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生活的本真——回歸自然、回歸簡單、回歸真實
人的第一個覺醒——大自然有平復情緒,治愈人心的作用,看天地,融入自然,熱愛自然。
每個人都有一份向往,渴望得到自然的親近,大自然那是一座內心的圣殿,是靈魂深處的呼喚。有時候它像遠山的呼喚,引人踏上曠遠的道路;有時候它更像是每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暖而明媚。
大自然是有氣場的,其實回歸大自然是最好的一種修煉。
英國《科學報告》雜志的研究證實:每周至少用2個小時去親近自然,吹吹野外的風,聞聞山間的花,把自己還給大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人間煙火,遇見生活最初的模樣!這里有自然古樸的村落,有炊煙裊裊,田野,大山,小橋流.水……這樣有助于心理健康。
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治愈內耗帶來的疾病,我果斷的提前內退,來到山村,租居鄉村民宿,過上了田園生活。
自然賜給我們生活的智慧、還有那清風、明月和天空的云。
斑斕的陽光催促著日月輪回的腳步,很快,大自然進入一個明媚的時光。天空的星辰、云彩悠悠飄蕩。我祈盼那天空、那云彩,不要受世事的纏繞,不要埋沒自己的靈性,在自己的空間里,能有一份優雅的安靜。
“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生活的更好。”在梭羅看來只有置身于自然,親近自然,才能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有多少人曾幻想過,站在巍巍群山之巔,以一種凌云壯志的姿態看遍世界;又有多少人渴望深入幽暗而神秘的森林,聆聽自然賜予的每一份奏鳴。
然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中通過網絡進行社交或者工作,這種現象被稱為“宅文化”。
日本將這類人群稱為“蟄居族”,而在我國,則通常被稱作“宅男”。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選擇待在家中,不愿意出門,逃避社交活動。
尤其是退休的人,自詡“退休以后,不陪任何人演戲,就在家里讀讀書,寫寫字,安靜養老。
這個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退休人員由于他們往往在社會上的價值認同感不高,宅在家中熬日子,這種逃避行為使他們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智力和社交能力的衰退,一步步走向死亡。
長時間宅在家里,對健康損害極大。
《認知神經科學雜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時間待在同一環境中生活,可能會導致個體的認知能力下降,這種現象被形象地比喻為“土撥鼠日效應”。
研究人員指出,長時間停留在單一且單調的環境中是造成心理和認知問題的關鍵因素。
多樣化的環境則可以幫助人們喚醒記憶、激活大腦,提高身體機能。如果每天都處于相同的環境中,大腦難以區分各種記憶,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世界生物精神醫學雜志》的一項報道指出,人們在戶外的時間越長,其大腦中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的灰質比例就越高,而前額葉皮層的灰質與記憶力密切相關,這意味著,長期待在室內可能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新西蘭皇家科學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精神病學專家通過對4萬多名挪威志愿者的調查發現,那些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的人,不管活動強度如何,只要有戶外活動,他們患抑郁癥的風險都明顯低于那些避免社交活動、長時間宅在家的人。
具體而言,與常人相比,不參加戶外活動的人群患抑郁癥的概率高出1到2倍。
可見,長期宅在家是一種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導致身心問題。
人退休后到底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咸需要我們自己去品味,今天就用唐:鄭谷《中年》一首詩來解答。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
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
詩文大意可為:
長安城里天色淡淡,天空籠罩著漠漠陰云,在一片新年新春的氣象中步入了中年,人太多情就會遺憾不能同花對訴,愁情滿懷才知道唯有酒可以解愁。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心中積攢著滿腔的愁緒,找不到人可以傾訴,想對花兒訴說,無奈花兒不能回應。愁到無解時,只能借酒澆愁,直到這時才明白唯酒有解憂的權力。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
正值初春,詩人看到小院的墻根底下,冒出來點點的青苔,此情此景與詩人千里之外的舊居如此相似,于是忍不住在院中來來回回尋覓,尋找故第的絲絲痕跡。
整首詩,寫出人到中年青春遠逝,但仍身似浮萍,又一事無成的寂寥和滄桑,透著一股凄涼和悲苦,讓退休人讀后感同身受。
人到中年,退休后最深的感悟,遠去的是風景,近處才是人生!
人生本沒有完美,缺憾亦是一種美,學會釋懷,每一天都是晴天。
歲月總是匆匆,故事里的故事,每一天都在重復上演,也許不是所有的塵緣,都可以守候成流年的風景。但是,一個人若能在最灰暗的日子里,也不失風度,把生活過的有聲有色,那是一種大智慧。
弗洛伊德說過:“人類在潛意識里有一種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種去遠方流浪的沖動。”
千年以前,中國東晉的陶淵明在千年前便以詩意的筆觸,描繪了他心中的理想鄉居:“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在鄉居的生活中,人們摒棄了都市的喧囂與浮躁,回歸了生活的本質與真實,一間屋、六尺地,雖不莊嚴卻也足夠精致;
滿庭的芳草與花樹,不近市喧而自有清歡,在這里人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與生活的詩意。
170年前,國外一位28歲的青年亨利·戴維·梭羅拋棄金錢的羈絆,在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生活。他自己修建房屋,在湖邊種地讀書,與山川湖泊為伴,在大自然中沉思。在尋求內心修行的同時,身體力行地探索和思考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
梭羅以其細膩的筆端記錄著瓦爾登湖畔寧靜生活的點點滴滴,他觀察并記錄了湖面冰封和解凍的時間;在門口仰望雁群的遷徙;夜晚在船上吹奏長笛,鱸魚在他身邊游來游去:鼴鼠在他的地窖安了家,還偷吃土豆:慧黠的潛鳥和他在湖上捉迷藏;一只灰胸長尾霸鷂在他的小木屋筑巢:他故意吵醒一只坐在白松上打盹的橫斑林鸮;紅松鼠在他寫作或閱讀時鉆到他雙腳下怪叫。“紅松鼠的來去則不分早晚,其花樣百出的動作給我帶來了很多歡樂。”大自然的每一個生物,都仿佛是人間的精靈“承載著部分人類的思想”。
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返璞歸真,尋覓生活的詩意
尤其是田園生活,對退休人員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在幽幽的自然中尋覓到生活的真實與詩意,讓心靈在這里得到真正的放松,讓生活在這里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久困于都市的繁華與喧囂,人們的心靈漸漸渴望一種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簡單、回歸真實。
院圃:一隅靜謐,憩息身心
在鄉野間擇一隅而居,推窗即是滿目翠綠。
這里的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有機會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在這樣的環境中,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放松。
楊絳先生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那么,努力靠近陽光,與每一季的溫暖去深情相擁,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回歸田園,親近自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鄉間的田園里,重拾起了小時候在農村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
這里,新翻的泥土散發著芬芳的氣息,草根頑強地探出頭來,展現著生命的力量。
每當雨后初霽,田園里的每一片葉子都掛著晶瑩的露珠,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
此時,讀一篇古文,寫幾行小字,或是簡單地坐在田埂上,聆聽自然的聲音——春天的鳥鳴、夏天的蟬聲、秋天的蟲唱、冬天的雪落……
在這里,我與大自然最親密的聯系方式,是人零距離接近大自然,置身田地,立于庭院,天高地寬,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舒展身心,活得安然灑脫。
歸園田居,處處是景,門前,屋后,庭院,水岸,天光,云影,落花,成陣……
隨一條山徑,風欲清,云正閑,花欲綻,草初綠,一步一花開,一步一溫柔,走得優游自若。
守一塊田園,一座山,一條河、一快田,一片野,種菜又養花,一作一收獲,活得豐衣足食。
住一方庭院,一矮房,一籬笆,一叢竹,幾盆花,圍爐煮茶,柴火灶做飯,過得閑云野鶴。
凡俗的日子,也有著凡俗的美麗;凡俗的日子,也有凡俗的浪漫;凡俗的日子,也有凡俗的自由自在。累了,可以躺椅休息;困了,可以和衣而睡;餓了,可以米粥充饑;渴了,可以普洱生津。人生,其實就是這樣,“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懂得了這樣的道理,我的日子過得“深情”而快樂。
這樣的生活,才是我余生享受福氣滿滿的晚年生活。
通過這些年的田園生活,我深刻的感受到和明白一點,真正的福氣并非僅僅來自于外在的財富和地位,它更多地源于自然的自由和自在以及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在自然中得到了充分的滋養和發展,才能夠深刻理解生活的真諦,懂得欣賞自然的美妙,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愿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處這樣的屋舍——平望開闊的田野與山林相連,遠離城市的樊籠與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