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 追尋失去的傳統
- 傅國涌
- 1133字
- 2024-12-02 14:40:23
謝泳
國涌是一個自由撰稿人。他的文章近年在國內外很有影響。這次他出版文集,非要讓我來寫一篇序言,我沒有考慮就答應下來了。別人可以推辭,對國涌我是不敢的。
國涌并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但他近年的努力卻讓人們產生敬意,因為他不是為學位和職稱寫作,他是一個為理想寫作的人,這樣的寫作者,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國涌寫作非常勤奮,2001年在香港出版過一本《脊梁——三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評傳》,年內他還有一本《金庸傳》要在北京出版,他筆下的金庸想來會別有一番風采,因為我聽他說過,他筆下的金庸,不光是一個武俠小說家,還是一個名報人,這一點可能更為他所看重。
我與國涌其實并無深交,幾年前我曾聽說他的坎坷經歷,他通過朋友轉給我幾篇文章,我本來可以在自己供職的雜志發一下,但因為我的粗心,終于沒有發出來。但從此以后,我對他的文章是每見必讀,也常和相識的朋友說起,他的文章真是越寫越好了。
大約前年冬天,我到杭州開會,才第一次見到國涌,不過只是匆匆一面。第二次見面是在去年,我和丁東、趙誠等從黃山開會回來,經千島湖路過杭州。見面之后,我感覺他是一個很理性、也很平和的人。只是在談話深入以后,可以感覺到他當年的激情。因為他多年在山西生活的經歷,他對從此地來的人,好像有特殊的信任。那次,我們只在杭州停了一天,有許多的話沒有說完,以后我就是看他的文章了。
我常常想,一個人的特殊經歷,有時候會很讓人感慨。在經歷了曲折的生活以后,國涌開始發奮讀書,更深入地思考問題。他開始相信進步是一點一滴造成的,他把自己的努力放在追尋前輩文人的足跡上,他選擇中國近現代以來為新聞獻身的那些前驅,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他要回到文人議政的傳統上來。
收在本書中的文章,大體都是報人的經歷。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歷史人物并不陌生,但國涌寫出的卻是這些人新的一面,這一面就是他們為中國言論所做出的貢獻。這樣的文章,不是一般的敘述歷史人物的遭遇,而是從歷史人物的經歷中看一個時代的言論空間,看在那樣的空間里,一個文人所能做的是什么,已經做出的是什么。國涌的筆下常帶感情,這可能也是他文章為許多人所喜歡的原因。文人論政的傳統,在他筆下是一個大主題,從這個主題生發出來的,是他對現實人生的另一種感悟,這感悟不僅僅由讀書而來,更融入了他的人生體驗。可以說,他的文章是他人生的寫照,是用痛苦和屈辱換來的。
國涌對文史有特殊的愛好,他能從人們常見的材料中發現新的視角并能結合現實,生發出更多感想。他的文章好,觀點也富有啟發意義。這本書對于那些還在大學讀書并有理想的青年來說,是一本啟蒙讀物。我可以負責地說,這本書是另一種新聞史,是一本有個人風格的新聞史。它比大學課堂里那些高頭講章更能讓一個有理想的青年走上新路。
2003年4月20日
于山西太原南華門東四條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