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放個炮仗扭頭就跑
- 錘打水滸
- 大地之怒
- 2322字
- 2025-01-08 19:00:05
李忠酒到酣處,卻道:“那高太尉本是宣武軍的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因家中排行第二,人稱高二,又踢的一腳好毬,故旁人都叫他做高毬。
他初始與一幫街頭潑皮攀附些紈绔,在東京欺男霸女,盡作惡事,無人敢管。只合撞在八十萬禁軍都總教頭王升手里,被那王總教頭一頓好打,半年下不得地來。
高毬在王教頭手里折了威風,又無力找回來,故混不得街頭,遂改了名字作高俅,輾轉投到了小王駙馬府上做了個親隨幫辦。
那小王駙馬與當今官家潛邸(未上位)作端王時頗為交好,端王在小王駙馬處偶見高俅,頗愛其毬技,便索來做個伴當。后官家登基,高俅遂得以生發(fā),只些年便高升太尉,權勢熏天。
那高太尉得志后,便來禁軍尋昔年舊怨。
所幸當年的王教頭早已病故,只遺下一妻一子在京,其子王進亦子承父業(yè),作得八十萬禁軍教頭,不合卻撞在高太尉手底下做事。”
李忠這等跑江湖的,歷來好口彩,卻把高俅來歷說得頭頭是道,讓一干聽眾聽得如癡如醉,更紛紛為那王進母子的下場擔憂。
或許有人會問,這王進母子與高俅的故事在大宋難道不是盡人皆知的嗎?怎他等聽客這般寡聞呢?
這卻是后世之人以局外人身份想當然爾。
便后世那般資訊發(fā)達,信息渠道無所不及的信息大爆炸時代,你一個邊防小卒,能知曉自家軍中大佬的家世來歷,私人隱私,乃至與別個的恩怨情仇么?
更何況是在大宋這般交通落后,消息閉塞的古典時代,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似西北邊陲小寨里的軍卒,如何能曉得千里之外的汴梁城里些事。
便是在汴梁城里,非是一般親歷者,怕是也大都不知王進一家與高俅仇怨始末。
此般一比較,便可知曉另一條水滸線上,史進在渭州初遇上魯達,只一開頭打聽王進,魯達便能叫破他身份,這其中到底隱含著怎樣的曲折了。
也就是史進初歷江湖,不懂得些門道,否則換個老于世故的老江湖,必能覷破魯達的底細。
那番便有人急性問道:“好漢哥兒快快說些,那小王教頭母子到底怎么了?”
李忠頗有些醉意,掬笑道:“看官休急躁,且聽俺慢慢道來。
那王進是個靈醒人,第一次在高太尉面前點卯,卻被些為難,便曉得大事不妙。他回家與老母分說,王家老夫人亦是個有見識的,當即母子二人合議,卻使得個金蟬脫殼之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得便離開了京師險地。
待得那高太尉醒悟時,他等早已改名換姓遠走他鄉(xiāng)了。”
聽眾聽得這般好結局,無不紛紛叫好,大贊王教頭知機,卻讓高高在上的殿衙太尉吃癟。
許多人此時早聽得心滿意足,卻待離開與些不曾來聞的同袍伙伴顯擺去。
那李忠卻道:“諸位看客且慢來,王教頭母子之事卻還有些下文,俺待與你等說些。”
于是一眾人等便按捺下躁動的八卦念頭,重新安坐細聽。
李忠道:“只因王教頭有一身好武藝,天下少有人能及,其母不忍他就此埋沒草莽,又恐高太尉相害,便讓他改名換姓投軍疆場。故那王教頭母子離開京師后,卻是往西來。王教頭于華州一友人處安頓了老母,自改換了姓名投此西北邊軍。”
李忠說到這處,眾人只聽得熱鬧,唯張書辦卻面色大變,卻道:“兀那好漢哥兒莫不是醉了,盡說些胡話。那王教頭母子遠遁避禍,怎肯泄露行跡。你如何知些內(nèi)幕,我看是胡編亂造來唬我等吧!”
李忠大笑道:“書辦休疑,俺一介江湖游芥,本不知些事。怎乃華州地界發(fā)生一件大事,轟動了江湖,故才曉得此般內(nèi)情。”
那張書辦急問道:“華州發(fā)生了何事?”
李忠道:“華州境內(nèi)有一少華山,因山勢險峻,故多生匪寇。
數(shù)月前,少華山匪首之跳澗虎陳達劫了華陰縣史家莊的莊主史太公,押于山上不肯放還。
不想那史家莊中竟隱居著小王教頭之母,王老夫人有感史太公庇護之恩,遂親上少華山表明身份,以奇貨可居之計說服少華山匪首,以己身換得史太公歸家。”
那張書辦聽得是心驚膽喪,坐立不安,別個卻問道:“好漢哥兒,甚叫奇貨可居?”
李忠道:“那王老夫人嘗與少華山匪首言:我夫和我子皆高太尉深恨之人,今夫亡子遁,高太尉圖無奈何,怨恨難消,大王若執(zhí)我獻于高太尉報仇,其必大喜,榮華富貴諸般賞賜自不在話下。故那匪首但執(zhí)王老夫人在手,富貴唾手可得,此謂之奇貨可居也!”
李忠點透此節(jié),眾人聞之,反應卻各有不同。
義氣深重者盛贊王老夫人之義舉,怒罵少華山匪類罔顧道義。
功名心重者則羨慕嫉妒那些匪類當真好命,竟得此富貴良機,亦深憤恨之。
而張書辦卻駭?shù)妹嫔魂嚽嘁魂嚢祝瑓s強打精神問道:“李忠,你又如何知曉得這些內(nèi)情?”
李忠笑道:“書辦休疑俺。
只怪那少華山匪寇行事不謹,卻走漏了風聲,以致此事傳遍了華州及周邊州府。無數(shù)豪杰并鬼蜮之輩齊聚華州,有感念王老夫人仁義,欲救之于水火者;有心懷二志,欲從此富貴上分一杯羹者;也有官府之人想要獻媚高太尉者,不一而足。
俺路過華州時,恰聞此事,本想湊一湊熱鬧,只見得少華山匪寇與山下豪杰火并一場,那般慘烈景況嚇壞了俺,故不曾停留些,卻來西北這邊投親。”
有人問道:“那般廝們火并,莫不是有人想上山奪人耶?”
李忠道:“非是如此。那少華山山高路險,易守難攻,便是朝廷精銳大軍也極難克之,更休說一般江湖烏合也。只那少華山匪寇本欲押解王老夫人去京師獻功,剛下山卻被人截住去路,故才有一番廝殺。”
或問道:“戰(zhàn)況如何?”
李忠道:“少華山自折損了數(shù)十嘍啰,只匪首武力過于兇殘,山下豪杰當中,卻有十幾位好手死在三大匪首的刀槍之下。那匪寇殺散了攔路的豪杰后,卻也不敢再押解王老夫人去京師,草草退回了山上。
如今少華山匪寇與山下一眾豪杰對峙多時,只待重整旗鼓,必然再作火并矣。”
說得此處,李忠只道困乏,偷偷覷一眼那張書辦,卻回客房歇息。
張書辦狠狠瞪了一眼李忠的背影,卻也急匆匆離去了。
只李忠回到客房后,卻并未歇息,而是自兵器譜中取了一套精鋼節(jié)棒(意為可分拆對接),又換了套備用的衣衫,把那般行頭都不顧,匆匆離開館驛,直出瓦亭寨去了。
只他往東行了十余里,背后卻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同時還有人高呼道:“李忠——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