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漫長的抵抗:從日方史料解讀東北抗戰十四年
- 薩蘇
- 716字
- 2024-12-10 09:19:13
一、東北軍正規軍抵抗概略
與一般認為東北軍完全采取不抵抗政策不同,實際上,在日軍侵占東北過程中,東北軍各部并不乏奮起抵抗者,他們和日軍的戰斗幾乎持續了一年之久,特別是黑龍江省政府,曾一直在東北境內存在到1933年。
“九一八”事變時,東北境內的國民政府正規軍為張學良所部“東北邊防軍”,主力在遼寧,約有兵力二十萬,他們在猝不及防丟失北大營和奉天(沈陽)城后退守錦州,和日軍曾在錦州前線的白旗堡等地展開激烈戰斗,并一度擊退日軍進攻。但由于國民政府的妥協退讓,東北軍最終確定不抵抗方針,遼寧各部正規軍在1932年初退入關內。日軍并經過激戰占領山海關,控制了入關的鎖鑰。
吉林守軍兵力約五萬,在“九一八”事變之后于南嶺等地曾積極抵抗日軍入侵,但由于守將熙洽投敵,部隊分裂,以省政府警衛團長馮占海(張作相外甥)為首的抵抗力量退到哈爾濱附近,與依蘭守將李杜等合兵抗戰,哈爾濱失守后退向吉東,逐次抵抗日軍的東進攻擊。
黑龍江省有兵力約兩萬,人員最少,裝備最差,但因為馬占山誓師抗戰,指揮省防軍在江橋至省會齊齊哈爾之間與日軍迭次苦戰,所以黑省抗戰聲勢最大,與敵重大殺傷并一度守住嫩江防線。但日軍增兵再次進攻后,齊齊哈爾終于失守。此后,馬占山帶省政府退往海倫,呼倫貝爾守將蘇炳文則退往扎蘭屯。此時,日軍已扶植偽滿洲國,1932年中,馬占山一度表示與日軍合作,但很快重新起事。
雖然東北軍不乏勇于抗戰的官兵,但因為指導思想混亂,缺乏關內支援,也有很多大員如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等選擇投靠日軍,成為日軍攻占東北各地的得力幫兇。至1932年底蘇炳文在呼倫貝爾戰敗退入蘇聯,東北全境東北軍正規軍的抵抗已經告一段落,馬占山等雖然仍在堅持抗戰,但已經脫離東北軍指揮系統,而呈現義勇軍化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