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生活簡單過,人生更輕松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鍵。每天,我們都在忙碌中奔波,面對著工作、社交、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手機的鈴聲、微信的提示音、各種各樣的任務和消息,似乎從未停歇。我們常常感到焦慮、疲憊,內心深處渴望一片寧靜的天地,卻又不知從何尋找。其實,內心的寧靜并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珍惜。
在喧囂中尋得心靈棲息地
我到了55歲以后,離開工作單位,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從此“生活簡單,人就幸福,心若簡單,人便快樂。”
我在山村的民宿,四壁白墻,簡單拼湊的家具。家非常簡陋,但是院子種滿了花,倒是很有藝術氣質。
春日的晨光爬上窗欞,藤椅上的茶盞氤氳著熱氣;夏夜的星河墜入院角,蒲扇輕搖間,蟬鳴與蛙聲織成眠曲。
秋風吹落柿子樹上的紅燈籠,冬雪壓彎了老梅的枝椏,而爐火始終在廂房里噼啪作響。院子像一本翻不完的日歷,每一頁都寫著與天地對話的密語。
記憶的容器,鄉愁的根基
院子,往往是每個中國人童年最深的記憶。小時候,院子里是與伙伴們嬉戲打鬧的樂園,雞鳴狗吠,炊煙裊裊。
這么多年來,我很少下館子,也很少參加朋友的聚會,偶爾出外也是一碗面條打發自己的肚子。
在山村自己做飯,經常到山下挖野菜,充蔬菜,即飽腹肌又治病。
理發也是在社區的小店,十元一次。
我為人低調,從不張場,也不為自己發表了800萬字的文章,出版了20本書而沾沾自喜。
正是這樣,我把名利拋開,不為名利所羈絆,才能心無旁騖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創作中。
尋回這份初心,需修煉“放下”的智慧。放下,并非消極避世、慵懶無為,而是掙脫物欲與虛榮的枷鎖,不被外界評判左右心境。如同古代賢士,陶淵明決然告別官場污濁,回歸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于質樸農耕、自然懷抱覓得心靈桃源;蘇軾屢遭貶謫,卻能在黃州東坡之上,笑對風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拋開仕途得失,沉醉山川明月、詩酒年華。他們在困境中釋懷,擁抱內心寧靜,讓生命在簡單純粹中熠熠生輝。
我的生活也簡單而輕松,低調而豐富。
楊絳先生曾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生活的簡樸,來自心境的平和;高貴的靈魂,源于內心的淡然。
人生很短,世道很難,沒有必要一味糾結事物的瑣碎,凡事看淡一些,反而能收獲不一樣的天地。
黃敬遠在《風蝶令.驚鴻起》中寫到:“繁花似錦覓安寧,淡云流水渡此生。”
喧囂處從容,風雨中不驚,淡然,從來都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做一個靈魂淡然的人,隨遇而安。
聽過一句話:
“有質量的人生,不是走向復雜的世故,而是回歸到簡單的天真。”
高質量的人生,就是從復雜到簡單。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往生命中裝入太多東西,迷戀身外之物,計較利益得失,殊不知這未必是好事,反而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與其終日在復雜瑣碎的東西中糾纏,不如卸下負累,去過一種簡單的生活。
給物質做減法,才能洞察生活本真,活出豐盈的精神世界。
給欲望做減法,才能不被虛妄名利所累,活出輕松自在的狀態。
簡單生活不是廉價生活,而是懂得刪繁就簡,專注想做的事。
凡事往好處想,生活往簡單過
人生無需糾結,心安便是歸處。
隨遇而安,學會看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做一個靈魂淡然的人,寵辱不驚。
《幽窗小記》有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話語雖短,卻點透了世間真諦。
人生海海,不過起伏,成敗得失,無非因緣際會,身處局中,如何自處,皆在于我們的心境。
其實,人活著,本就無需在意寵辱是非,別人能給你,也就能收回,患得患失,只會讓我們活得太累。
所以,面對人生寵辱,豁達一些,無畏一點,別再牽掛,也別再解釋。
不為功名苦,不受榮辱累,在喧囂中,覓得平淡;于繁華處,學得釋然。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總是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耿耿于懷,而忽略了那些美好的事物。學會感恩,感恩身邊的人,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確幸。當你早上醒來,陽光透過窗簾灑在臉上,那是大自然的饋贈;感恩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不再被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焦慮所困擾,從而在內心深處找到平靜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