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給孩子的世界地理
- 呂蕊江
- 2697字
- 2024-12-10 09:25:13
第4章 中國:有著璀璨文明的華夏古國
依水而建立文明,是早期人類選擇生存環境的一種方式,中國古代的先民也是選擇在黃河流域定居,黃河也因此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這個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后來,“中國”又逐漸成為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的代稱。直到十七世紀末,“中國”才開始成為主權國家的概念。
在中國首都北京的中心,坐落著一座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建筑——天安門。它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故宮(舊稱紫禁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在歷史長河中,北京有過諸多別稱,如燕京、北平、大都等。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下令建北京城。這是“北京”這一名稱正式命名的開始。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了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在2008年成功舉辦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在2022年成功舉辦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現代奧運會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北京是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
上海也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滾滾的黃浦江見證了上海文化和歷史的發展,古往今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在這座城市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黃浦江畔的外灘是中國歷史文化街區,這里矗立著五十多座風格迥異的大樓,名為萬國建筑群。萬國建筑群是中國近現代重要的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也是上海的城市地標之一。
與外灘隔江相望的陸家嘴地區,則象征著上海騰飛的經濟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如果說外灘的古典西洋建筑凝結著寶貴的歷史與人文信息,那陸家嘴地區的現代化建筑樓群則展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繁華壯麗。

1994年建成的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當時被譽為“亞洲第一高塔”,卓然矗立于陸家嘴地區現代化的建筑群中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世界遺產數量全球領先。作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墓坑之一,共分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一號坑面積最大,為1426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二號坑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三號坑面積較小,坑內埋藏陶俑、陶馬72件。如今,一號坑和二號坑的挖掘工作仍在繼續。
中國首批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中,除了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還有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修筑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之后,為了維護國家安全,抵御匈奴侵擾,鞏固帝國統治,便下令對長城進行大規模整修。秦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境內),蜿蜒萬里。秦長城如今只剩下遺跡,人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多為明朝時修建的。長城在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兵馬俑中俑的類型主要有車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傭、騎兵俑等

長城上建有烽火臺,便于各地之間傳遞信息

大熊貓99%的食物物都是竹子,一天要花費近一半的時間來進食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也是“中國國寶”,主要棲息在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等地的山區。和大熊貓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生存至今,已成為“活化石”,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十分圓潤,大大的黑眼圈是它最顯著的特征。大熊貓的牙齒非常堅硬,最愛吃竹子。
中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一直與中原地區的漢族有著密切的聯系。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們積極地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同時也傳播著本民族的文化。這種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布達拉宮海拔三千七百米,依山而建。金碧輝煌的金頂、堅實敦厚的墻體和平展的白瑪草墻領,黃、白、紅三種顏色交相輝映,體現了藏式古建筑的魅力
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給吐蕃帶去了唐朝的生產技術,傳播了大唐文化。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宮殿,這座宮殿就是布達拉宮,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建筑群。
吐蕃王朝滅亡后,布達拉宮的大部分也遭到了戰火的損毀。十七世紀中葉,布達拉宮開始重建。經過多次重建,布達拉宮才成為如今的模樣。布達拉宮是拉薩的標志,是西藏建筑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
在中國古代,西域氣候寒冷、十分蒼涼,途經的商人很難適應這里的氣候,西域周邊地區的貿易活動受到影響。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漢朝統治者的管轄下,西域貿易逐漸恢復,尤其是張騫出使西域,逐漸形成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干道。狹義的絲綢之路以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起點,經甘肅、新疆,進入中亞、西亞,最終通往地中海地區。絲綢之路聯結了歐亞地區國家,對西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新疆的吐魯番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區。“吐魯番”在維吾爾語里的意思是“低地”,吐魯番盆地是中國最低的盆地。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的北沿,在炎熱的夏季,裸露的山體表層在太陽的炙烤下,溫度可達七八十攝氏度,是當之無愧的“火焰山”。

火焰山地處內陸,濕潤氣流難以到達,且該地區云層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較少,因此山體的溫度很高
中國有著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其中海南省擁有著無可比擬的自然風景,是中國最大的熱帶寶地。這里全年平均氣溫在二十五攝氏度上下,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也是著名的度假勝地。
在海南省三亞的天涯海角風景區中,碧藍的海水里有兩塊交叉的巨大條石,約成四十五度角。兩塊巨石上分別刻著“日”和“月”,被稱為日月石。日月石依傍在一起,也被稱為“夫妻石”,象征著夫妻二人永不分離。

在1986年版的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場景就是在天涯海角取景拍攝的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飲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傳承。中國飲食文化對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核心。
中國飲食很講究四季有別,夏季多清淡的涼拌菜,冬季多燉菜。在情趣方面也很有講究,比如菜品的命名和進餐的節奏,如東坡肉、佛跳墻、鯉魚跳龍門等就是命名文化的體現。中國飲食還講求烹飪與醫療相結合,正所謂“醫食同源”“藥膳同功”。

中國菜有四大菜系之說,分別為魯菜、川菜、淮揚菜、粵菜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時至今日,仍然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