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彌漫,車雋妍站在畫室中央,手中握著那管檸檬黃顏料,仿佛握著一束凝固的陽光。林棉送的黃色釉料樣品在窗臺上一字排開,從柔和的淡黃到熾熱的鎘黃,組成一道微小而明亮的色譜。
這是發現黃色釉料與丙烯顏料混合效果的第三天。車雋妍幾乎癡迷地探索著這種新媒介的可能性,發現不同釉料與顏料的比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質感和光感。
周五的會談前,車雋妍特意提前到達青石巷。她站在那扇深藍色的門前,注意到門上多了一個小小的裝飾——一片黃色的金屬葉片,與之前的灰色葉片并列,在晨光中閃著微光。
門開了,林翊站在門口,今天穿著淺藍色的襯衫,看起來比往常更加放松?!跋挛绾?,車小姐。”他的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畫筒上,“看來又有新探索?”
診所內飄著淡淡的柑橘清香。車雋妍注意到鋼琴蓋上放著一本翻開的樂譜,標題是《色彩變奏曲》。
“是新作品嗎?”她好奇地問。
林翊微微點頭,耳尖有些泛紅:“只是些初步的構思。受我們之前的對話啟發?!?
車雋妍展開新作——一幅以檸檬黃為主調的作品,但巧妙地融入了各種灰色層次。與之前的作品不同,這次黃色不再是點綴,而是主導,灰色則成為襯托和平衡。
林翊靜靜地觀賞了很長時間,眼神專注而深邃?!傲钊梭@嘆的轉變?!彼罱K說道,“這些黃色有著不同的質感和光感,你是怎么做到的?”
車雋妍解釋了釉料與顏料的混合實驗。隨著描述的深入,她注意到林翊的眼神變得越來越專注,那種專業性的好奇讓她感到既緊張又興奮。
“能告訴我創作時的感受嗎?”林翊問道,語氣中帶著純粹的專業興趣。
車雋妍思考了片刻:“像是...在與光對話。每種黃色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和性格——檸檬黃清脆,鎘黃溫暖,琥珀黃深沉?!?
林翊走到鋼琴前,彈奏了幾組不同的和弦:“就像這樣。同一個黃色,因質感和明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共鳴?!?
接下來的會談變成了深入的技術討論。林翊對車釉混合的效果表現出極大的專業興趣,甚至拿出筆記本記錄了一些要點。車雋妍發現自己居然能夠流暢地解釋自己的創作過程,那種常年伴隨的自我懷疑似乎暫時退去了。
“這種材料的探索很有價值?!绷竹春仙瞎P記本,“它不僅拓展了你的表達語言,也反映了一種內在的變化——從被動地承受灰色,到主動地探索光和色彩。”
會談結束時,林翊做了一個出乎車雋妍意料的舉動——他請求允許為那幅黃色主調的作品拍幾張細節照片。
“我想更仔細地研究這些質感效果?!彼忉尩溃Z氣完全專業,“如果你不介意的話。”
車雋妍點點頭,感到一種被認真對待的喜悅。
回公寓的路上,她經過一家美術用品店,幾乎無意識地走進去,買了一套質量更好的釉料和一套新的畫筆。這種對材料的投資感讓她感到一種久違的對自己創作的重視。
周末,車雋妍沉浸在新的創作中。她嘗試著將黃色與更多的色彩結合——先是微妙的藍灰和紫灰,然后是更加大膽的藍色和紫色。這些色彩不再讓她感到焦慮,而是成為表達的一部分。
周一下午,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站在一個巨大的調色板前,上面不是顏料,而是各種光的存在形式——陽光、月光、星光、燈光。她用手觸摸這些光,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溫度和質感。
醒來后,她立即將這個夢畫了下來。不是具象的圖像,而是一片光的領域,各種黃色和灰色交織,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光之交響曲。
她將這幅畫拍照發給了林翊,附言:“光之夢?!?
回復很快來了:“令人震撼。周五能帶來原作嗎?我想更仔細地看看那些質感?!?
這條信息讓車雋妍感到一種專業的認可,但同時也有一絲莫名的失落。她發現自己開始期待不僅僅是專業性的反饋,而是更個人的回應。
周五的會談開始時,車雋妍注意到診所內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沙發上多了一個黃色的靠墊,茶幾上放著一小瓶新鮮的黃色小菊。
林翊對那幅光之夢的作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甚至拿出一個放大鏡,仔細研究某些細節。
“這些質感的層次令人驚嘆。”他由衷地說,“看這里,你似乎用了不同的筆觸和材料來表現光的不同類型?!?
車雋妍點點頭,解釋了自己的創作過程。隨著描述的深入,她發現自己不僅在講述技術細節,還在分享那些創作時的情感體驗——觸摸光的感覺,與色彩對話的喜悅,那種創造的悸動。
林翊靜靜地聽著,眼神專注而溫暖。當車雋妍講完后,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輕聲說:“謝謝你分享這些。能聽到創作背后的情感體驗,比看到最終作品更加珍貴。”
這句話讓車雋妍感到一種深層的共鳴。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渴望的不是技術性的認可,而是這種真正的理解和連接。
會談結束后,林翊送她到門口。夕陽西下,金色的光芒灑在青石巷中,為一切鍍上溫暖的光暈。
“車小姐,”林翊突然開口,語氣中有一種罕見的猶豫,“我妹妹問我...你是否愿意參加下周末的一個小型藝術聚會。只是一些朋友,都是創作型的人?!?
車雋妍微微一怔。這個邀請明顯超出了專業的邊界,但她發現自己并沒有感到焦慮或抗拒。
“我會考慮?!彼p聲說,注意到林翊的耳尖又微微泛紅。
回公寓的路上,車雋妍的心跳莫名加速。那種混合著期待和不安的感覺既陌生又熟悉。
那天晚上,她在“微小勝利”筆記本上寫下:“被邀請參加社交活動,沒有立即拒絕?!?
放下筆,她走到畫室窗前。夜幕已經降臨,但城市燈火通明,那些燈光不再是模糊的光暈,而是有著明確色彩和位置的光點。
手機亮起,是林棉發來的信息:“車小姐!哥哥說您可能會來參加我們的聚會?太棒了!完全不必有壓力,就是幾個朋友聊聊藝術,吃吃點心~”
車雋妍看著那條信息,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她回復了一個簡單的“謝謝邀請”,然后加上,“我會嘗試參加。”
放下手機,她忽然意識到,那些畫作中的黃色光點,也許不僅象征著內心的變化,也預示著與外界的重新連接。
最暗的陰影旁邊,總是有著最亮的光。但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光與影的對立,而是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讓那些光點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領域——即使是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
而林翊的那個邀請,就像一道微光,照亮了專業邊界之外的可能性。那種可能性既令人不安,又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