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書名: 弟子規(品讀經典)作者名: (清)李毓秀 賈存仁著 王正剛編譯本章字數: 549字更新時間: 2024-12-18 17:54:36
譯文
在和一般人交往時應該平等、仁愛,要常常向有仁德的人學習靠攏。如果這幾點都做好了還有余力,就應該進一步學習《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和禮、樂、射、御、書、術數六藝,以及其他有益身心的技藝。
韋編三絕
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大多把字寫在竹子或木片上面,叫做“簡”。他們把竹子或木片削成狹長的一條,一根簡只能豎起來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書寫好后,這些簡就用牢固的繩子、牛皮之類的東西編在一起,這樣才能閱讀,否則就只能滿屋子找木片了。但一片簡能寫的字很少,要完整地寫一本像《易》這樣的書,要用許許多多竹簡編在一起。漢代的東方朔曾經上書武帝,結果用了三千簡牘,武帝想看時,必須兩個人抬起來,擺在他面前才好一片一片地看。
《論語》中記載,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就是說:“以我多年對《易》的學習,和‘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體驗,兩個方面相結合,為人做事才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五十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一生好學,他在晚年鉆研《易》,是花了很大的精力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才對《易》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然后再傳授給學生。正因為孔子學習刻苦,那本《易》在他案頭不知翻閱了多少遍。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都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