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漫長的抵抗:從日方史料解讀東北抗戰十四年
- 薩蘇
- 1974字
- 2024-12-10 09:19:13
二、槍響北大營
北大營始建于1907年,建成后一直是駐兵重地,成為保衛沈陽的北面藩籬,也是日軍攻占沈陽戰斗中的首要目標。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把“九一八”之夜北大營的戰斗視為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一批在日本發現的歷史照片,恰好可以較為清晰地反映這次戰斗的真實情況。
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北大營的設施在戰斗中遭到嚴重損毀,這也與日軍記載為拿下北大營特別從日本國內運來240毫米重炮的記錄吻合。

日方繪制的北大營之戰,左側為日軍稱抵抗最激烈的王以哲旅旅部大門,右側可以看到王鐵漢六二〇團官兵在奮起抵抗。

激戰后的北大營。之所以拍攝這張照片,因為第一個被擊斃的日軍即倒于此墻下。

戰斗后的北大營,中國軍隊兵營的屋頂大多被掀掉。
日軍攻占東北軍在沈陽的駐地北大營,是“九一八”事變最關鍵的一步。對于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場異常窩囊的交鋒——北大營守軍東北軍邊防第七旅在日軍攻擊下,由于奉到不抵抗的命令,大部未經戰斗即撤出營地。第七旅總兵力八千人,裝備精良,而進攻的日軍不過六七百人,十幾倍于日軍的東北軍在日軍炮擊下傷亡慘重,卻連自衛還擊都不敢。
然而,在日軍不斷緊逼之下,午夜過后,終有一部愛國官兵激于義憤,奮起抗擊,曾與日軍展開激戰。戰后,關東軍在北大營原址修建了紀念戰斗中被擊斃日本軍人的“忠魂塔”,并創作了《北大營之歌》紀念這次戰斗。
回顧當時情景,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炮擊北大營并炸開圍墻開始攻入東北軍營地。第七旅直接指揮官王以哲旅長當時并不在營中,因為此前奉嚴命力避與日方沖突,坐鎮指揮的參謀長趙鎮藩和三個團長在遭到日軍攻擊后急電沈陽城內的東北邊防軍總部請求指示,邊防軍總部在請示北平張學良后,下令第七旅不準抵抗,武器入庫,“大家挺著死,為國成仁”,“誰惹事,誰負責”,對日軍的攻擊“靜待國聯解決”。

日軍突入北大營處
這個看似荒唐的命令,其實暴露了兩大問題:第一,直到“九一八”,東北軍毫無日軍進攻沈陽時的應對預案。其上層以掩耳盜鈴的方式無視日軍吞并東北的決心和準備,只是一味回避和日軍的作戰,在戰略指導上有著重大失誤。第二,東北軍的一切決定,都依賴于張學良。這是軍閥部隊的一大特點。然而,遠在北平的張學良對沈陽的情況顯然難有直接準確的認識,因此把日軍的全面進攻依然判斷為小規模的沖突,釀成大錯。這種單一的決策模式,決定了西安事變后張學良一旦被扣押,東北軍很快全面解體的命運。
對于北大營的官兵來說,這一命令是致命的。從當時的文獻記載來看,北大營官兵平時頗受愛國主義教育,也有抵抗的決心。但這條不抵抗的命令,讓不了解全盤情況的官兵們深感困惑——如果反擊日軍,自己犧牲事小,說不定還會誤了國家的全盤大計,以一腔熱血換一個“愛國賊”的結果。
而日軍開始沖入北大營,不抵抗的官兵并未獲得安全,而是紛紛被日軍用刺刀挑死。
第七旅所轄三個團,有兩個團很快潰退出北大營,放任日軍占領——北大營也因此成為不抵抗政策的標志。

抵抗最激烈的北大營旅部大門

被日軍占領的北大營和營外戰死的東北軍士兵
只有六二〇團,雖然在嚴命下最初也未敢還擊,但身處第一線的團長王鐵漢深感局勢危急,這絕非上峰所料可以避免的小規模沖突。因此,王鐵漢拒絕了將彈藥入庫的命令。午夜,在日軍炮擊下傷亡很大的六二〇團才接到撤退命令,但出營的道路已被日軍封鎖,無可選擇之下,王鐵漢與第七旅參謀長趙振藩商議后下令還擊,在斃傷日軍數十人(日軍自稱僅傷亡24人)后沖出北大營。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的北大營,仍然濃煙滾滾。

沈陽現存“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的軍營,屬于講武堂。
根據記載,北大營真正進行了抵抗的,只有王鐵漢六二〇團和趙鎮藩指揮的旅部部分官兵。在“九一八”之夜的屈辱中,按捺不住的不僅僅是王鐵漢團,東北軍講武堂學員一部也曾主動對日軍發起攻擊,己方陣亡一名連長。
在抗日戰爭中,王鐵漢將軍曾率部參加長城、淞滬、徐州、上高等會戰,苦戰日寇,官至第四十七軍軍長。抗日戰爭后的1948年4月,王鐵漢陪同馬占山等參觀北大營,十分激動地說:“可惜啊,這北大營的情況!日本進攻北大營時我們兵力將近八千人,敵方不過幾百人。可我們竟然要放棄!結果被他們一步步地攆,一直攆到關里啊!”說著說著,王鐵漢突然哭了起來,連說:“慘不慘?慘不慘?”馬占山等人也跟著失聲痛哭。
日軍傳唱的《北大營之歌》中,有這樣的句子形容此戰——“腰を沒する水壕に落ち,弾丸に斃るる戦友を踏み越え進むつわものは堅固を誇る敵城の十重を囲む鉄壁に,苦戦慘憺修羅の極。敵の撃ち出す弾丸に痛手負う者続出す……”[意思是:倒在齊腰深的壕溝中,被子彈擊斃的戰友(指日軍)尸體就在腳下,踏著他們繼續前進,前面是敵軍(指中國軍隊)以堅固著稱的層層鐵壁,苦戰之慘烈如同修羅場。不斷有人被敵軍射出的子彈打中……]
僅僅王鐵漢團最后時刻展開的戰斗已經讓日軍感覺如同“修羅場”,假如沒有那個“不抵抗”,我們可會輕易丟了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