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印度:宗教博物館
中國最早稱印度次大陸地區為身毒,后多稱為天竺。唐代時則以印度取代了舊稱,“印度”的名稱也延續至今。在古代印度語言中則稱印度為婆羅多。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多信仰的國家,有“宗教博物館”的美稱。佛教和印度教都發源于古印度。八世紀的時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傳播到了印度次大陸。
十世紀后,北印度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開始尊伊斯蘭教為正統,特別是當時幾乎征服整個印度次大陸的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是蒙古人帖木兒的后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

泰姬陵始建于1632年,竣工于1653年。在建造過程中,沙·賈汗從國內、中亞甚至伊朗征用了無數工匠、雕刻家、畫家等來打造這座陵寢
莫臥兒王朝最精美的建筑之一當屬泰姬陵了,它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被廣泛認為是印度穆斯林文化的建筑,其設計結合了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的風格。泰姬陵的全稱是泰姬·瑪哈爾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阿姬蔓·芭奴而興建的一座白色大理石陵墓。該建筑巧奪天工,在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是世界完美藝術的典范。
說起印度,人們除了會提到它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往往還一定會提到恒河。恒河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南麓,作為印度的母親河,它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它還是印度教的圣河,在印度教教徒心中,恒河被視作濕婆神的化身,擁有崇高的地位。印度人認為恒河水可以洗滌、凈化身心,所以他們會在恒河里一邊沐浴一邊飲恒河水。

雖然如今的恒河已被嚴重污染,但在印度教教徒心目中,它仍是純凈、神圣的化身
米納克希神廟是南印度最負盛名的印度教廟宇。這座寺廟有十四座塔門,每座塔門都由成千上萬的彩色石像組成,描繪了印度教故事中的各種元素,比如神、魔鬼、英雄和動物等。
這座神廟建于十六世紀左右,廟內供奉的是米納克希神和濕婆神。廟群的中央是一個巨型的金蓮池,供印度教教徒沐浴潔身。印度教教徒認為,到米納克希神廟頂禮膜拜,就如同到恒河中沐浴一樣神圣。

米納克希神廟的外形采用了傳統印度寺廟的梯形設計,廟頂裝飾有經輪形狀的飾物,外墻由數不清的雕像組成,非常華麗壯觀

大象在印度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印度傳統婚禮中,新郎會騎著大象去接親
每年印度教教徒都會舉行慶祝米納克希神與濕婆神的婚姻的活動,他們會將神像從寺廟中請出放到竹筏上,繞湖航行,這個節日在當地被稱為漂流節。

印度菜中常加入香料和藥材,因此口味較重
印度的飲食文化也十分豐富,體現了幾千年以來各族群的文化在印度次大陸上交融碰撞的歷史。現代的印度菜口味多變,主要就是受到這種多元化的歷史影響。
印度菜受以印度教為首的宗教及其他文化習俗的影響很大。此外,莫臥兒帝國等伊斯蘭政權也對印度飲食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薩莫薩炸三角餃和抓飯就是典型的例子。
印度曾經是葡萄牙和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印度菜也多少受到了葡萄牙和英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