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古之惡來,典韋
- 三國:我,曹操之子,大漢柱石
- 劃江成陸
- 2038字
- 2024-11-20 13:28:20
“叔父,此人如此勇猛,不如讓將士們散開,只圍不攻,嘗試收為己用。”曹鑠提出意見。
“我也正有此意。”夏侯惇頷首,旋即指揮這些曹軍士卒拉開與典韋的距離,分散隊形,把壯漢給圍在了中間。
壯漢喘著粗氣,雙手緊緊握著一雙大戟,一雙眸子冷冷地盯著周圍的曹兵。
曹鑠見狀,對一旁的潘璋道:“我去勸他歸順曹軍,你在一旁護我,我擔心此人會拋擲腰間小戟,取我性命。”
“二公子寬心,您的安危就交給我了。”潘璋拍了拍胸脯,自信滿滿。
夏侯惇問道:“子擎,有把握嗎?”
曹鑠的嘴角勾勒出一抹笑意,“叔父安心,把握很大。”
在潘璋的護衛,夏侯惇的指揮下,周圍的士兵讓開了一條道,曹鑠來到距離那壯漢二十步外的位置。
魁梧壯漢見對方隊伍里出來一個少年,頓時面露狐疑之色。
曹鑠一臉溫和道:“壯士,不必緊張,我乃州牧之子曹鑠。趙寵已死,你如今身陷重圍,我軍有強弓勁弩,料想你也難以突圍。”
“張邈和趙寵不識千里馬,讓猛士受了委屈,身上竟無一官半職,至今只是一微末小卒。”
“然我惜猛士之勇武,若猛士愿降,我不僅既往不咎,還待你如上賓。”
魁梧壯漢明白了,這人是來招降自己的,緊張的神經放松了些許,旋即說道:“我可以投降,但你們至少要讓我每頓都吃飽。趙寵這廝太小氣了,每天給的糧食都扣扣搜搜的。”
“哈哈哈,糧食管夠,吃到你撐為止。”曹鑠臉上泛起一抹欣喜,大笑起來,“等你立了大功,高官厚祿也不在話下。”
糧食雖珍貴,但他此前已經招降了一部分叛軍,也不缺他一個,而且一個人再能吃又能吃多少呢?
難不成比一匹戰馬還能吃,比六~十個精壯士兵還能吃?
果然啊,最初的典韋都當上小兵混飯吃了,這時候的他,心愿自然最樸實無華的,那就是頓頓吃飽。
同時也是最容易招降的,比起那些有骨氣,有氣節的文臣武將可簡單太多了。
典韋雖然也有骨氣,對老曹忠心耿耿,但現在情況不一樣。
畢竟,這時候的典韋,雖然在張邈麾下當兵,但歸根結底還是自由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認主,不存在背叛舊主一說。
張邈身為一郡太守,他連典韋這小兵的名字都不清楚,談何主臣名分呢?
“公子,典韋愿降。”典韋立刻放下了手里的武器,解除了腰間的小戟武裝,單膝跪地,低頭抱拳。
“果然是典韋。”曹鑠盡管心里面早有預料,但聽到這個名字,還是很高興。
這可是和曹昂一起保護老曹逃出宛城襲殺的猛將啊。
“典壯士快快請起。”收斂思緒,曹鑠急忙上前,一把握住他的手腕,將他扶了起來。
典韋起身,又見一威武男子徑直而來。
曹鑠笑著向他介紹道:“這是東郡太守,折沖校尉夏侯將軍。”
“見過夏侯將軍。”典韋趕緊抱拳行禮。
“不必多禮,依我觀之,壯士之勇不下于呂布。待主公回來,我一定把你舉薦給他,主公一向喜愛勇猛之將,必對你委以重任,不辱沒你之勇武。”夏侯惇見他真歸降了,欣然大喜。
隨后,曹鑠又把降兵的事跟夏侯惇說了一遍。
夏侯惇微微頷首,表示知道了。
接納降兵是一種常見的事。
從軍事策略上講,招收降兵有諸多好處。
只是也存在壞處和風險。
壞處就是兵卒更多,嘴更多,糧食的消耗速度也更快了。
風險就是降兵的忠誠度不高,有嘩變和叛逃的可能性。
以曹軍目前的情況,這壞處和風險暫時是無關緊要的。
濮陽尚有足夠五千士卒三個月所需的糧食,風險也可以用分散混編部隊的辦法降低。
戰后,夏侯惇清點了一下戰損人數,發現并沒有死多少人,隨后就把數百降兵分散混編進軍隊,不僅人數沒少,反而還擴充了軍隊人數。
此外還繳獲了一些叛軍的軍械,糧草因為叛軍來不及一起帶走,被大火吞沒,全部浪費了。
……
濮陽。
將士們打了一場伏擊戰,帶著繳獲的戰利品,凱旋而歸。
回到濮陽第一件事,夏侯惇就是給相鄰的鄄城修書一封,說明己方大勝一事。
“叔父,還不知道荀司馬看到這封信,會作何感想呢。”上了城墻,曹鑠貼著女墻,看著信使從北門而出,揶揄道。
夏侯惇頗有些自傲的說:“還能想什么,無非是夸獎你計策精妙,有乃父之風。說我帶兵有方,是上將之才。”
“我看不一定哦。”曹鑠嘿嘿一笑:“荀司馬一向恪盡職守,他知道我們不好好守城,反而拿兵馬出去伏擊,只怕會哭笑不得,慶幸我們沒損兵折將呢。”
夏侯惇:“……”
突然,城外有一騎飛奔而來,入城后連忙上了城墻,通報說鄄城送來緊急軍情。
夏侯惇從信使手里接過書信,頓時臉色驟變,眉頭緊蹙。
“叔父,是不是各地郡縣響應呂布了?”曹鑠下意識發問。
“你小子猜的沒錯,除了鄄城、濮陽、范縣、東阿,現在兗州所有的郡縣都響應了呂布。”
“而且,這書信還提到了陳宮的名字,此人本就是兗州東郡名仕,昔日棄孟德而去,沒想到現在居然勾結了張邈和呂布,甚至號召兗州郡縣共同響應呂布一事,也出自他的手筆!”
夏侯惇怒極而笑:“這個吃里扒外的狗東西,孟德在兗州的時候,一個屁都不敢放,現在孟德去了徐州,就和呂布張邈混在一起了。”
曹鑠嘆氣道:“我也聽說過此人,聽說他年少時與海內名仕互相結交,想來是阿翁剛得兗州那會兒,大肆屠殺了一些士族,還殺了名仕邊讓,讓他十分不滿吧。”
“至于這些士族們響應呂布的號召,無非是他們的生存之道而已,誰的勢力大,拳頭大,他們就支持誰,反正無論誰來當兗州牧,都不敢輕易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