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但皇帝終歸是皇帝,農民終歸是農民,至少,面對雨水,他們想的事情不完全一樣。對農民伯伯來說,春雨如膏,膏澤土壤,嘉生而繁榮,這是他們對雨水的全部認識。而對皇帝來說,雨更是一種象征,因為只有雨可以證明皇帝是真龍天子,這一點比土壤墑情更加重要。
我寫《故宮的隱秘角落》,寫到康熙皇帝與封疆大吏吳三桂的那場較量。在戰事膠著階段,帝國的北方一直堅持著不下雨。這讓康熙皇帝的面子很受傷,他寫“罪己詔”,對下雨的政治意義有深刻的闡述:
人事失于下,則天變應于上?!駮r值盛夏,天氣亢旸,雨澤維艱,炎暑特甚,禾苗垂槁,農事甚憂。朕用是夙夜靡寧,力圖修省,躬親齋戒,虔禱甘霖,務期精誠上達,感格天心……[5]
那時吳三桂已經衡州稱帝,天老不下雨,怎么證明康熙是天命所歸呢?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皇帝爭天下,拼實力,拼心理,也拼天氣,因為天氣里,藏著天意。終于,康熙皇帝莊重地穿好禮服,面色凝重地走出昭仁殿,前往天壇祈雨。
于是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就在康熙行禮時,突然下起了雨。[6]雨滴開始還是稀稀疏疏,后來變成綿密的雨線,再后來就干脆變成一層雨幕,在地上蕩起一陣白煙。地上很快汪了一層水,水面爆豆般地跳動著,我猜想那時渾身濕透的康熙定然會張開雙臂,迎接這場及時雨,他一定會想,老天爺沒有拋棄自己,或者說,自己的精誠所至,感動了上天,給了這個帝國新一輪的生機。對于戰事沉重的帝國,沒有比這更好的兆頭了,康熙步行著走出西天門,那一刻,他一定是步伐輕快,勝券在握。
那一次祈雨,并不發生在“雨水”那一天,《清實錄》準確記下了它的日期:六月丁亥。但那份焦慮,與渴盼一場春雨的農夫比起來,也有過之無不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