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智能:卓越設備運行管理
- 李新久
- 3190字
- 2024-11-28 16:56:02
自序
不解之緣
1987年,我從湖北工業大學制漿造紙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國營縣市級小造紙廠,入職第四個月便擔任抄紙車間主任。前任移交時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只移交給我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工具柜。工具柜讓我大開眼界,里面有活動扳手、梅花扳手、呆口扳手、套筒扳手、內六角扳手……讓我疑惑不解的是里面還有一個木榔頭。原來,前任車間主任是鉗工出身,他除了留下這滿滿一箱各種各樣的工具外,還留下了車間主任兼高級鉗工負責檢修設備疑難雜癥的車間文化。從此,我便與設備結下了30年的不解之緣。
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學畢業生,盡管在金工實習時制作過小鐵榔頭,何曾知道車間還會用上木榔頭。老師說“工科院校是工程師的搖籃”,我還以為工程師就是坐在辦公室里翻翻手冊、畫畫圖紙,又何曾想到還得學做一名鉗工。
車間產品與工藝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比較容易掌握,車間的設備構造與檢修相對比較復雜,成了這個車間的核心技術。為此,歷任車間主任都會修理設備,都會排除設備故障,否則,是很難樹立威信與推動工作的。
我是學工藝出身,生產操作與工藝技術一看就會,可偏偏在設備方面外行。車間的老師傅欺負我不懂不會,總是在那兒擺譜。每每深夜出故障,我幾乎哀求他到現場,還得賠著笑臉,一直賠到故障排除,恢復正常生產。記得1988年農歷大年三十夜,我們檢修好設備走出車間,東方已露出魚肚白,萬家迎春鞭炮轟鳴,作為一名剛剛參加工作幾個月的大學生,當時還被譽為天之驕子,一想這些,我就感慨萬千。
30年后的今天,又是除夕夜,這些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產量、交期、成本、質量、安全,我每天都被這些指標拖著走,只要設備一出故障,一切都泡湯。如何提高設備運行管理水平,實現零故障運行,我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
當我是一名車間主任時,我在探尋如何突破對能人的依賴。
當我是一名總經理時,我在探尋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如何在同質化的局面下通過零故障形成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
當我是一名全球事業部的CEO時,我在探尋通過標桿學習、精益管理來打造卓越現場,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減少人對設備的影響成為我努力的兩個重要方向,總體目標是無憂制造、智能制造與智能管理。
2005年11月20日,我臨危受命,兼任濰坊恒安熱電公司總經理。這樣,我同時負責濰坊恒安熱電公司和山東恒安生活用紙公司的運營管理。為了降低用電成本,我們選擇了孤網運行,熱電公司與外電(公共電網)脫離,由熱電公司直接供電、供熱給生活用紙公司。孤網運行意味著生活用紙公司與熱電公司都應零故障運行,否則,會相互影響對方,特別是紙業出現故障停機,電廠鍋爐負荷低于40%時,自動熄火停機,這樣兩廠全部斷電,事情就更麻煩了。這是我職業生涯的一次重大挑戰。正因如此,為實現“零故障”目標,我們不斷摸索與完善了《設備零故障運行手冊》。它對恒安國際集團造紙設備運行管理產生深刻影響,紙機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設備綜合效率)達到95%,成為全球標桿,連續多年每年成本節降超億元。
2015年以來,我又將這一管理模型應用在某跨國公司某事業部,兩年時間,使其設備維修維護費用下降59.6%,生產成本下降23.2%,設備OEE提升11.3%,用工減少2730人,生產運營成本下降13.2億元,第三方測評品牌健康度大幅上升。
《設備零故障運行手冊》出自恒安國際集團,將它引入一個完全不同文化的跨國公司,只是初步推行,沒想到成效卓著,深受現場管理者歡迎與好評。
本書是在這本手冊的基礎上豐富與完善的,采用過程方法與系統管理原理編寫,它是《系統管理的力量:做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設備運行管理領域的應用。
當下,“互聯網+/×、工業4.0、大數據、智能制造、智能管理”等成為與設備相關聯的熱詞,傳統制造業在思考如何實現“互聯網+/×”的轉變,出現了一些脫舊迎“風”(風口)和以買代管的浮躁。非常多的企業家與管理者面對技術對產業的沖擊與顛覆惴惴不安。我的理解是,技術與經濟環境從來沒有停止過變化,企業存在的理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有些根本性的規律值得我們去探尋,有利于我們在傳統制造業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下形成競爭優勢。在這些根本性的規律中最為重要的是用工匠精神對設備的呵護和持續不斷的創新。很多企業面對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知所措,將心思聚焦于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殊不知,產品與服務創新難度高、風險大,而管理的創新或管理的轉型升級投入小、風險低,卻往往被忽視。事實上,你重視并推動管理的轉型升級與創新,可以促進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同樣的道理,你重視設備運行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顯性的消耗成本。在一些企業,顯性的消耗成本被重視,隱形的固定資產投入與產出效率浪費被忽視,后面這塊帶來的損失往往更大。我將30多年的親身實踐、15年追求零故障運行的求索經驗,通過《邁向智能:卓越設備運行管理》以內訓教材的方式編寫出來,一方面,能推動內部運營管理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能與讀者建立更為廣泛的交流,促進管理工作的改善與提升,推動“大國工匠”隊伍的發展。
本書分三篇,即《重構》《穿越》《智造》。這三篇內容按《系統管理的力量:做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過程管理模型與三階段論展開。設備運行管理的目標是零故障,將零故障作為運行管理過程的預期輸出,策劃設備運行管理過程為“設備基礎管理→設備運行點檢與維護→設備檢修作業”三個具有一定順序且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子過程,而且這一過程管理發展按“標準化→精益化→智能化”三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展開。《重構》一篇講述了如何從無序無標轉向有序有標的管理,重點是打破傳統思維定式,進行思想(價值觀)重構與職責重構,以及體系與標準重構。《穿越》一篇講述的是追求零故障運行需要打造的卓越現場是什么樣子,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重點是精益打造、實現卓越。《智造》一篇講述了如何通過大數據與智能化的手段對設備開展健康管理,提高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與確定性,減少人的失誤對運行過程產生的不利影響,重點是現有技術的整合與開發如何讓智造落地。
本書寫作的基本邏輯:現狀與問題點→理念再造與邏輯分析→方法論與管理模型→技術整合開發和智造案例。書中案例主要來自我的親身經歷,造紙行業與電力行業的案例居多,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試圖讓它不影響讀者對本書的理念與方法論的理解與應用。
本書聚焦于設備運行管理思想與方法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建立新時代設備運行管理價值觀,方法論是過程管理模型。用過程模型來編寫的好處是能將過程的三要素(輸入、活動、輸出)進行充分的、細節性的展開,將每一項活動的步驟與各項活動與步驟之間的關聯說清楚、講明白,方便使用。通過將標準化模型與文件模板作為系統化的工具,試圖幫助讀者建立體系化的設備運行管理體系。它不是聚焦某一設備運行管理的具體細節,但掌握了前面的管理思想與方法論后,可以改變與升級你對某一具體設備的運行管理水平。
本書仍然是以職業經理人的視角探尋管理,只是本書探討的內容是生產運營管理的“牛鼻子”項目——設備運行管理,還不是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但我們可以從設備運行管理的角度來思考傳統制造業如何實現“互聯網+/×”的轉變。未來的不確定性來自環境的變化,追求基業長青的企業都在探尋通過內部的改變來適應外部的變化,通過看得見的工業大數據采集、傳輸與應用管控看不見的設備缺陷,進而將設備運行的不確定性故障轉化為確定性的零故障運行,通過不斷地對技術與管理進行創新實現企業運營管理的轉型升級和無憂制造。
本書于2017年5月定稿,由于競業限制,延期交付出版,在這段時間,又增加了第十七章與讀者的互動討論。2018年4月,我從單位離職并創立格艾(蘇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幫助追求卓越的企業進行管理變革,其中設備運行管理是重點課題。四年來,一家具有20多年歷史、年銷售額不足20億元的企業2019年生產運營成本下降超億元,一家2020年投產的初創企業于2021年就實現了設備零故障運行,設備運行卓越管理的案例還在延伸……
李新久
格艾(蘇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變革管理首席顧問、系統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