定的。第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摒棄了斯密和李嘉圖在一種永恒的社會形態下研究商品交換價值的分析方法,將商品價值看作特定社會形態的經濟范疇,通過區分勞動和勞動力以及價值和生產價格,解決了李嘉圖面對的兩個矛盾。

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道| 榆林市| 张家港市| 中江县| 西丰县| 旬邑县| 依安县| 天门市| 水富县| 花莲县| 乾安县| 平江县| 纳雍县| 扶风县| 谢通门县| 榕江县| 惠来县| 米林县| 泾阳县| 河源市| 耿马| 广南县| 新建县| 绥棱县| 文山县| 桐柏县| 静海县| 百色市| 汉沽区| 伊春市| 富蕴县| 和平县| 博乐市| 九江市| 简阳市| 富顺县| 江城| 汤阴县| 新营市| 浙江省|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