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 中華傳世格言(品讀經(jīng)典)
- 陳博編著
- 461字
- 2024-12-19 17:30:27
——《孟子·告子上》
釋義
如果得到適宜的滋養(yǎng),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適宜的滋養(yǎng),沒有東西不能消亡。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備了必要的條件,原本沒有的可以產(chǎn)生出來;失去了必要的條件,已有的也可以不復(fù)存在。
延伸閱讀
孟子認(rèn)為,仁義之心是要自己去維護(hù)的。孟子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縱然是存于人的有不良的心,難道是沒有仁義之心嗎?這樣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于山上的樹木啊!天天去砍它能使山上的樹木變得美好茂盛起來嗎?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殘它,也會像山變得光禿禿的一樣,沒有了。孟子說:“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如果得到正確的養(yǎng)護(hù),沒有東西是不生長發(fā)展的;如果失去正確的養(yǎng)護(hù),就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會消亡湮滅的。孟子認(rèn)為心也是這樣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話來說明:“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孔子的意思是只要操持著就會存在,舍棄了就會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沒有一定的時間規(guī)定,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