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蟬·不知疲倦的歌者

蟬出地穴

七月將至,蟬就迫不及待地占領了我的小院。我和蟬就成了房子的共同主人,只不過我是屋子內部的主人,而屋子外面則是蟬的勢力范圍,但每天吵吵鬧鬧,確實有些令人生厭。不過這也為我更好地觀察蟬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一年之中,我們最早能在夏至時分見到蟬。在行人來來往往、陽光普照的路上,你會看到,一些指頭粗細的圓孔出現在地面上,沒錯,蟬的幼蟲就是從地底順著通道由此爬上來,蛻變成蟬。它們很喜歡陽光充足且干燥的地方,尤其是大路的兩邊。幼蟲有著一種很有力的工具,可以穿透堅硬的泥土和砂石。

我是在七月的下旬開始考察蟬的地穴,由于泥土太緊實,我只能借助于我的工具——鎬,把土挖開。

從外觀來看,洞口的直徑大概有兩厘米長。讓我有些費解的是,在圓孔的四周,并沒有發現有挖出來的泥土堆之類的雜物。而與之類似的昆蟲,比如糞金龜,它也是個挖洞高手,但是它總是會把運出來的土堆在地洞的入口處。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解釋,糞金龜是從地面鉆進地下,它是要挖一個入口,以便自己還可以重新上來,所以挖出來的土堆在外面。而蟬呢,則是從地下上來,最后才得以打開洞口,所以在洞口沒打開前,蟬不可能把土堆在不存在的洞口外。

蟬挖的隧道深達四厘米,近似于圓柱形,由于土質的關系,略微有些彎曲,但總是接近垂直的。地洞上下暢通無阻。洞的底部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四壁光滑,較為寬敞。根據地洞的大小以及隧道的直徑,我們大概可以算出被蟬挖出的土方有二百立方厘米左右,但是這些土去了哪里呢?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在這么干燥的環境中施工,挖好地道之后,墻壁上應該留有粉末,因此,這樣的地道易塌方,但為什么蟬的地道不會崩塌呢?從我的觀察來看,地道的墻壁被粉刷上了一層泥漿,于是,那些易碎的沙土便混合著黏合劑,牢牢地粘在了洞壁上。

那種認為蟬用帶有利爪的腿爬來爬去,會將泥土弄塌,自己落得進退兩難的想法完全是人類的主觀臆想,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相反,我們看到的卻是它像礦工或是鐵路工程師一樣,除了建造隧道之外,還懂得要采取其他措施把地道堅固。這樣,它才能長期在地道里暢通無阻。如果你認為這樣一個建筑精良的地道只是蟬的暫時的安身場所,那么,你就大錯特錯了。這里是幼蟲變成成蟲的等候室,它在等待的時間里,一邊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耐心細致地挖隧道,一邊還要觀測外界的天氣情況。刮風下雨的天氣不利于嬌弱的幼蟲蛻皮,甚至會危及生命,這時它就會謹慎地回到地洞底部,安安靜靜地等待好天氣的到來。等到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幼蟲就用小爪子推開地洞的天花板,鉆出來,來到陽光下變身。由此可見,地洞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蟬的良苦用心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第二個問題解決了,那么再讓我們回到第一個問題上來,挖出來的土究竟去哪里了,二百立方厘米的土不會就這樣白白地消失了吧,這未免也太詭異了!

我們再轉移一下話題,看一下別的昆蟲是如何做的。那些蛀蝕木頭的蟲,比如天牛和吉丁的幼蟲,它們在樹干里面,一邊挖洞,一邊把挖出來的東西吃進去,這些被吃進去的木頭被消化之后,過濾出很少的營養成分,而后再排出來堆積在蟲子的身后,堵塞了通道,但是這些排泄物比之前的物質更加的緊密,所以經過壓縮之后,蟲子還是會有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那蟬的幼蟲是不是也是采取同樣的方式呢?從我們的觀察來看,蟬的幼蟲的活動空間并不像天牛和吉丁幼蟲的那樣擁擠。看來蟬的幼蟲還是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辦法的。好了,不賣關子了,還是讓我來揭開這神秘的面紗吧!

睜大雙眼,仔細看一下剛出地洞的幼蟲吧!幾乎所有的蟲子身上都多多少少沾了些泥漿。小小的爪子上也是泥跡斑斑的,像是剛在淤泥里面攪拌過一樣,從干燥的地道里面鉆出來竟然弄成這樣一副落魄的模樣,這里面可是大有蹊蹺。我在地洞里面挖到一只正在施工的幼蟲。我的運氣還算不錯,這是一只剛剛開始挖掘的幼蟲。它還處于幼蟲的早期的狀態,比鉆出洞時的幼蟲更白,大大的近乎白色的眼睛,混混沌沌的,應該是看不到什么東西的,畢竟視力在黑黑的地下是沒什么用的。出了地洞的幼蟲眼睛是黑黑的,還發著光,這樣才能看到東西。可見在幼蟲挖掘地道的時候,它身體的各個部分是在漸漸成熟的。讓我們看一下這只盲眼幼蟲吧,它的個頭比成熟后的形態要大很多,渾身還鼓脹著,充滿了液體,像是患了水腫病。如果你稍微用力抓住它,它的尾部還會流出液體,全身都是濕濕的。這種液體我還不確定是什么,暫且稱之為黏液吧。

這種黏液就是我們最終要尋求的謎底了。在幼蟲挖掘的時候,它就會分泌這種黏液,澆在泥土上,混合成泥漿,再用身體去擠壓,把泥漿粘在干燥的洞壁上面。這樣,泥漿就會滲透到周邊泥土的縫隙里了。水分較多的泥漿會滲透到最里面,而剩下的則會被幼蟲壓縮,涂在周圍的空隙里。那些被挖出來的土都能得到妥善的利用,與此同時,一條暢通無阻的地下隧道也建好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剛出洞的幼蟲時,是那樣一種像剛剛工作完的泥瓦匠的狀態了。黏液在蟬的幼蟲和成蟲階段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蟲雖然不用再修筑地道,但是它仍然把剩下的黏液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如果有人湊近它,它立刻沖來訪者射出一股液體,轉身飛走。這時那些黏液又成了它的防身武器了。

你有沒有想過,地下隧道那么多廢棄的泥土,幼蟲的蓄水池里的水夠用嗎?蓄水池干了之后,它要去哪兒尋找補給呢?

別急,讓我慢慢告訴你!我試著把幾個地洞整個掘開,在地洞的墻壁上,我找到了答案。每一個地洞的墻壁上,都嵌著一根樹根,這些樹根粗細不等,粗的如筆管,細的如麥秸稈。樹根裸露的部分只有幾毫米長,剩下的都埋在周圍的土里。我想幼蟲選址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之后我挖過很多蟬的地洞,這種狀況就屢見不鮮了。

幼蟲在選擇自己的建筑基地時,必須要找到活水源泉。它把樹的根部刨出來一小部分,嵌在壁上,并不要它突顯出來。當幼蟲身體里的蓄水池即將干涸時,就下到洞底,在樹根上插入吸管,補給水分,等注滿水之后,就爬上去,按照之前的方式繼續施工。

我曾經做過相關的實驗,以證明蓄水池和樹木根須的獨特功能。我把一只幼蟲放在試管的底部,上面覆蓋近十厘米高的粉狀土,只是幼蟲地洞高度的三分之一,而且粉狀土相對于天然土質來說更松軟一些。那么,幼蟲能爬上來嗎?這只幼蟲在被我抓進來之前,蓄水池已經干了,而且試管里面沒有可以補給的水源。果然,它開始試圖頂開這些土,但是由于沒有黏合劑,剛撥開的土立刻就散開了,它只能一次次地重新開始。終于,它耗盡精力,在第四天的時候一命嗚呼。

如果蓄水池里有充足的水源,那么情況會不會不一樣呢?

我找到一只渾身還鼓脹著液體的幼蟲,也是把它放在試管里,它的蓄水池可是滿滿的,而且還不時外滲,全身都濕漉漉的。對它來說,試管里面的工程量比地洞里面的小多了,對它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只不過在它意識到環境的差異之后,即沒有水源的補給之后,小蟲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動用自己的儲備水源,用了近十二天的時間,終于成功爬出來了。

蟬的變態

幼蟲在經過長達數個星期的地下工作后,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終于可以鉆出地面,開始下一段的生命歷程了。

幼蟲出來后,視力也變得正常了。于是它們在周圍徘徊,尋找最佳的空中立足點,一棵小樹枝就足矣。找到之后,它慢慢爬上去,用前爪牢牢抓住,高傲地仰起頭來。如果樹枝夠大的話,它會把腿部的爪子也抓在上面,如果不夠,只要前面的爪子鉤住也未嘗不可。接下來,懸著的爪臂就成了幼蟲變身的有力的支撐點。

在幼蟲變態之初,背部是最先裂開的地方,裂口漸漸拉開,能看得到淺綠色的蟲體。與之同步,前胸也開始開裂。裂口的長度上至頭部,下至后胸。緊接著,頭部開始橫向開裂,大致是從眼部的位置裂開,露出紅色的眼睛。裂開之后的蟲體是綠色的,鼓脹的,特別是在中胸部位形成了鼓泡。由于血不斷地涌入和回流,鼓泡也一顫一顫的。不要小瞧這鼓泡,用不了多久,在鼓泡的壓力之下,胸部的外殼便會裂開。頭部自由之后,喙和前爪也慢慢出來了。這時蟬體是水平掛在樹枝上的,腹部朝上。后爪是最后解放出來的。蟬翼與我們后來見到的大不一樣,這時的蟬翼脹滿了液體,而且皺皺的,彎彎的。至此,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變態。

由于尾部還嵌在套子里,褪下的外殼還繼續粘在樹枝上,很快就變得很硬,但還是保持著之前的姿勢。在這個基礎上,它開始了下一步的動作,垂直翻身,把頭朝下。之前還緊縮的皺巴巴的蟬翼也伸展開了。在這些完成之后,蟬利用背部的力量,重新將身體回轉過來,把頭甩在上面,用前爪緊緊抓住空殼,以此為支撐點,用力把尾部從殼中掙脫出來。一切工作完成了。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半個小時的光景。

從殼子中解放后的蟬與之前的形態有天壤之別。透明的兩翼濕濕的,有著淡綠色的脈絡。胸前的顏色略帶棕色,其余的部分有的是淺綠色,有的是淡淡的白色。這時的蟬在經過辛苦的蛻變之后還很虛弱,還需要在陽光和空氣中待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體力,變得強壯,改變身上的顏色。它只能靠前爪緊緊抓住褪下的皮,一動不動,稍有風吹草動,就隨著外殼搖擺不定。而在這一過程中,它的顏色確實是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漸深漸暗。大約也是半個小時的時間,蟬終于完成了變色過程。但我曾經見過一只蟬在樹枝上從九點待到十二點半才飛走。看來這個時間并不總是那么準確的。剩下的蟬蛻依舊是蛻變時的形態,掛在樹枝上,一掛就是幾個月,甚至整個冬天。飄搖著的蟬蛻似乎在向人們證明著這里曾經孕育出一個新的生命。

在蟬脫殼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蟬的支撐點是逐漸變化的,先是尾部,后是前爪。如果沒有支撐點,那么蟬的變身還能順利進行嗎?我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做了個實驗。

我把一根線系在了幼蟲的一只后腿上,可以想象出幼蟲是一種頭朝下的垂直的姿態。蟬蛻皮要求它的頭部必須是朝上的,所以可憐的小家伙只能盡力翻轉過來,用前爪抓住那條線或是系在線上面的后腿,只有幾只幼蟲做到了,勉強進行蛻皮。那些沒能做到的,就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或者就死去了。

我又做了另外一個實驗,把要蛻皮的幼蟲放進了玻璃瓶里,瓶子底部只有一層薄薄的沙,以便幼蟲行走。但是卻沒有適合站立的地方,滑溜溜的玻璃壁根本抓都抓不住,幾只幼蟲沒能蛻皮就死了。卻也不乏例外,幾只幼蟲就在沙子上面蛻皮,但是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掌握這種平衡的。總而言之,如果在幼蟲蛻變的過程中,沒有和正常蛻變相同或者類似的姿勢,這種變身就不會進行,幼蟲只能死去。這就是自然規律。

在植物界,某些蔬菜如豌豆的果實一旦到了成熟期,都無一例外要裂開。而蟬的幼蟲就像植物的果實一樣,也是會裂開的。但是有一點不同,幼蟲會控制自己的蛻變。如果條件不適合,它會推遲蛻變的時間,有時甚至臨時取消蛻變。它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完成蛻皮,如果本能地覺察到條件實在不行,而身體需要它立刻蛻變,在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下,它甚至會選擇放棄寶貴的生命。

當然,這種情況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很少看到蟬在這樣的狀態下死去。幼蟲在出洞之后,總是能夠及時找到適合自己的棲息地,只需短短幾分鐘,幼蟲的外殼就會裂開,動作如此迅速,也給我的研究帶來了不便,每每我找到一個即將蛻變的幼蟲時,就迫不及待地連同樹枝一起帶回去好好研究,結果剛一到家,蟬差不多已經完成蛻變了,經常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是,正是因為蟬蛻的速度很短暫,引發了一則關于烹飪的趣事呢!

亞里士多德說過,蟬是極得希臘人稱贊的一道美味佳肴。而且,蟬在掙脫外殼之前是最美味的。實踐出真知,在七月的一天清晨,我們一家人集體出動,尋找蟬的幼蟲。由于蟬蛻變的速度過快,我們找到之后,就把幼蟲泡在水里,延緩它的蛻變。兩個鐘頭之后,我們帶著戰利品回家,只有四只幼蟲,簡單烹調之后,我們嘗到了傳說中的美味。

首先,我們的腸胃沒有感到不適,它的味道接近于蝦。不過,它實在是太硬了,而且汁很少,有種嚼干羊皮的感覺。我并沒覺得有傳說中的那么美味,也不打算推薦給沒有嘗過這道菜的人。

除了傳說中被當作美味之外,蟬還被當成了治病良藥。如果你有腎衰、水腫之類的疾病,善良的村民會向你大力推薦這種良藥的。此外,一些老醫生也告訴我,蟬有利尿的功能,我猜想這也許是因為蟬在碰到敵人時,射出液體以便自己逃走的行為,讓人們以為它有易于排泄吧!

蟬的音樂

眾所周知,蟬是非常喜歡唱歌的。在晴朗的夏日午后,我們常常伴著蟬的歌聲入睡。在我們村子的周圍,我可以收集到五種蟬:南歐熊蟬、山蟬、紅蟬、黑蟬和矮蟬。其中前兩種比較常見,另外三種只有當地人才熟知。

下面我們就以南歐熊蟬為例,描述一下它的發音器官。在它的胸部下面,緊靠后腿的位置,有兩塊寬寬的半圓形蓋子,右邊的蓋子稍微疊在左邊蓋子的上面,這就是發音器官的音蓋。音蓋的下面就是整套發音器官了,可以看到,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大空腔,普羅旺斯人為它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小教堂。“小教堂”的前面隔著一層柔軟的乳黃色薄膜,后面是一層干燥的彩色薄膜,就像一個透明的肥皂泡,普羅旺斯人稱之為鏡子。人們通常認為這些就構成了蟬的發音器官,事實上,真正的發音器官并不在此,一般人很難發現。在左右“小教堂”的兩側,與蟬的腹部交接處靠近邊緣的位置,有一個半開著的紐扣大小的孔,這是音窗。它連通著另一個比之前所說的教堂深得多,又窄得多的空腔。在后翼與身體連接點的后面,有一個橢圓形的黑色的隆起,這個就是音室的外壁。

在音室上打開一個缺口,真正的發音器官——鈸,就呈現在眼前了。它是一塊橢圓形的白色的薄膜,被固定在周圍堅硬的框架上面,薄膜朝外凸起,可以清晰地看見三四根褐色的脈絡分布在上面,增加了薄膜的彈性。用力使薄膜凹陷進去,然后再在脈絡的彈性下恢復到起初的凸起狀態,歌聲就在這一凸一凹的來回震動中傳了出來。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經歷,一個正在盡情歌唱的蟬,即使你把它握在手里,折磨它,這個沉迷于歌聲中的蟲子都不會停止歌唱,殘忍地將它截肢也無濟于事。在了解了它的構造之后,你只需拿一根針順著音窗的側孔插進去,把音鈸刺破,聲音自然就發不出來了。這對蟬來說,沒有什么生命危險,卻能得到把蟬肚子捅破也得不到的效果。

在天氣炎熱的夏季午后,蟬就會開始演唱。它的歌聲總是分成一節一節的,每一節持續幾秒鐘。而且,每一節歌聲都是沒有前兆,突然開始的,音調持續升高,腹部的收縮也越來越快,等到達響亮的頂點時,才逐漸降低,腹部的節奏也慢了下來,漸漸停止。接著,新一輪的歌唱又開始了,就這樣重復地、無休止地唱下去。我大概算了一下,這場演唱要持續整整十二個小時,但蟬似乎不知疲憊。不過,如果是在陰天或者氣溫較低的時候,蟬就老老實實地不唱歌了。

要介紹的第二種蟬是山蟬。它的個頭比南歐熊蟬小了一半,但是它的聲音沙啞而洪亮,發出一連串“喀!喀!喀!”的聲音,歌聲單調,又尖又嘶啞,實在不是個好的演唱者。整個夏天,整棵樹上的山蟬共同演唱時,發出的似乎是一大袋核桃來回撞擊的聲音,真是讓人忍受不了。但是它的演唱時間沒有南歐熊蟬長,這是唯一讓我欣慰的地方。

既然山蟬的聲音這么有特色,那么它的發音構造就和熊蟬有些不同。它沒有音室,因而也就不會有音窗,音鈸是一塊干燥的向外凸出的白色鱗片,上面有五根泛紅的褐色脈絡。它腹部的第一節有一個堅硬的簧片,這個簧片靠在音鈸的脈絡上面。發聲時,簧片觸動了音鈸上的脈絡,我猜想,這就是山蟬聲音沙啞刺耳的原因。

山蟬的音蓋不是疊在一起的,中間有較長的間隔。音蓋以及簧片遮蓋了半個音鈸,另一半的音鈸就裸露在外面。山蟬在發聲時,不會像熊蟬那樣,腹部有那么大的動作,它是不動的。還有讓我吃驚的一點,就是在熊蟬身上發現的共鳴器官,在山蟬身上卻退化得很嚴重。山蟬內部的“教堂”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鏡子也才只有一毫米。再看它的腹部,你就會發現腹部前部的三分之二是半透明的,而維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被壓縮到了不能再壓縮的地步。它是要給發聲音箱留出足夠大的空間,這也正是它聲音響亮的原因。

紅蟬比熊蟬略小一點,之所以稱它為紅蟬,是因為它的翅膀脈絡和身體其他部分流的是紅色的血液,而不是通常見到的褐色血液。這種蟬也是比較稀少的。它的發音構造介于前兩種蟬之間,腹部震動和熊蟬一樣,聲音可以隨著共鳴腔的開合或強或弱;而與山蟬類似的,則是裸露在外的音鈸。紅蟬的歌聲也是一段段的,抑揚頓挫。因為沒有共鳴腔,而且音鈸又是裸露在外的,所以紅蟬的歌聲沒有那么響亮;當然,山蟬也沒有共鳴腔,但是巨大的音箱完全彌補了這一點,聽起來還是讓人覺得很刺耳。

至于黑蟬,的確是很少見。我也只見到過一次,對它還沒有研究。所以還是介紹一下最后一種矮蟬吧。

矮蟬是我的家鄉里最小的一種蟬,只有大約兩厘米長。透明的音鈸上面有三根白色的不透明的脈絡,皮膚上的褶皺把音鈸遮住,但是還是能看得到。矮蟬也沒有音室,音蓋之間也有一定的間距,它的鏡子比較大。它在歌唱的時候,腹部也不會震動,這一點和山蟬是一樣的。因此,它們唱起歌來,總是一個調子,缺少變化。

矮蟬的叫聲雖然是單調沒有變化的,但是聲音尖而小,在夏日的午后,只有在安安靜靜的環境中,你才能聽到矮蟬的低鳴聲。

在了解了幾類蟬的發音構造之后,我們探討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這些蟬唱歌的目的是什么。人們通常的想法都是認為它是在召喚伴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蟬作為我的老鄰居,已經有十五年的歷史了,每年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的時間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歌聲。我常常看到的是它們排成一排,與伴侶比鄰而坐,或是把吸管插到樹皮里,一動不動地暢飲起來。太陽西移,它們也繞著樹枝,隨之移動,朝向最熱的方向。無論在飲水或是在移動位置,這些演唱者們從未停止過歌唱。

所以這樣看起來,它們并不是呼喚同伴,雌雄肩并著肩,這么親近的距離,哪里還需要花費工夫扯著嗓子叫喊伴侶呢!

其實就我猜想,蟬自己是聽不見所唱的歌曲的。一般來說,對歌聲敏感,那么對聲音也會敏感。所以,一旦聽到什么異樣的聲音,肯定會覺察到危險。比如鳥類,樹枝上的一片樹葉的飄落,樹下行人的一句交談聲,都能讓這個歌唱者立刻不做聲。但是,對于蟬來講,似乎就不會有這種謹慎的態度,它們不停地歌唱,哪里還顧得上周圍的異常情況呢?

蟬還有著非常敏銳的視覺。它的兩只大大的復眼能讓它看到左右兩側的狀況,三只單眼,有著望遠鏡的功用,可以觀察到頭上的空間。只要是在它的視線范圍內,它都會對走近的人產生反應,看到后就立刻噤聲飛走了。但是如果你在它的視線范圍之外,隨便你講話、吹口哨、拍手、撞擊石頭,它還是會鎮定地繼續歌唱,當作什么都沒有發生。事實上,它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比這更輕微的聲音,都會引起鳥兒的驚慌失措,使其麻利地飛走了。

一次,我借來兩座鄉下人在節日時才會用到的土炮,炮手極樂意地把土炮塞滿了火藥。這兩座炮被放在了我家門口的梧桐樹下。為避免玻璃被震破,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把窗戶打開。樹枝上高聲唱歌的蟬,看不見下面所做的一切。

我們六個人等在下面,熱切期待著頭頂上的歌唱家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嘭”聲如霹靂,但是上面的歌手們依舊淡定地演唱,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第二炮放出去之后,依舊沒有變化。

經過這次實驗,我不敢肯定蟬是聽不見的,不過至少我會確信蟬的聽力遲鈍。叫喊聲大,耳朵卻如此不靈光,造物主真是捉弄人啊!

蟬的產卵和孵化

蟬在出洞兩三個星期之后,大約也就是在七月中旬開始產卵。蟬在產卵的時候總是盡可能選擇在一些細枝條上產卵,其直徑介于麥秸與筆桿之間,枝條要有一層薄薄的木質,里面要有豐富的木髓。這就滿足了基本條件。

此外,蟬對樹枝的外形也是有要求的。它需要接近垂直、最好是長在原來樹干上的樹枝,即使是折斷的樹枝,也必須是豎立起來的。為了讓枝條能容納下所有的卵,枝條最好長而且光滑。還有一個選址的大前提,那就是不管是什么植物的樹枝,都得是枯死的。偶爾有特例,但樹枝也必須是干燥的——這是蟬選址的底線。

蟬找到適當的細樹枝后,接下來就開始了穿刺工作,即用胸部的長約一厘米的產卵管,將樹枝刺上一排小孔,這樣的孔好像是用針自上而下規整地斜刺下去的,撕裂木質纖維,使其微微突起。如果枝條是光滑的,并且長度適中,那么這些孔的間距幾乎是一樣的,像是一條直線下來。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一般來說,在一根枝條上面,一只雌蟬所有的刺孔在三十至四十之間。

每一個刺孔通向一個洞穴,蟬卵就安置在這里面。這個洞穴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只不過是在雌蟬產卵時,被刺針劃開,而后重新合攏罷了。每個孔內卵的數目在六到十五不等,平均下來是每孔十個,照這樣算來,蟬一次要鉆三十到四十個孔,那么卵的總數大概就是三四百個了。可見,這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

蟬在產卵的時候,總是喜歡高昂著頭。它似乎完全沉浸于這項工作當中,這為我拿著放大鏡去仔細地觀察它提供了有利條件。它的產卵管斜著插進枝條,而后,它稍微扭動一下,尾部脹大、收縮,不住地顫動。它的動作是那么輕,輕到你不仔細觀察就只會覺得它只是停在樹枝上面休息。大概十分鐘之后,它完成了第一個孔的產卵工作,然后輕輕地抽出產卵管,再沿著直線往上爬,大概在和產卵管長度差不多的地方,它開始了第二次產卵。就這樣,第三次、第四次……

在蟬產卵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如果一個樹枝不太長的話,上面的小孔大致呈直線排列。如果樹枝長度較長,我們發現,這上面的小孔的排列竟有了弧度,彎彎曲曲地延伸上去。這是為什么呢?還記得我們說過蟬喜歡陽光的習性嗎?是的,因為完成一次產卵需要的時間比較久,而它通常是在陽光照射到的地方開始產卵。隨著太陽的西沉,樹枝上的陽光地帶也在轉移,這樣,太陽在運動,雌蟬也隨著太陽在枝條上旋轉。于是一條美麗的弧度就這樣形成了。

雖然說蟬卵的數目近四百個,但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存活下來的。也就是說,在蟬剛產下卵時,這些卵就面臨著生存的危機了。

一個雌蟬剛剛在刺孔里產下卵,正要爬上去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這時,一個強盜出現了,一種很不起眼的小飛蠅,也長著打孔器,它在蟬的下面,就肆無忌憚地掏出自己的打孔器,刺進了雌蟬剛剛產過卵的洞穴。它是要把自己的卵放在蟬卵中間,這些外來者們會搶先孵化出來,而以蟬卵為食,消滅了蟬,壯大了自己。蟬媽媽似乎對發生的這兒一切熟視無睹,繼續自己的事業,雖然它的體型比這些小飛蠅們大得多!

我們以南歐熊蟬為例,來看一下卵的真實面目吧!蟬卵是白色的,還帶著光澤,兩頭尖尖,近似于橢圓形,像一個梭子。長約兩毫米半,寬約半毫米,一排排的,稍有重疊。九月底的時候,白色的蟬卵就變成金黃色的了。十月初,卵的前部出現了兩個褐色的小圓點,不用說,這肯定就是小家伙的眼睛了,再加上發育中的尖尖的頭頂,讓這個小家伙看起來像是一只無鰭的魚。蟬的出洞是很難觀察到的,它需要的是溫暖的陽光。假如某一天陽光燦爛,那么這對想要出洞的幼蟬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好時機。幸運的是,我還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觀察到了新生蟬的出洞,這讓我的這個觀察家的野心得到了大大的滿足。

在一個寒冷的早晨,我把一堆有蟬卵的枯枝抱進了工作室,也許是屋內的爐火溫暖了這些小東西們,誤讓它們以為這是一個晴朗溫暖的日子,于是它們打算出來了。

在撕裂的木質纖維的縫隙處,一個有著兩顆黑色圓點的圓錐形的微粒出現了。它的兩只前腿套在一個外套里,而且只能放在身體的后面,直直地并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突起。這個突起能夠稍微動一下,這也有助于它從卵殼里解脫出來,還能幫助它向前移動。它以有力的尾鉤為支撐向前行進,而那兩條前腿稍稍離開肢體,又重新并攏,這在前進時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其余的四條腿還束縛在套子里,動彈不得。它的體節已經能很清楚地看到,整個身體十分光滑。這就是這個小蟲目前的樣子。我給它現在的狀態取了個名字——初態幼蟲。

幼蟲出了洞口,身上的那些附著物要徹底脫掉了。它的外套懸在半空中,末端像個鏟斗一樣張開。幼蟲的腹部還裹在鏟斗里面。它在落地之前,還要在這懸掛一段時間,可能是半個小時,也可能是一兩天。等到幼蟲落地之后,它的外套還是懸在那里,等所有的幼蟲都離開了,你會看到,洞穴口已經被一大堆毛茸茸的絲線遮住了。

幼蟲落地之后,這個還很柔弱的小蟲子需要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藏身的地方。天氣漸漸變冷,它需要鉆進土壤之中,來躲避寒冷的冬天。

幾個好心的農夫把他們鋤地時挖到的幼蟬撿了回來拿給我,根據這些幼蟬體型的差異,我看出它們是處于不同的發育階段。于是可以推斷出,蟬在地下的時間大概是四年。

與之相比,它在外界的生活時間從夏至開始,在七月份達到最高潮,最晚到九月中旬銷聲匿跡。前后加起來只有短短五個星期的時間。

四年艱苦的地下勞作換來一個月陽光下的放聲歌唱,這就是蟬的生活。知道了這些背后的故事,我想我們不應該再去抱怨它那震耳欲聾的聒噪。地下艱辛的四年,現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還擁有著可與鳥類媲美的雙翅,沐浴在溫暖的日光下。這么美好的場景,如何不令它用歌聲來表達內心的快樂與滿足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枝江市| 凯里市| 陈巴尔虎旗| 隆安县| 玉溪市| 香格里拉县| 板桥市| 承德县| 探索| 凉城县| 和平区| 海盐县| 平阴县| 民丰县| 清涧县| 西畴县| 海丰县| 明溪县| 衡水市| 防城港市| 信丰县| 阜南县| 克什克腾旗| 大城县| 潮安县| 丹阳市| 轮台县| 宜兰县| 丹棱县| 延吉市| 外汇| 英德市| 全州县| 搜索| 济南市| 获嘉县| 八宿县| 车致| 普宁市|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