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11.陶藝邀約
- 誰人心上秋
- 小七紫嘖
- 3356字
- 2025-08-24 15:07:05
車雋妍緩緩醒來,感受到一種罕見的平靜——那種沉重感似乎比往常減輕了些許,不再是壓在心口的巨石,更像是一件可以承受的重量。
這是與林翊聯合創作后的第三天,那種跨越感官的對話體驗仍在心中回蕩。她坐在床邊,看著窗臺上林棉送的陶罐,里面插著幾支畫筆,形成一種樸素而和諧的景象。
手機屏幕亮起,是一條新信息。車雋妍意外地發現發信人竟是林棉:
“車小姐您好!我是林翊的妹妹林棉。冒昧打擾,只是想再次邀請您參加本周六下午的陶藝工作室開放日。完全不必有壓力,只是來看看玩玩:-)地址如下...”
車雋妍盯著那條信息,手指無意識地在手機邊緣摩挲。社交場合總是讓她焦慮,尤其是與陌生人相處。但林棉那種陽光般的熱情又讓她感到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她沒有立即回復,而是先完成了早晨的例行事務——刷牙、洗臉、做簡單的早餐。但那條邀請一直在腦海中盤旋,像一只不肯停歇的蝴蝶。
最終,她回復了一條謹慎的信息:“謝謝邀請。我會考慮。”
幾乎立即,回復就來了:“太好了!不用擔心,就是很隨意的開放日,來的都是朋友。哥哥說他可能也會來哦~”
車雋妍的心跳莫名加速。林翊也會去?這個信息讓一切變得復雜起來。在診所外的場合見面,會打破那種精心維持的專業邊界嗎?還是說,這只是一個偶然的社交活動?
她放下手機,走到畫架前。今天她原本計劃繼續探索灰色與細微色彩的并置,但現在思緒紛亂,難以集中。
周五的會談中,車雋妍注意到林翊比往常更加專業和保持距離。他沒有提及妹妹的邀請,整個會談都嚴格圍繞著她的創作過程和情緒狀態展開。
只有當會談結束,車雋妍準備離開時,林翊才似乎不經意地提到:“另外,關于我妹妹的邀請...完全不必感到有義務。她有時過于熱情。”
車雋妍點點頭,輕聲說:“我還在考慮。”
“無論你的決定如何,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專業關系。”林翊的語氣平靜而專業,但車雋妍似乎捕捉到他眼中一閃而過的不確定。
回公寓的路上,車雋妍一直在思考這個決定。去,還是不去?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牽扯出許多復雜的情緒。
周六早晨,車雋妍醒來時感到比往常更加焦慮。開放日下午兩點開始,她還有幾個小時做決定。
她嘗試用林翊教的方法——列出 pros and cons。去的好處:可能有趣,能看到林棉的作品,或許能更了解林翊的日常生活。不去的好處:安全,不會焦慮,不會破壞現有的治療關系。
列表看起來平衡,但車雋妍知道真正的障礙不是理性分析,而是那種熟悉的社交恐懼——害怕在人群中不知所措,害怕說錯話,害怕被評判。
中午時分,她意外地收到林翊的信息,與開放日完全無關:“記得嘗試今天找一個色彩瞬間。雨后的陽光很適合這個練習。”
這條信息莫名地讓她感到安慰。就像一只錨,在動蕩的海面上提供了一絲穩定。
下午一點半,車雋妍站在衣柜前,猶豫該穿什么。最后她選擇了一件簡單的深藍色連衣裙,外面搭配灰色開衫——既不刻意,也不會太過隨意。
一點五十分,她叫了出租車,心跳開始加速。這是一種混合著恐懼和期待的悸動,她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過了。
林棉的工作室位于一個改造過的老廠房內,空間寬敞明亮。車雋妍到達時,已經有不少人在里面交談、欣賞作品。她站在門口,突然感到一陣恐慌,幾乎想要轉身離開。
“車小姐!你真的來了!”林棉的聲音如同陽光般穿透了她的不安。她穿著明亮的黃色圍裙,臉上沾著一點陶土,笑容燦爛地迎上來。
“謝謝邀請。”車雋妍輕聲說,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不顫抖。
“來,我先帶你看看作品。”林棉自然地挽住她的手臂,引導她進入空間,“別擔心,我哥哥還沒到。你可以先放松一下。”
工作室里陳列著各種陶藝作品——從實用的杯碗盤碟到抽象的雕塑裝置。車雋妍驚訝于林棉的創作多樣性,那種自由奔放的風格與林翊的沉靜理性形成有趣對比。
“這是我最喜歡的系列。”林棉指著一組海洋主題的作品,“靈感來自去年去沖繩潛水的經歷。”
車雋妍仔細觀賞那些作品,釉色從深藍到淺綠漸變,造型如同海浪凍結的瞬間。她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命力和喜悅。
“很美。”她由衷地說,“你捕捉到了水的動感和光感。”
林棉的眼睛亮起來:“你真的這么覺得?太好了!我就說藝術家之間會有共鳴。”
她們繼續瀏覽其他作品,林棉熱情地講解每個系列的靈感來源和制作過程。車雋妍發現自己逐漸放松下來,被這種純粹的創作熱情所感染。
“啊,哥哥來了!”林棉突然指向門口。
車雋妍轉過身,看到林翊站在入口處,穿著休閑的襯衫和長褲,與平時診所里的專業形象有所不同。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最終落在她們身上,微微點頭示意。
當林翊走近時,車雋妍注意到他手中拿著一個小紙袋。“媽媽又做了點心。”他對林棉說,然后轉向車雋妍,語氣禮貌而適度,“車小姐,沒想到在這里見到你。”
林棉翻了個白眼:“得了吧哥,明明是你告訴我你會來的。”
林翊的耳尖微微發紅,但保持著一貫的平靜:“我只是說可能會來。”
車雋妍突然感到一種奇特的放松。原來心理醫生也會在妹妹面前尷尬,這種發現莫名地拉近了距離。
三人一起繼續觀看展覽,林棉不時被其他客人叫走,留下車雋妍和林翊并肩站在作品前。這種在診所外的相處感覺既陌生又自然。
“我妹妹很有才華。”林翊看著一組抽象雕塑說,“雖然她總說自己只是業余愛好。”
車雋妍點點頭:“她能自由地表達,沒有拘束。這種特質很珍貴。”
林翊轉向她,眼神中帶著專業的興趣:“你覺得你的創作更加受限?”
車雋妍思考了一下:“不完全是受限。更像是...經過提煉的表達。在限制中尋找自由。”
林翊微微點頭,似乎對這個回答很滿意:“這是一個很好的視角。有時候限制反而能激發創造力。”
這時林棉回來了,興奮地拉著車雋妍的手:“來吧,我教你做一個小陶藝!每個人都必須體驗一下。”
車雋妍還來不及拒絕,就被拉到了工作室的體驗區。林翊跟在后面,臉上帶著無可奈何的微笑。
“坐下吧,很簡單,就是捏個小碗或者什么的。”林棉遞給她一塊陶土,“哥哥你也來,別光站著看。”
林翊猶豫了一下,還是在車雋妍旁邊的凳子上坐下,接過另一塊陶土。
車雋妍的手指初次接觸濕潤的陶土,那種冰涼柔軟的觸感讓她微微一顫。她看著林棉的示范,嘗試著模仿動作,但陶土在她手中似乎有了自己的意志,不聽使喚。
“放松,讓它引導你。”林翊輕聲說,他的手指熟練地塑造著陶土,很快一個簡單而優雅的小碗雛形就出現了。
車雋妍深吸一口氣,嘗試不再控制,而是跟隨材料的特性。漸漸地,手中的陶土開始成形,雖然不是完美的碗狀,但卻有一種有機的美感。
“看,很棒吧!”林棉鼓勵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哥哥做得太完美了,沒意思。你的更有靈魂!”
車雋妍看著自己手中不對稱但充滿生命力的作品,突然感到一種創造的喜悅。這種直接與材料對話的體驗與她平時的繪畫過程不同,更加身體化,更加直覺性。
活動結束時,車雋妍的作品被放在一旁等待燒制。林棉熱情地邀請她留下參加晚間的派對,但她禮貌地拒絕了。
“謝謝你邀請我,我今天很開心。”車雋妍真誠地說,“但我需要一些安靜的時間。”
林棉理解地點點頭:“當然!下次再來玩。”
林翊送她到門口:“需要我幫你叫車嗎?”
車雋妍搖搖頭:“我想走一走。不遠。”
林翊猶豫了一下,然后說:“那我陪你走到主路。”
夕陽西下,街道被染上金色。兩人并肩走著,保持著適當的距離,一時無言。
“謝謝你今天來。”最終林翊開口,“我妹妹很高興。她一直很欣賞你的作品。”
車雋妍微微驚訝:“她看過我的畫?”
“在一次聯展上。那幅雨中的城市夜景。”林翊的聲音平靜,“她說那是整個展覽中最打動她的作品。”
車雋妍感到一陣溫暖的悸動。被人理解和欣賞的感覺,她已經很久沒有體驗過了。
到達主路時,車雋妍堅持自己叫車回去。林翊沒有強求,只是站在路邊,直到她的車消失在視線中。
回公寓的路上,車雋妍看著窗外流轉的城市風景,心中充滿了一種復雜的情緒——焦慮與喜悅交織,恐懼與期待并存。
那天晚上,她在“微小勝利”筆記本上寫下:“參加了一個社交活動,并且沒有提前離開。”
放下筆,她走到窗邊,看著城市的夜景。那些燈光似乎比往常更加明亮,色彩更加豐富。
手機亮起,是林棉發來的信息:“今天真的超開心!你的小碗燒好了我通知你哦~ PS:哥哥今天笑了好幾次,破紀錄了!”
車雋妍看著那條信息,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她回復了一個簡單的“謝謝”,然后加上,“今天我很開心。”
放下手機,她忽然意識到,今天她不僅找到了色彩瞬間,也許還找到了一點重新連接世界的勇氣。
而那種勇氣,就像林棉陶藝上的釉色,或許需要經過火的考驗,才能最終展現出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