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縣是筑基世家詹氏治下一座修士集居的小城,所居者九成九是散修。
縣城四周為縣域內野,內野連接縣內的地緣大陣,以靈源暗渠相勾連,開有多頃靈田,或植靈道,或種靈草,有莊有戶,牽連成郭。
城內有丹室、器坊、符齋、藥寮、道院、陣樓等等仙家百藝業所,亦有怡紅快綠,絲竹瑤琴,精庖細作,射覆博戲諸多消磨樂處。仙業盛況,人間旖旎,同塵和光,共聚一派。
無為衙、無用司、無慮堂為縣內三府,首腦分為正道使、衛道使、布道使,分由詹氏族內下屬的幾個望姓郎氏、布氏、倪氏擔任,旗下各領人馬,聯手經營管理一縣之地。
楊真知道,魏家不僅三子兇惡,且和任衛道使的布家有些攀扯,衛道使掌管縣內靖安諸事,殺搶偷欺,斗狠互毆皆在管轄范圍內。
他初入煉氣,根基未穩,術法百藝尚未精修,正面硬來還是有著不小風險。且魏家與布家勾結,若在縣內對他們擅用私刑,必然要受無用司追緝,故而要整治魏家,還需以智取勝。
楊真穿過縣城街巷,來到道院附近,熟悉的感覺撲面而來,這些年他鮮少出門,離道院越近,對恩師的思念之情越濃。
少年時,姜岑對他視如己出,后來他舍棄新法轉修古法,姜岑屢次勸說,望他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后來因他不聽勸,姜岑終于忍不住大發雷霆一通,將楊真逐出了道院,二人遂斷了聯系。
道院是布道使下轄的部門,縣里的散修稚童多在這里啟蒙學道,績優者列為胎息童子,可留在院內精修,直至煉氣。
道院推行新法,院中童子大多可在弱冠前后修成煉氣,此后就能領取銘牌,成為掛名道友。掛名道友能選修術法百藝繼續研習,有成后,院中會向各處丹室、器坊、符齋、藥寮等等業所舉薦入職,有道院本師極為中意的弟子也能留院繼續精研專業,兼任教職。
未能成為胎息童子的散修稚童會在學完啟蒙道經之后歸家,學完道經之后,除去極個別身腦殘缺者,絕大多數都能喚醒胎息。
但這些稚童因為根骨不佳,基本已斷絕了修成煉氣的希望,往后只能憑借自身的機緣造化謀求出路。
不能煉氣的胎息稚童成人以后,大多幫人種植收割靈稻靈草、飼養看管妖禽靈獸,或者于丹坊器院添火打雜,于藥寮符齋炒藥制墨。
埋頭苦干,維持溫飽,不時給人欺壓;屈膝鉆營,泯滅良心,求取一絲上進之機。落到這個階層里的人打一輩子滾,也難揚得起幾縷灰塵。
姜岑當年一怒之下將楊真逐出道院,放言不許他再入道院一步,卻并未真的革除他的胎息童子之位,并且這些年來經常暗中接濟于他,對楊真而言實是極大的愛護了。
剛到道院門口,恰見齊悅與幾個昔日同窗并肩出來,他們幾人都早已由新法煉氣多年,正在院內精修術法百藝,不日便可前往業所謀職,成為縣中的上流散修。
齊悅見著楊真,先是一愣,隨即大喜過望,只道是前些日里自己的一番話將他點醒,終于令他回心轉意。
另外幾人也看見了楊真,臉上皆是一副新奇的表情,楊真遙遙朝幾人拱手致意,眾人遙相回禮,背身走遠后仍不免竊竊私語地議論起來。
齊悅離了眾人,走到楊真身畔,拍著他肩膀笑道:“若虛,你總算想通了,浪子回頭金不換,走,我這就領你去拜會姜師,他老人家見你回來,一定很高興。”
楊真點了點頭,一時也未解釋,隨著齊悅進了道院。一路上穿廊過巷,道院中有識得楊真的,個個都瞪大了眼睛,一些新進的散修不明就里,向人打聽詢問,隱約能聽到有人小聲論著:“哦,原來他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瘋真子。”
齊悅聽得這些言語,怒不可遏,大聲呵斥道:“誰再敢胡言亂語,是要試試齊某人劍鋒利否?”
他成就煉氣之后,精研者乃劍術一道,在院里向來以“理”服人,眾人經他一喝,又為他如利劍般的目光一掃,登時噤若寒蟬。
齊悅冷哼一聲,楊真卻只淡淡笑笑,朝四方拱了拱手。
待齊悅楊真背影消失在回廊盡頭,寂靜霎時打破,眾人個個朝著兩人離去的方向指指點點,論聲如沸,道院里好似百雀縈園,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若虛,這些個風言風語別往心里去,哼,你列為胎息童子時,這些貨色還不知在哪撒尿和泥呢,別跟他們一般見識。”
楊真笑道:“樂天兄多慮了,這些言語我自不會放在心上。”
兩人又走了一陣,來到一座獨院。院內圍著一圈藥圃,二人走進院內,順著青石小徑穿行,來到正房檐下。
齊悅湊近房門,輕敲三下,恭聲道:“姜師安在?”
門內傳來幾聲微咳,聲音蒼勁肅穆:“誰啊?”
“是我,齊悅。老師,楊真回來了。”
咳聲戛然而止,院內一片靜默,秋風吹落幾朵海棠,似有花瓣落泥之聲。
兩人在門外等了良久,齊悅忍不住再要開口,吱呀一聲,門向內開了。
一名稚童探出腦袋,輕聲道:“兩位師兄請進。”
二人隨道童走入內堂,楊真瞧見室內桌椅陳設一如當年,絲毫不曾變化,回想起當年在此處誦讀道經,姜岑與他嬉笑怒罵,浮光掠影一幕幕浮現出來,心中驀地一酸。
繞過一道屏風,楊真看到一道清癯背影,發色白多黑少,正負手立在一副仙人圖像之前。
兩人走近,姜岑蒼穆的聲音響起:“你還來干什么?”
室內寂靜無聲,楊真耳畔卻響起了無數兩人之間曾說過的話語,這些話語越過時間迷霧,似鼓點般細細密密,在他心頭掀起滔天巨浪,激下兩行清淚。
楊真上前一步,匍地而拜,澀聲道:“學生楊真,歷時一十八載,終以古法煉氣入道,特來拜會恩師,以謝啟蒙授業之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