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7.北上入京畿
- 大明:朕的后院通美洲
- 喝茶我用扎啤杯
- 2063字
- 2024-12-06 08:00:00
自打朱振華離開潞安府之后,朱勇便抓緊時間加固城防,直接搬到了城樓上去住,親自守著潞安府的城門。
不過朱勇這邊嚴陣以待,那大順軍卻并沒有再度率軍來犯,而是直接調頭南下,奔懷慶府去了。
這劉芳亮確實如朱振華所說,算得上是一個將才,雖然脾氣火爆,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反倒頗具理智。
他很清楚,自己這南路軍是要配合闖王的主力部隊夾擊大明京師的,如今闖王的主力部隊已經攻克太原,北上去取寧武關了,自己卻還慢吞吞的滯留在陽城,豈不誤事?
雖說從陜西,過山西,入京畿,走潞安、黎城、涉縣、武安這條路是最近的,可如今這潞安難破,此路不通。
而且便是自己能夠將其攻破,也不知道要折損多少兵馬,到時候進入京畿之后,還如何與明軍作戰?如何去攻打大明京師?
因此,也只能繞個遠路,南下懷慶府,西取衛輝,再北上安陽府,奔邯鄲入京畿了!
劉芳亮這邊的動向自然瞞不過朱勇的耳目,朱勇可是早就派人緊盯著大順軍呢,不過即便是發現劉芳亮已經率軍南下去了懷慶府,朱勇也依然沒有放松絲毫,同時也在第一時間派人將大順軍的動向前去稟告了朱振華。
朱振華很清楚大順軍的目標是大明京師,所以自然不難推測出劉芳亮的進軍路線,這劉芳亮便是繞道,八成也是要從邯鄲進入京畿。
如此一來,自己只要趕在劉芳亮之前,先一步抵達邯鄲,便可以逸待勞,截斷他的北上之路。
而當朱振華在五日之后抵達邯鄲城下之時,卻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推測似乎并不準確,似乎是受到了前世記憶和認知的影響,讓自己先入為主地認為邯鄲是一處要害之地。
而實際上,這邯鄲在大明不過只是隸屬于廣平府的一處小縣城而已,而廣平府的府城卻在位于邯鄲東北方向的永年縣。
所以,那劉芳亮若是自安陽北上進入京畿,未必會沖著這邯鄲縣而來,很可能會直奔廣平府的府城所在,永寧縣而去。
可那劉芳亮的心思誰又能說得準呢?
朱振華也不可能拋下邯鄲不管,直接把賭注全都壓到永年縣去,故而他只好分兵兩處,一半留在邯鄲縣,一半帶到永年縣去。
在趕來邯鄲縣的過程中,后續部隊也都已經趕了上來,九萬禁軍有一萬被留在了武安駐守,如此一來,這邯鄲和永年便各有四萬兵馬。
雖然朱振華預測,那劉芳亮所率南路軍的兵力很可能在十萬上下,但以自己麾下禁軍部隊的實力,別說是對付大順軍這種烏合之眾,便是對上十萬正規軍,也照樣是降維打擊。
更何況,邯鄲與永年相鄰,互為掎角,兩處兵馬可相互策應對敵軍形成夾擊之勢,定讓那大順軍有來無回。
朱振華主意打定之后,便率軍直奔永年縣府城而去。
之前他抵達那武安縣和邯鄲縣時都十分順利,剛一亮明身份,縣內官員便親自出城相迎,將他迎進了城去,一個個宛如見了救星一般,巴不得朱振華多留些兵馬幫他們守城。
故而朱振華到了這永年縣自然也是與之前一樣,打算先派人去向守城的明軍亮明身份,可誰知他這人還沒派出去,就見那永年縣已經大開城門,一眾官員都站在城門之外迎候了。
朱振華見狀也是頗為驚詫,還當是這永年縣已經提前得知了自己的身份,故而才開城相迎,結果到了近前一問,才知竟是誤會一場。
原來是那永年縣的守軍遠遠望見自己這數萬大軍浩浩湯湯直奔府城而來,都被嚇破了膽,加之自己的部隊全都身著迷彩軍裝,遠遠望去好似衣衫襤褸一般,被這府城中的守軍認作了大順軍。
大順軍來襲的消息一經傳開,府城上下頓時都被嚇得魂飛魄散,城中官員自知無力回天,難逃一死,竟然有半數以上都自盡了,剩下的那些則打定了主意要開城納降,以全性命。
可這些人哪里能夠想到,城外來的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大順軍,而是沈王。
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朱振華又豈能饒過這些妄圖獻城降賊的無恥叛徒,當即便將其拿下,就地正法。
而后又派人將那些自盡的官員們的尸體逐一收殮安葬,這些人雖然怯懦,面對強敵來犯不敢死戰,但也還算忠心,敢于以死明志,保全忠節。
朱振華接管廣平府城之后,便當即貼出了安民告示,除了安撫民心之外,那告示中還寫著,“如今賊軍將至,城中不論官員軍民理應一心同體,同心協力,守城御敵,即日起,各家各戶都要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凡有推諉不從者,皆以通敵叛國論處!”
這下,可把城里的百姓們都給嚇壞了,他們本來聽說進城的這支部隊不是大順軍,而是沈王殿下的勤王軍之后,還當是虛驚一場,免受荼毒,誰曾想者沈王才進城一日,便要強行壓榨,盤剝錢糧。
不過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沈王殿下可不同于朝廷那些貪官污吏,打著守城的旗號壓榨錢糧,而是實打實地要守城御敵。
普通百姓只需出人出力,協助軍隊加固城防,挖掘戰壕,便不僅可以得到糧米,而且還有工錢可得。
至于這工錢糧米,自然是要城中那些士紳豪商們來出,這對于那些早就做好了被強奪家產,謀財害命的士紳豪商們而言,只是出些工錢和糧米自是沒有什么舍不得的,甚至還一個個都稱贊沈王殿下乃是仁義之師呢!
這讓朱振華聽了也是倍感哭笑不得,忍不住感嘆如今這世道真是遭透了,那些士紳豪商一向一毛不拔,本以為自己讓他們出錢出糧他們還會不肯,哪成想這些人還感恩戴德,直說自己仁義。
看來自己這“仁義”,也是全靠“同行”襯托啊,別說是換做那如同賊寇一般的大順軍了,恐怕就算是其他的明軍入城,要他們襄助軍餉,他們就算不死,也得被扒層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