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鄉土》:墨城塢

  • 墨跡
  • 珂菲
  • 1515字
  • 2024-11-25 15:54:16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一千來戶的壽姓大村落,扎根在這個山塢角落里,散亂地,錯落有致地,緊貼在一起。背后的嘯天龍、扎架山等大山連綿著,如一雙碩大的手臂,擁抱著她。日升日落,歲月輪回,墨城塢在地球的一隅,這樣安靜地存在。

因著這壽姓,墨城塢這個質樸的鄉村,也沾染上了些許文化的韻味。這得益于一個人:壽鏡吾先生。或許,人們對壽老先生并不熟知,但是說及中國的大文豪魯迅先生,便無人不曉了。壽老先生正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墨城塢隔壁的壽家臺門,主人就是壽鏡吾先生。

據說,壽老先生有三個兒子,其中次子壽鵬飛不但是魯迅先生的好友,且在慈禧太后七十壽誕之時參加全國優貢會考,得“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獲朝元匾。據說,當時御賜的朝元匾共有三塊,分別藏于壽鵬飛先生的祖籍地諸暨江藻墨城塢、諸暨同山唐仁村及紹興壽鏡吾老先生的臺門里(留在諸暨的那塊目前被一名家收藏,而留在紹興的已下落不明)。墨城塢的前輩們說及這塊朝元匾時,無不神情自豪。他們說,朝元匾初次進墨城塢的時候,鄉人族人鳴鑼開道,八個壯漢頭扎紅巾,在鞭炮聲與嗩吶聲中,一路軒昂、威風凜凜地將匾額抬到高畈祠堂的大門口。然后壽氏長老們身著長袍,齊刷刷面對匾額下跪行叩拜禮。之后,朝元匾便懸掛在高畈祠堂的正廳中央。那塊匾額,足有兩張并攏的八仙桌那樣大,四周黃金圍鑲,中間兩個赤金大字:“朝元。”爹曾聽他的太爺爺說起,匾額高懸后的數月里,祠堂晚不點燭卻明亮……近百年悄然而逝,高畈祠堂歷盡滄桑變遷,早已改貌換顏,而今是規模不小的村級完全小學——墨城小學了。

聽爹說,這塊黃金匾額還曾抬進村里的楊神殿。那時恰逢高畈祠堂修葺,于是村人擇了吉日將匾額轉移到楊神殿。楊神殿是供奉神位的地方,與碩大空曠、規模恢宏的高畈祠堂相比,占地不多,有點局促,還略顯寒磣。然而神殿高梁雕花鐫鳳,也甚為雋秀。當時的楊神殿,配著這塊金光閃閃的匾額,也曾激勵過壽氏的子孫。

隨著歲月的流逝,楊神殿所在的屋宇院落更像一位垂暮的老人,頹敗坍圮,逐漸被村人遺忘。只有年末,人們才會想起它。經過百余年的輾轉,它已成為“墨城年糕加工廠”。我曾經在一個冬日的午后推開楊神殿笨重的雙木門,“吱呀”的一聲悶響,有經年堆積在門框上的灰塵飄落。里面昏暗、冷幽,堆滿了村人廢棄不用的農具、家什、柴草、斷木。屋瓦木梁斷裂,頂殿的大立柱畸形風化而腐朽。殿堂中央墻壁上那對在旭日中凌空齊飛的仙鶴,已然不見。墻壁和地面有雨水滲漏的痕跡。陽光從屋檐的空隙中透進來,照見散落一地的農人家什。時間的沙漏沒有沉淀下那些無法磨滅的過往。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過后,不過一捧黃沙。人與物,殊途同歸。想起一句話:“風景,那只是附贈品。”比如壽鵬飛先生那衣錦還鄉的風光,比如那黃金圍鑲的朝元匾……

但壽氏先祖的發奮精神似乎并沒有因為朝元匾的不見而消失殆盡。生活中的場景,亙古以來,如此相似。墨城塢的村人們,依舊勤勉與辛勞著。“花開彼岸本無岸,魂落忘川猶在川。醉里不知煙波浩,夢里依稀燈火寒。”這樣的詩句,是村民生活的寫照,也慰藉著很久很久以后的我。

某個清晨,我站在故鄉的山坡上,放眼望去:蒼茫的大山、遼闊的鄉野、高聳的樓房、鮮亮的村路,還有繁華場景下那破落的楊神殿。楊神殿在我俯瞰的視角里,蜷縮成一個黑點,在鄉村中間,極其不相稱地匍匐在地,似乎在沉重地嘆息,又似乎已安然入睡,又似乎,早已與塵世隔絕。

陽光下,我身后的影子漸漸伸長、模糊,就像老相機留下的黑白回憶。

耳畔傳來墨城小學孩子們的瑯瑯書聲。那聲音,似乎是壽老先生教誨墨城子民的諄諄之音……回不去的,是歲月。而心中最柔軟的景色,那些風光,那些輝煌,那塊朝元匾給墨城人帶來的榮耀,最后,終究成為口口相傳的歷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阳谷县| 雅安市| 上林县| 铁岭市| 嫩江县| 福鼎市| 新乡市| 北流市| 平昌县| 凭祥市| 宕昌县| 平南县| 钟祥市| 忻城县| 松阳县| 康乐县| 溆浦县| 铅山县| 射阳县| 黄骅市| 桃园县| 大悟县| 延吉市| 甘德县| 双流县| 扬州市| 叙永县| 鲜城| 乐山市| 文安县| 东辽县| 巴塘县| 邹城市| 车险| 绥化市| 襄城县| 康保县| 襄垣县| 东港市|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