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道經(八)
- 老子
- 《國學四庫》編委會編
- 1209字
- 2024-12-02 14:00:13
這一篇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著名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評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由“居善地”至“動善時”,都是有關水德的描寫,同時也是至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原則,即是“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老子為道
在這節的開場,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并以之作為提綱。一個人如想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獲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義無反顧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會占據高位,不會把持要津。它在這個永遠不平等的物質的世間,甘居下流,藏垢納污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為“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因此,古人有聯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這可以說是對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
《老子》本篇講觀水明道,除了特別提出它與物無爭,謙下自處之外,又一再強調說,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不可測(“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說到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正平衡(“政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靜止(“動善時”);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猶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至無私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