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母親的縫紉機
每次回老家,都能看見母親的縫紉機靜靜地佇立在母親臥室里,像一個被兒女們拋棄的孤獨的老人。
母親的縫紉機是蝴蝶牌的,年代久遠,在我出生之前就已存在了,母親經常自豪的說蝴蝶牌的縫紉機最耐用,是大牌子。確實也是,那么多年的歲月里,它一直陪伴著母親,也陪伴著我的童年,雖其間偶爾會有毛病,但母親是修補縫紉機的能手,她像照顧自己親生兒女一樣呵護著它,它也回饋著我們一家人,讓我在那個艱苦的歲月里也有些許快樂時光。
四歲那年,父母帶著我們四姊妹搬遷,變賣了之前的房子和田地,卻只夠購買一個千瘡百孔的土瓦房(據說以前是當地的信用社,之后又改成了釀酒坊),母親想輕裝上路,把舊的衣物都扔下,卻沒有扔下笨重的縫紉機,可知母親對它的愛。搬遷至新地方時,因沒有錢購置農田,全家人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而母親的縫紉機,就在那種情況下發揮了它極大的作用。
母親不僅用它來縫補全家人的破衣物,更主要的是母親讓它變成了全家人的經濟來源。那時每到趕集天,母親就會蹲下身,把頭伸進踏板與主機之間的大空隙,然后緩緩扛起來,每次起身都是滿頭大汗。就這樣把它扛到街上,等待著需要做民族服裝或者改衣服褲子的顧客到來。趕集天也是我最喜歡的,每次放學回來,只要是遇上趕集天,母親都會給我5毛錢,我則用這些巨額買兩大塊米花糖吃,或者存起來買筆和作業本,我們那個年代,學校是只發語文數學兩本教材的,所有的學習材料都得自己準備,我還清晰的記著一支圓珠筆或鉛筆只需3毛,5毛便可以買兩個作業本。
母親最擅長做彝族服裝,我小學六年基本上都是穿她做的阿都服飾(阿都,彝族六大方言中的一支),甚是好看,在學校里比較顯眼,同學們也因此給我取了個外號“阿都”,有時候我們的老師叫我時都用這個稱呼,沒有取笑之意,更多是一種親切和羨慕。母親會縫很多種類的彝族特色的花紋圖案,遠近的人都會慕名而來尋她縫做衣服,做得最多的是彝族男子在冬季愛披著的“查爾瓦”。雖然收費低,但勉強足夠全家填飽肚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的提升,來尋母親縫補衣物的人漸漸少了,從我讀大學時起,母親的縫紉機就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光彩,也停止了它辛苦的一生。大學畢業后,母親隨我搬到縣城,每次我回老家,母親都會叮囑我給縫紉機的主機滾軸涂抹潤滑油,我卻每次都會忘記去做,現在想想心里很是愧疚,我怎能忍心去棄置和母親一樣養育了我的她呢!
今年我得抽空回老家一趟,不為別的,只為去給縫紉機擦拭擦拭,然后給它拍張相片洗出來,以消老母親對她這無聲的老朋友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