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合作(2)
- 1890:我在大英當文豪
- 八豆居士
- 3119字
- 2024-12-09 17:00:00
老實說,作為經歷過聯名開發、共同孵化等名詞洗禮的未來者,韓率對作家間的合作已經放下了一定的戒心。事實上,雖然合作作品銷量不如單人作品,但韓率還是嘗試過一些合作。
但是……
韓率忽略了一件事——他的合作對象是劉易斯·卡羅爾。
“我說,輕松點兒不行嗎?!為什么一上來就要用微積分?!”
“那、那是什么話!微、微積分可是牛、牛頓最偉大的成就!是將數、數學的理念體、體現于現實的最、最偉大的理論!”
“關我什么事啊!”
“不、不是說只要有趣就行嗎?!”
“你以為你和孩子們一樣嗎?這也有個度吧,老兄!”
數學知識和大眾文學認知的差異……
“還、還有!你、你根本不懂韻律!為、為什么把句子寫得這么難懂?!”
“不,這樣讀起來才更容易啊?!反倒是您的文章我更看不懂!為什么劇情這么平淡無奇?!”
截然相反的寫作風格……
如果要問哪方面更嚴重,韓率認為是后者。
韓率本質上是個實戰派。多年來創作網絡小說,練就了如何才能讓人更容易閱讀和理解文章的技巧,已經融會貫通了。
他的結論是性價比,韓率的特長在于如何將想講的故事快速有效地植入讀者腦海。
但劉易斯·卡羅爾恰恰相反。這家伙完全憑感覺寫作,說是典型的“天賦型天才”也不為過。而且他的寫作過程更像是作曲,每一個句子都像音符一樣,朗讀時配合韻律,感覺像是在唱歌。
但是,歌曲能容納多少內容?歌劇或音樂劇當然可以,但那篇幅動輒幾小時,而且多人輪流演唱。最終,由于是“用文字寫成的音符”,所以內容的性價比極低。所以劇情才會很簡單。
他們倆“合作”?簡直是駛向地獄的快車道。
“不行了。”
最終韓率得出了結論。
“這樣的話……”
“這、這樣?”
劉易斯·卡羅爾似乎以為韓率會就此放棄,他咽了咽口水。
“我們完全分工吧。”
“嗯、嗯?”
“我來負責故事的大框架,您負責想出其中的數學公式和技巧,然后我再修改。”
分工合作,骨架和肌肉分開負責。最終,只有這一條路可走。這是學習教材,內容輕松點兒也沒關系,反正孩子們看。
總之,如果大框架由韓率掌控,劉易斯·卡羅爾就不能隨意使用大學水平的高等數學了,因為必須符合故事設定。而且,如果控制好文章節奏,就能抑制他所堅持的韻律,因為篇幅是固定的。
“還有,設定盡量陌生化。”
“陌、陌生化?那、那樣會不會很難懂……”
“不是那個意思,說是‘疏隔效果’吧?將已知與未知巧妙結合即可。”
這和高中女生被大功率導彈擊中卻毫發無損的世界觀設定原理類似。將已知和未知以不平衡的方式融合,這種不協調本身就能產生“趣味”,說是對未知的感動也不為過。
這在追求穩定“熟悉感”的網絡小說界很難實現,但現在合作對象是劉易斯·卡羅爾,那就要充分利用他的優勢。
那么,要混合什么呢……韓率敲了敲桌子,開始思考。
首先,他排除了腦海中那些質量最高的以異世界為背景的數學學習漫畫,那些很難改編成小說。
但以中世紀奇幻為基礎還是不錯的,畢竟這是這個時代最熟悉的“戰斗類”題材。
再加上數學。數學的特點是什么?最容易理解的“規則”,答案明確。而且,必須讓這位數學狂熱老師持續保持興趣。
戰斗類,以及規則。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答案是……
“好了,決定了。”
韓率慢慢地向劉易斯·卡羅爾解釋了作品的大綱。這位數學家兼教師似乎對作品本身產生了興趣,但仍然猶豫不決,顯得有些不安。
“可、可以嗎?我、我不太確定……”
他猶豫著,但韓率語氣堅定地說:
“劉易斯老師,您也會喜歡這個世界的,甚至想住進去。”
雖然他現在可能還不理解,但很快就會明白這部作品的價值。
“那么,我們開始工作吧。”
***
“您好,馬克·吐溫先生。”
“你好,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緊張地握著這位身材矮小但精明強干的作家的手。他不得不緊張,馬克·吐溫已經是歐美文學界的傳奇人物了。
《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不僅僅是兒童文學,它們精準地擊中了美國的社會弊病,推動了社會改革,并使美國文學擺脫了對英國文學的依賴。也就是說,僅僅是將這些作品刊登在雜志上,就能提升出版社的地位。
因此,本特利以與漢斯爾和亨利·詹姆斯相近的規格接待馬克·吐溫。
“首先,感謝您允許我們刊登并出版您的名著……”
“別廢話,直接說正事。”
“啊,是的。”
然后他閉嘴了。是啊,作家就是這樣的人,本特利勉強笑了笑,也是苦笑。
馬克·吐溫看著理查德·本特利二世,也咧嘴一笑。本特利家族三代,擁有聽起來很貴族化的頭銜,卻對這位來自美國的作家如此恭敬。對生性叛逆的馬克來說,再沒有比這更令人滿意的事了。
“首先,合同的事在紐約分公司已經談妥了,所以,把湯姆和哈克賣個好價錢吧。”
“請放心,我們出版社致力于將作家們精心創作的作品以最佳形式呈現給讀者。”
“我知道,改為周刊連載,真是天才之舉。”
“咳咳。”
本特利被戳中了痛處,咳嗽了一聲。馬克·吐溫更喜歡這種坦率,他哈哈大笑,點了點頭。
“是啊,在來英國的船上我已經聽說了,月刊已經變成了完全不同的雜志,是嗎?”
“是的,包括您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在內,兒童文學都集中在周刊連載,月刊則改為刊登成人題材的小說。”
“那么,先寫《文森特·比利爾斯》的主意是誰出的?是你?還是漢斯爾?”
猛地一震!
果然是他。馬克·吐溫看著被戳中心事的本特利,點了點頭。我就知道,馬克心想,等到了美國,就能從尼古拉那里拿到10美元了,他哈哈大笑,說道:
“果然是漢斯爾!我雖然讀著英國人那種一本正經的《彼得·潘》時,也確信無疑,這位作家和我屬于‘同一類’。”
“咳咳,是這樣嗎?”
“是啊,所以,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感覺自己就像一頭水牛,不是想撒野,而是被美國牛仔的套索套住,被牽來牽去的感覺。而那位牛仔,渾身散發著美國特有的粗獷的拓荒精神的馬克·吐溫,用燃燒的眼神看著本特利,說道:
“我想見見漢斯爾。”
“……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先生。”
本特利猶豫了一下。事實上,想見漢斯爾的作家很多。毫不夸張地說,現在瀕臨破產的出版社里,許多作家,無論出于好意還是惡意,都受到了《彼得·潘》的影響。事實上,《時間機器》的作者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也曾表示想見漢斯爾。本特利認為現在時機不對,所以拒絕了。
但是,如果是馬克·吐溫呢?
首先,漢斯爾很可能會喜歡這位作家,而且,考慮到他那種不加區別地猛沖直撞的性格,應該不會出什么大問題。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魯莽會不會讓人感到厭煩呢?他也擔心。
現在漢斯爾的作品停滯不前,不久前他們經歷過,最近在《街頭雜志》上也經歷過出版社的火刑式審判。那家出版社的編輯們最近上下班都要在蘇格蘭場的保護下進行,不是嗎?
就在這時。
叩叩——
“啊,對不起。”
“沒關系,進來吧。”
得到馬克的允許,本特利點了點頭,打開了門,一位最近新來的女編輯映入他的眼簾。
“瑪麗亞,什么事?”
“社長,漢斯爾先生來電話了。”
“漢斯爾先生?什么事?”
通常都是他們先打電話過去,所以本特利這樣回應。
“他現在不是在別的地方嗎?說是要去見劉易斯·卡羅爾先生。”
“是的,沒錯。”
聽到劉易斯·卡羅爾的名字,馬克·吐溫的眼睛一亮,但本特利沒有說什么,又不是政治家,誰見誰有什么好隱瞞的。
只是,作為兒童文學作家,馬克·吐溫對漢斯爾感到好奇,對劉易斯·卡羅爾也感到好奇,這并不奇怪。“語言大師”這個稱號,在當代作家中,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
劉易斯·卡羅爾和漢斯爾見面了,作為忠實讀者和同行,他不得不感到好奇。
所以,馬克·吐溫以美國牛仔式的固執留在了那里,本特利最終不得不當著馬克·吐溫的面接電話。然后……
“是的,是的,先生,我是本特利。您說要去見劉易斯·卡羅爾先生……什么?現在在倫敦?……那……也就是說,你們兩位合作……是教科書……不是的……啊,不是的……”
“啊,謝謝您……不過,在美國有位先生想見您……馬克·吐溫先生……什么?馬上過來?”
意外之喜。馬克·吐溫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