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療藝術之治療師培訓手冊
- (美)杰弗瑞·薩德
- 5045字
- 2024-11-21 15:33:05
開篇
心理治療師培訓手冊簡介
如果文字要進入人心并碩果累累,
就必須精雕細琢字、句、言語,巧妙穿越防衛(wèi)機制,
在心靈深處寧靜且有效地炸開。
——菲利普斯牧師(J. B. Phillips,1906-1982)
人們知道的和感受到的,人們理解的和體驗到的,這些都各自是孤立的島嶼。盡管它們彼此之間的峽灣似乎很容易跨越,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我們知道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知道要建立好習慣,我們知道可以改變心情,但我們真的能做到我們所知的一切嗎?我們必須“獲得”這些概念,然后建立伴隨的“狀態(tài)”。伏爾泰(Voltaire)曾經說過,人心里有種智慧,是頭腦無法理解的。要在頭腦和心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
心理治療的心靈凈土是什么呢?治療師如何幫助個案發(fā)現它呢?治療師希望,個案體驗到他們自己所知道的。當代心理治療奠基于心理教育。有時候心理教育是條漫長的道路。有時候它是一條錯誤的道路。體驗必須通過個案的實際感受,更多是一種狀態(tài)的切換,而不是頭腦認知的了解。
簡單地說,人生里所活出的經驗,是介于知識國度與體驗國度之間的橋梁。也就是說,并不是所學的“書本知識”可以創(chuàng)造狀態(tài)的改變,而是你所活出的經驗會創(chuàng)造改變。
在許多專業(yè)領域中教條式教育很重要,特別是科學與數學領域。但有些事情必須通過經驗學習。快樂是其中一項,因為快樂是一種情緒。類似地,受到激勵、成為覺察、感受成功,或是堅持信念,這些必須通過體驗被感受到,因為它們是概念與狀態(tài)。情緒、概念和狀態(tài),可以通過經驗轉換被感受到;它們無法用教數學的方式來教導。人們無法強背快樂的方程式。
情感、情緒和狀態(tài),三者都不一樣。情感是瞬間即逝、發(fā)自內心、隨時隨情境調整的經驗。它們是基于生物演化歷史的軌跡自然發(fā)生的。魚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都會體驗到情感。
情緒則是調節(jié)與啟發(fā)感覺和反應的,內在和外在都有;它們的功能是提升適應能力。情緒是社交磁鐵,會自然地吸引或是排斥。情緒會造成動物靠近或是遠離。生物的演化進程里,就連單細胞生物都會有靠近或是遠離的行為。它們是情緒反應的前兆信息。或許在動植物的演化過程里,植物的向光性是一種更明顯的趨向反應。
情緒可以看成硬化的情感。一個人可以困在生氣的情緒里,或是困在興奮的情緒里。情緒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但是對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不見得有幫助。
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東西。心理學家不會把斗志、臨在、開放、覺察、信念、冥想、責任這些東西分類到情感或情緒。許多人類經驗最好是分類到狀態(tài)。狀態(tài)很難定義,由許多不同東西組成,包括情感、情緒、關系模式、生理反應、心理習慣,以及情境因素,等等(更多關于狀態(tài)的介紹,請參見Zeig,2014)。
為了啟發(fā)性目的,我對狀態(tài)的定義和探索總是保持開放態(tài)度。比較模糊定義的狀態(tài)可以幫助學員實際體驗目標狀態(tài),這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但是太寬松是要付出代價的。我一般犧牲精準來換取有效。對心理治療而言,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情感關系里,有效的溝通和維持關系永遠勝過爭輸贏對錯。
人們會尋求幫助,是因為他們困在僵化的狀態(tài)里,感覺無法獲得資源以產生一種有效良好的狀態(tài)。受限的狀態(tài),比如感覺自己是受害者,可以被一種賦予能量的生生不息狀態(tài)取代。
畢竟,人們都清楚明白的道理是,任何人只要擁有最寬廣、最多樣性的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在任何情境里活出最精彩的人生。如果擁有最寬廣的狀態(tài)選擇,一個人就會找到最適合的有效狀態(tài)來響應挑戰(zhàn)。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治療師和個案身上、父母親和小孩子身上,以及公司主管和員工身上。
再次強調,狀態(tài)(情緒、情感和身份認同也是)無法通過教條式方法來教導。如果一個人缺乏動力做事,你指出這一點并不會激勵對方去行動。動力(以及其他狀態(tài))必須從內在被誘發(fā)。
體驗式溝通屬于藝術的范圍。舉例來說,電影是一種“表演,而不說明”的藝術。電影、小說、詩歌、繪畫、戲劇、舞蹈、音樂、時尚流行、室內設計及建筑,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會誘發(fā)情緒、感覺、概念和狀態(tài)的改變。
那么,我們如何教導藝術?藝術無法用教條式方法教導。切換到一種狀態(tài)可以創(chuàng)造藝術、成為藝術家,這個部分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完成。
藝術家運用概念化溝通,為了朦朧之美而犧牲清晰的信息。藝術是很主觀的,每個人的詮釋不同,是一種現象、是一種互動。藝術家所用的方法是誘發(fā)感受,而不是告知信息。藝術是通過喚起人們對經驗的轉換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科學是客觀的。科學與現象學是相反的兩極,現象學研究人的親身經驗。
藝術和科學是互補的。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到,如果你知道一顆粒子的動能信息,就失去了粒子所在位置的信息。信息清晰和情緒感受是互補的。科學致力于找到清楚明白的知識,藝術致力于感受情緒和體驗。
藝術是情感、概念和狀態(tài)的探索,所有藝術都是圍繞在情緒感受的周遭。藝術是人類的必需品,因為它鍛煉情緒、概念、狀態(tài)和身份認同,在這些東西上藝術可以千變萬化。如果治療師認為誘發(fā)有幫助的情緒、概念和狀態(tài)很重要,他們就應該以藝術為榜樣,因為藝術刺激獨特體驗的產生。
電影是一種復雜的藝術,而且全世界都很看重電影藝術。看電影的人并不會真的想要被恐龍追趕或是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一場飛車追逐,但是肯定很享受體驗一種自由的幻想世界。我最近的一個研究項目是關于電影情節(jié)的架構,我想要了解電影如何誘發(fā)觀眾的情感體驗。我現在教導治療師們(以及其他人),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刺激狀態(tài)和情緒的產生。
情緒是一種社交貨幣。我們會彼此交換情緒。我們會儲存情緒。我們也會在情感上投資。我們彼此通過情感而有連接。要產生情感共鳴,藝術家會雕刻情緒飛揚,音樂家會刻畫時間流動,律師會雕塑公平正義,心理治療師會雕塑概念感受。治療師運用情感體驗點燃人們心中的熱情,推動更好的改變和蛻變。治療就是讓個案體驗到自己可以改變、創(chuàng)造新生命。
我們最好把人類溝通看成藝術,而不是科學,特別是當我們想要讓對方產生情感共鳴時。為了發(fā)展我身為治療師的專業(yè)能力,我孜孜不倦地提升溝通的藝術,想盡辦法喚醒人們的內在潛能。我不僅鉆研藝術,也鉆研心理治療大師們的治療方法。那些心理治療師都是喚醒人們情感共鳴的藝術大師。
在我超過40年的治療師職業(yè)生涯里,我十分榮幸,可以在20世紀后期及21世紀前期的世界治療大師們身旁學習,與他們互動,這些大師將心理治療提升到一個更高境界。然而,作為溝通藝術大師,這些大師們在我的老師、備受世人尊崇的精神科醫(yī)師艾瑞克森面前都黯然失色。
如果說艾瑞克森醫(yī)師是全世界最厲害、最偉大的心理治療溝通大師,一點也不為過。他有傳奇般的能力,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幫助個案進入一種最佳狀態(tài),使他們成為最棒的自己。他有出神入化的概念溝通能力,在治療室里他幾乎不講教條理論。就連他的教導也是用概念化的方式,以激發(fā)人們內心最深的潛力。
比如,我聆聽過他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演講錄音帶,當時他的聽眾都是醫(yī)師。這些演講聽起來就像很漫長的催眠引導。當我問艾瑞克森醫(yī)師這件事時,他解釋給我聽,“我不是教導教科書內容,我教導的是點化、頓悟、激勵。”我當時聽得目瞪口呆。我花了好長時間才理解了他給我的回答。我從來沒有遇過哪個老師是教導點化和頓悟的。我以前的老師都是教導理論、教科書內容。
艾瑞克森醫(yī)師偏好多變形式勝過于刻板內容。當我們想喚起人們內心情感共鳴時,多變形式總是勝過單一形式。艾瑞克森醫(yī)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當他在提供治療時,當他在做催眠時,當他在教導時,他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喚醒最佳體驗和狀態(tài)。
1973年,我成為艾瑞克森醫(yī)師的學生,接下來的5年,我經常飛到鳳凰城跟隨他學習。1978年,我搬到鳳凰城住,就近跟他學習。我從1977年開始教導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方法。我在全世界超過40個國家教導過艾瑞克森學派的治療方法。
我主要是教導心理治療師,但也經常教導其他專業(yè)人士,包括律師、牙醫(yī),以及生活教練。我也會舉辦公開演講,教導一般社會大眾。
我一開始的教導風格是教條式的。我會解釋心理治療理論和治療方法。逐漸地,我的教導風格傾向于艾瑞克森醫(yī)師的風格。隨著專業(yè)能力越來越精進,我的教導變成全然是體驗式的——非常類似于艾瑞克森醫(yī)師本人的教導。
艾瑞克森醫(yī)師是我所見過的最善于激發(fā)人們潛力的老師。他很少講述教條理論,因為他覺得這些都可以從書本上學習到。他順勢而為地使用催眠、講故事、說隱喻、給任務、玩游戲、開玩笑、朗誦詩詞等,來激發(fā)人們深刻的體驗。
遵循艾瑞克森學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一直在探索可以幫助我和我的學生更好地產生類似艾瑞克森治療效果的方法。我發(fā)現藝術帶來了最好的學習效果。我最早期的藝術學習是從即興戲劇開始的。
我的妹妹珊蒂·薩德(Sande Zeig)是一名藝術家,她擅長電影制作、導演、劇本寫作和表演。在許多年以前,我跟她聊天聊到,我覺得做心理治療跟即興戲劇的藝術很相近,不太像科學,我告訴她我想知道演員如何學習即興戲劇。她建議我,“去報名一堂表演課。”因為我是一個會聽取忠告的行動派,于是立刻報名了三堂連續(xù)的即興戲劇訓練課程。我在即興戲劇課程上所受到的震撼和沖擊,讓我開發(fā)出治療師培訓練習系統(tǒng)。
治療師培訓練習,是一種體驗式的教學系統(tǒng),以期幫助治療師通過系統(tǒng)化、體驗式學習成為更好的治療師。我的設想是,學習策略性發(fā)展積極正向狀態(tài)的治療師(以及一般人),都會是有效率的人,有獨特風格的人。
治療師培訓練習方法,也可以修改后套用在心理治療上,以及督導培訓上。當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溝通的對方改變狀態(tài)和感受時,這個培訓練習可以套用在任何專業(yè)領域上,以及任何生活實踐者身上。
治療師培訓練習,同時也是一種仿效大師的方法。
仿效大師是一種促使你更卓越的方法,可以通過五步驟達到。第一步,找到一個在他的擅長領域專精的大師。第二步,近身跟他學習。第三步,將大師的狀態(tài)和概念分解成一系列容易學習的小元素。第四步,決定哪些元素符合你個人需求。第五步,練習這些元素,直到你提升自己,到達卓越境界。
書中的練習,是為心理治療師精心設計的。許多練習方法是用來訓練演員的。當我開始鉆研即興演出時,我尋找與即興演出戲劇有關的書籍。斐歐拉·史堡林(Viola Spolin)與凱斯·喬斯通(Keith Johnstone)這兩人的書籍對即興戲劇的學習是極其重要的。
在即興戲劇的培訓里,演員在學習更復雜的表演練習之前會有些暖身練習。在治療師培訓練習里,我也準備了暖身練習,是為了效仿優(yōu)秀治療師的卓越天賦本能。治療師培訓練習,是為了仿效艾瑞克森醫(yī)師的卓越能力及他最常使用的狀態(tài)。
體驗式過程可以激發(fā)深刻體驗和狀態(tài),幫助治療師成為更好的治療者。更進一步說,激發(fā)深刻體驗和狀態(tài),可以提升個人成長與發(fā)展,無論是在哪個專業(yè)領域。本書中的治療師培訓系統(tǒng)是基于完整架構的體驗式練習,系統(tǒng)化地圍繞組織在具體概念領域周圍。我們強調個人獨特經驗的體驗式方法,這些練習的目的不是教導具體技巧或特定能力,但是在練習過程中你一定會學到很多技巧方法。
具體的專業(yè)培訓可以在治療室之外發(fā)生,可以用在心理治療上,以及個人生活里。人們可以輕易地從一種工作記憶模式切換到身體自動記憶模式。讀者個人的喜好會決定他自己最終學會什么。所以,選擇一個你最有興趣的領域去發(fā)展。本書中的練習不用從頭到尾按部就班一個個做,可以隨機取用,這樣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書中有許多與催眠有關的練習,這是我所擅長的領域,但你不需要學過催眠。作為一個治療師,鉆研催眠對我有極大的幫助。盡管我偶爾會使用正統(tǒng)催眠做治療,但大部分時間我會運用催眠的原理和概念去激發(fā)一個蛻變的療愈時刻。
研究催眠會幫助治療師強化他們的信息——提升從治療到藝術的境界。催眠會讓一個信息更加美好,令人感到愉悅,并且更加有效療愈。催眠教導治療師擁有一種改變狀態(tài)的高深技巧。因此,我會推薦所有的治療師學習催眠,就算他們并不經常用催眠做治療主軸。
書中設計的練習,是用在團體中的,但是很多練習可以修改調整作為個人練習用。治療師培訓系統(tǒng),可以用在治療師培訓項目里,也可以用在臨床督導中。這個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式培訓的隱喻。當我們的目的是激發(fā)深刻情感和狀態(tài)時,這個系統(tǒng)可以根據具體的專業(yè)領域而做修正,也會對人際互動有所幫助。
當我們的目標是喚醒情感共鳴時,當我們的目標是促進深刻感受時,當我們的目標是改變個人狀態(tài)時,體驗式方法都可以勝任。很多時候,最好的處方箋就是提供一種經驗(而不是提供藥物)。
這本書是關于如何提升個人能力,達到超凡卓越境界的。我預期這本書的讀者都已經卓越出眾。然而,我聚焦于運用體驗式方法來開發(fā)你的潛能,讓你在專業(yè)領域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通過激發(fā)深刻體驗,超凡入圣的境界會油然而生。這本書的精華元素在于深刻體驗,而不是知識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