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扯淡的八卦
- 三國:我,曹操之子,大漢柱石
- 劃江成陸
- 2019字
- 2024-12-22 23:09:26
后來巫蠱之禍爆發,漢武帝對衛氏進行了沉重打擊,近乎滅族。這漢末的河東衛氏,或許就是存活下來的那一支衛氏族人。
夏侯氏沒爵位,沒被滅族,甚至沒受到多少影響。
曹氏因為衛長公主的原因,也有一條血脈保留。
曹氏遷移到了其他地方定居,夏侯氏和曹氏是綁定關系,也跟著一起遷移。
大概,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一直到了東漢末年。
故而……曹操這一脈的先祖,其實是衛長公主,漢武帝最寵愛的女兒…
雖然曹操的老爹曹嵩是夏侯家的孩子,只是過繼給了曹家。
但夏侯氏與曹氏世代都有聯姻的習慣,姓曹還是姓夏侯已經不重要,保不準都有衛長公主的血脈……
只是家族之中,除了血脈,更講究宗法與傳承,強調父系血統才能為家族傳承脈絡。
不然曹操高低也是個漢室宗親……
然而,他們三家縱然有這種關系,但也是幾百年前的事,現在只有夏侯與曹依舊親密無間。
想要河東衛氏資助,顯然不可能。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縱然曹氏與衛氏偶爾有往來,但要說有多熟絡,卻也沒有,反而有些生疏。
曹鑠面對這種情況早有預料,他侃侃而談,“阿翁,商賈錢糧頗多,濮陽田氏乃是兗州巨賈,你以賑災濟民為由,承諾他一官半職,可讓他把家中錢糧全部貢獻出來。”
當今時代,商賈的地位相比于士族豪強來說,十分低下,更有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概念。
曹操承諾田氏子弟可在他麾下為官,那就是很大的恩典。
當然,商人不可能真的是社會底層,一些富可敵國的大商賈依舊很有地位。
看表現就知道了,商賈糜竺都能成為徐州二把手。
既是士族又是商賈的中山甄氏,都能與四世三公的袁氏聯姻。
曹鑠繼續說道:“除了田氏以外,你還可以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地糧商前來售糧。”
“同時,還可召集那些流民,讓他們興修水利,修繕城墻。凡從事工作者,可獲得錢糧。一來穩住民心,讓他們不流往外地。二來,也可以改善基礎設施,為日后的農業生產做準備,此為以工代賑。”
這一招以工代賑,目前蝗災勉強能堅持下來,還能用上。
倘若蝗災鬧的嚴重,百姓食不果腹,那就只是不停發放錢糧賑災,捕殺蝗蟲,挖掘蟲卵,或者一直熬到天寒地凍,蝗災因氣候原因散去。
曹操眼睛一亮,看向荀彧,“文若感覺子擎的建議如何?”
這個政治策略,曹操本人是感覺非常好,現在就想問問荀彧這位王佐之才的看法。
荀彧長于政務,哪能聽不出曹鑠這個以工代賑的絕妙之處,當即贊嘆道:“公子的以工代賑,正好可以解決百姓大量流失問題。”
“只是吸引商賈前來售糧,該提供何等優惠政策?”
時下正是亂世,糧食乃是戰略物資,這些商賈基本都為本土諸侯提供錢糧。
想讓他們千里迢迢趕來兗州,必須要有足夠吸引他們的地方。
“阿翁,荀司馬。”曹鑠拱手一禮,道:“第一,可給商人提供安全保障,派遣軍隊保護商人的貨物與生命。”
“第二,降低關稅,讓他們認為有利可圖。”
“第三,提供土地與房屋,讓他們在當地建立商鋪與倉庫。”
“第四,在鄄城劃出一塊土地建立集市,提供一個集中的交易場所。”
“第五,提供便利的交通,可分出以工代賑的流民修建道路,橋梁,驛站等。”
“第六……”
曹鑠洋洋灑灑說了好幾條政策。
條理清晰,邏輯分明,更與前面的以工代賑一環扣一環。
在場的文臣紛紛為之側目。
曹操愕然,“子擎,這些東西,你早就想到了?”
曹鑠淡淡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曹操大喜,詢問荀彧等文臣,“你們認為如何?”
一眾文臣自然都沒有什么意見,換成他們面對蝗災,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決方式。
“好,就依子擎的政見,頒布政令,傳告天下,招商引商。”曹操拍案,立刻下定了決心。
他感覺自己這兒子真是個天才,大病一場后就開竅了一般,非常人也。
不僅統領兵馬有一套,政治能力也如此出色,再結合他的年紀,簡直讓他感覺不可思議。
在商議好決策后,曹操第一時間命人執行。
兗州對商人極為友好的政策很快傳遍了整個天下。
有意向的商人紛紛趕來兗州,見到兗州的場景后,立刻明白,原來兗州是鬧蝗災了,這才吸引他們這些商人過來。
尤其是那些糧商,比其他類型的商人得到的優惠力度更大,曹操明顯是看上了他們的糧食。
他們來到兗州后,就抬高糧價,想把糧食高價賣出去,大賺一筆。
有一人帶頭,就有人跟風,后面越來越多的人跟風,把糧食炒到了天價。
曹操得知這個消息后,自然無法容忍,殺了好幾個商賈,抄沒他們手里的錢糧。
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之后,這些糧商開始老實起來,不敢再打小算盤。
盡管曹操殺了好幾個商人,但卻允許商人們給糧食的定價比平時高出一半。
商人們見兗州糧食銷量大,而且價格比平時貴也有人搶著買,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哪怕曹操殺了商人,他們也沒有因為膽怯而退走。
而曹操也因為殺了人,怕商賈們受驚,從而撤出兗州,所以還派了人去安撫他們。
這件哄抬物價的事,也就這么過去了。
而另一邊,以工代賑的事宜也進行的很順利。
數日時間,曹操就已經讓流民們建好了集市,讓外地而來的商賈集中在那里進行交易。
集市建立后,流民百姓分別安排去修建道路,橋梁,驛站等…
凡是參加工作的,皆會發放一定的五銖錢或糧食。
這些百姓可以依靠一天賺取的五銖錢去集市購買糧食,不至于因蝗災而餓死,形成一個完美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