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城塢,一開始并不叫“墨城塢”,而是叫作“墨沉湖”。這里其實有段有趣的歷史傳聞。
兩宋時,墨城塢一帶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勤耕農田。某幾年里,墨城塢一帶飽經酷夏之苦,河塘干涸,禾苗枯萎,可謂民不聊生。老百姓祈雨潤田,日日盼時時盼,望穿“天”水,渴求老天開眼。可是整個炎夏沒有盼得一滴甘霖,糧食絕收。地方官上奏朝廷,宋高宗趙構聽聞百姓哀嘆,也如坐針氈。正在心急火燎之時,宋高宗聽聞宰相做了個神夢:“諸暨九江山有位神女,天子往祈當得雨。”宋高宗一聽,急忙備好龍駒寶馬,與諸謀將一起,直奔諸暨九江山麓。
一路上,馬不停蹄,直奔到麻車閣地段進入洞橋頭這個小村落的時候,宋高宗看見路邊的小水溝水漬潮潤,路面微濕。宋高宗激動萬分,吩咐隨身侍從沿溝尋溪源。小溝曲曲彎彎,伸向山澗。澗邊荊棘覆蓋,荒草叢生。宋高宗棄馬步行,在崎嶇的山澗邊走走停停,遙見叢林深處有間小茅屋披草而臥。宋高宗內心納悶,加緊步伐向上走去。卻見茅屋門前,一村姑臨門轉輪,紡棉捻紗,神情自若,旁若無人。紡紗木輪子“咿哪嘟噎喳”作響,澗響、鳥鳴、蟲叫,再加上村姑靈動勞作的身影,一時令宋高宗驚詫而呆定。他站在村姑身后,目睹村姑恬淡平和的姿勢,一下子忘了自己前來的目的。“姑娘家有水喝嗎?”宋高宗終于因口渴而打破一片寂靜。
村姑轉身,紡紗木輪聲停。她起身擦了擦衣襟,撣去身上沾染的棉花末子,便徑直走進屋內。不一會兒,村姑捧著一碗水,來到宋高宗跟前。宋高宗終于看清村姑真容:端莊素靜,溫文爾雅,眉目清秀,面色桃紅。宋高宗出神冥想:這山里頭有金鳳凰,可是作為天子的我竟然渾然不知……
“客官請喝水。”村姑的聲音如仙樂入耳,令人心花怒放。宋高宗接過水碗,卻不禁納悶。
“客官為何不喝?”村姑發問。
“這……這……”宋高宗手指水碗又指指口干舌燥的旁人。
村姑神會,于是面帶微笑,左手微揚,輕輕一揮,從發間拔下一支精致銀針,接過水碗,往當中一劃,隨即一碗水似涇渭而分明,一道顯痕橫于水碗中。宋高宗目瞪口呆。
“姑娘莫非是仙女下凡?”他雙手恭敬而垂,躬身道,“請仙姑救救世間受難蒼生,施仙術降甘霖普救吾朝子民!”
說完,虔誠下跪,眾人呼聲四起,紛紛叩頭。仙姑慈心已起,騰云駕霧,只聽空中傳來“請回去……”的回聲,宋高宗大喜,忙起身帶領侍衛向楊高塢而去。剛出楊高塢橋,回頭見山塢里黑云密布,團團匯聚,宋高宗急忙配馬上鞍,策馬離開,自此這橋也喚作“配馬橋”。
宋高宗邊催馬直行,邊觀察天上氣象。只見大雨滂沱而下,雨尾隨馬后。馬疾速馳行,雨便疾速如注,而馬緩緩前行,雨也跟著慢條斯理。這樣宋高宗跑了百余里,大雨便也跟著宋高宗的馬下了百余里。然而,這場雨的顏色卻是墨烏的,從楊高塢起方圓百里的農田、山溪,都被這場墨雨染得烏黑一片,溪水、墨雨匯集于塢邊的木陳湖。后人便喚木陳湖為“墨沉湖”,后又作“墨城湖(塢)”。
至于為什么宋高宗求得的是一場墨雨,也緣系那位作法的仙姑。
原來那仙姑確實是神仙下凡,她是玉皇大帝最小的外孫女。當時,她聽聞宋高宗誠心求雨,便急忙來到玉帝殿前,她連喚玉帝數聲外公,玉帝卻沉浸于案牘之中。仙姑見玉帝不理她,一時性急,便走到玉帝案邊,將案上硯臺打翻。頓時飛墨四瀉,落入凡間,剛好下在楊高塢一帶,于是將這一帶染得墨黑一片……
然而,這場墨雨卻拯救了當時深陷困境的百姓。雨澤大地,莊稼也喜獲豐收。百姓聽聞是宋高宗求雨、仙姑施法,于是便在如今的江藻墨城塢洞橋頭(麻車閣一帶),當時仙姑賜水的茅房邊建了一座廟,稱“孫姑廟”(玉帝外孫女之意),后又改為“圣姑廟”。因這一帶香火鼎盛,于是改為“圣姑殿”,此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香火旺盛。
而墨城塢一帶的村民,因襲這樣的傳聞,逢節過年,常常去圣姑殿祈福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