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勇散文
- 祝勇
- 682字
- 2024-11-21 16:01:09
三
清朝的雨水,和現在相同嗎?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我心中升起這樣的困惑。在公元2017年雨水這一天,我看不見三百年前的雨水。那時的雨,或許記在《清實錄》里,然后,被密集的文字壓住,猶如密集的雨,讓我什么都看不見——它們定然是存在的,但與不存在沒有什么兩樣。只有我眼前的雨水是具體的,它填滿了太和殿廣場三萬平方米的浩大空間,也飛濺在我的臉上,細碎冰涼。
我想,這宮殿里的皇帝,應該與我一樣,也是雨水愛好者。面對春日里的第一場雨,他的內心也應該充滿喜悅,就像站在田壟地頭的農民一樣。皇帝也有自己的田,朝廷就是他的田,他要耕好自己的田。華麗的宮殿,就是一個巨大的田字格——故宮就是由無數個四四方方的院子組成的一塊田。
有些皇帝,本身就當過農民,所以一生農民習氣不改——或者說,是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比如朱元璋,多次在詔書里申明,“朕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朕本農夫,深知稼穡艱難”,甚至在皇宮里開辟了一塊農田,讓內侍耕種,還指著他的田地對太子們說:“此非不可起亭館臺榭為游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他告誡子孫:
夫農勤四體,務五谷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裳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一居處服用之間,必念農之勞,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之不至于饑寒,方盡為上之道。若復加之橫斂,則民不勝其苦矣。故為民上者,不可不體下情。[4]
清代皇帝也種地,但只是象征性儀式,不在故宮,而是在先農壇。乾隆皇帝玩字畫,特別標榜《五牛圖》《詩經圖》這些與農事有關的題材,以表明他當皇帝不忘本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