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固定支出
- 大明:天啟崇禎是我崽
- 蒙雨山
- 2844字
- 2024-11-27 18:03:06
午間小憩之后,朱常洛稍微活動了一下筋骨。
“魏進忠。”
“奴婢在。”
“進來給朕研墨。”
“諾。”
看到魏進忠沒有直接研墨,而是麻利的拿出一大張紙用鎮紙壓實之后才開始。
這家伙,真機靈。
是個有心人,其耳朵看來是時刻注意著自己,午膳時答應給李太醫的堂祖父賜字,這不用自己再吩咐,就立馬把合適的大紙張準備好。
在原先的歷史上其能夠驟然崛起。
除了目光長遠精準的先討好客氏,然后敏銳抓住宮內想要反擊外廷的那股風潮,狠辣果決的背刺王安和魏朝,為宮內各方勢力出了氣立下大功,進而登上‘九千歲’之位。
可謂是‘風口’一出現,就立馬豁出去的抓住,賭成功了,就成為了那頭豬。
不過最終還是吃了讀書少的虧。
讓被外廷重新布局壓注了被洗腦了的崇禎,一上臺就一連串的打擊給弄懵了。
畢竟其心里肯定想,自己是貪了點,可自己為皇帝和大明辦了那么多事,背負了那么多的罵名,自問也算是一條好狗,可怎么一上來就把自己給殺了呢?
迷茫不甘中,最后下場凄慘。
稍傾。
“皇爺,墨已研好。”
走到書桌前,朱常洛選了最大號的毛筆。
先是閉眼寧神了一番。
然后開始沾墨揮毫。
‘德藝雙馨’四字一氣呵成,精通級別的書法,寫起來當真帶勁。
不過為了盡可能的完美一些,得再寫兩張對比一下,畢竟這算是第一次賞賜別人。
讓魏進忠又換了兩張紙,朱常洛又寫了兩遍,三張來回對照之下,第一張墨太濃,第三章又有些淡了,就選擇了適中的第二張。
接下來就是留名蓋印章。
不用大印,用私章為好。
畢竟這是更偏向個人褒獎之類的追贈,就像刊印各種書籍是人太多了,自己不可能都去賜字,所以這也算是自己私人的偏好。
至于名號。
就寫‘觀海聽濤’吧。
自己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掌舵著大明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在接下來各種天災人禍的大風大浪之中披荊斬棘,要有觀海聽濤的這份心境。
注意拿定。
就揮筆寫下‘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十八、觀海聽濤賜李梴。’然后蓋上私印。
又仔細看了一下確定還不錯,就把筆放回原處。
“這幅字,等晾干之后,讓人做成牌匾送去李太醫家里。”
“諾。”
看著朱常洛心情不錯,魏進忠咽了口唾沫,說道:“皇爺,您剩下的兩幅字,不知,不知可否賞給奴婢。”
看了一眼小心翼翼的魏進忠。
朱常洛說道:“這是專門賞賜給特定之人的,以后朕有興致了,會單獨賜你一副,這剩下的兩幅就送去‘惜字爐’燒了吧。”
“諾。”
看著魏進忠一臉失望的表情,朱常洛無感。
自己小時候就吃過不會拒絕人的虧,被社會打磨了好久,才養成絕不輕易承諾人的性格。
更何況。
此刻自己是大明的皇帝,自己字如果隨意賞賜,那就會被有心人,像后世一樣,有張照片或者一幅字就可以讓人扯虎皮辦私事。
再加上,原身的性格就是耳根子軟。
自己就是要從這細微之處開始改變,慢慢展露自己的行事風格。
不過。
這位倒是可以先例外一下。
“這樣吧,朕賜你一個字。”
魏進忠眼睛一亮,趕忙重新鋪了一張紙。
朱常洛再次拿起筆,寫下了個‘賢’字。
放下筆。
朱常洛說道:“你名進忠,也算是個好名字,不過,以后你跟在朕的身邊,想要得到重用,就要繼續學習;不說要成為圣賢,但是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所以,朕賜你這個‘賢’字,以后,你就叫‘魏忠賢’吧。”
“噗通!嘭嘭嘭!”魏進忠立馬跪倒在地,連續磕了三個實在的響頭。
“謝皇爺賜名,奴婢一定好好學習,全心全意為皇爺效忠!”
“起來吧,以后好好做事。”
“諾。”
沒有在理會興奮的魏進忠,嗯,現在是魏忠賢了。
……
朱常洛開始在屋內踱步,這是以前遇到事情要思考時養成的習慣。
現在宮內的鄭貴妃這個最大的隱患,不出意外的話的算是排除了
其他的一些。
被原身的昏招給攪動起來的人心,在王安親自辟謠之后也開始安定,而相信對于鄭貴妃黨羽的處理,也能讓那些人感受到自己的威嚴。
即使有些,是鄭貴妃這幾十年下來培養的個別暗線,自己又沒有直接把鄭貴妃和福王殺了,他們也多半不會被啟用。
如此,宮內算是暫時先穩住了,但之后肯定要進一步整頓。
不過,對于身邊的人,手段要平和一些。
畢竟這些‘親近之人’掌握著自己的衣食住行。
要是弄得過于激烈,‘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可不是說說,就像嘉靖爺不就是把宮女們給逼急了,睡覺的時候差點被勒死。
而且飲食方面,歷史上死于中毒的更是不少。
所以,只要自己不一下子觸碰原先的利益,在宮內找些時機和名頭慢慢來。
現在先主要處理宮外。
畢竟只要自己手段得當,他們真的要造反,還有一堵墻能擋一下不是。
自己讓駱思恭去挑選人,準備先試水組建‘京師便民服務營’,這個要發展的好,形成強大的戰斗力,那是需要花錢的,最起碼得是滿餉。
而自己借著鄭貴妃造反。
把鄭養性給圈進,被其‘腐蝕’的那兩營人馬,自己也趁此時機給打散,而重組新的完全自己掌控的兩個新營,那也是需要花不少的錢。
對了,還有刑部尚書黃克瓚的侄孫。
自己讓其統領的火炮百戶隊,最終目的是要用其去撬動原先的‘神機營’。
可前期,火炮的研究也是需要花大錢的。
像是這‘呂宋大銅炮’,這用銅肯定不少,得試驗一下像后世那樣以鐵炮為主,那就會省下不少,不過在這之前,大量的試驗花費就省不了。
做這些事情,錢是要給足的。
不是有那句話嘛。
‘滿清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雖然有些調侃的成分,但是滿餉是最起碼的。
在自己的印象中,現在的餉銀發放,能有一半都是良心,三分一甚至五分之一是常態,當然吃空餉那更是什么時候都避免不了。
現在內帑中的銀子。
本來自己還覺得能堅持一段時間,可是之前國事奏對中,被戶部尚書李汝華那老頭好家伙一下子想要五十萬兩,自己就知道,現在的這些錢不保險。
突發事件太不確定了。
好在。
原身剛剛登基的時候幾百萬兩撒出去。
宮內、京營和邊軍等等都發過一遍,葬禮這樣的大事也已經完成,而自己為了測試也發了十幾萬兩,暫時像這種大的支出是沒有了。
現在的每月固定支出。
也就是宮內的妃子和皇子皇女的生活費用,以及太監和宮女的餉銀,這總共加起來,一個月得開支十萬兩左右。
一年得一百二十萬兩。
加上每年各種祭祀先祖和天地等儀式,恩賜孤寡老弱,撫恤功臣良將,還有各種其他節日的花費,這每年最起碼也得二十萬兩左右。
至于錦衣衛,雖然其是天子的鷹犬爪牙,但是其餉銀是從戶部發放的。
而東廠,是成祖爺為了擺脫洪武爺的影響另起爐灶建立的,其是從宮里的太監和錦衣衛中挑選精干人員組成。
可以說。
拿皇帝直接俸祿的太監,和拿戶部俸祿的錦衣衛縫合在一起既是東廠。
所以除了原先不是宮里的太監和錦衣衛中之人,餉銀是沒有增加的,只是原先的人員領著原先的俸祿,組合在一塊新的‘東廠牌子’下面辦公。
而那些編外之人,一個月餉銀加上辦公經費加起來三萬兩左右。
這總共加起來,一年大概是一百四十三萬兩。
而這,是沒有突發情況的固定支出。
像是如果發生干旱、洪澇、霜凍等災害,又或者是造反什么的,大臣必定上報,特別是從先皇萬歷開始派遣礦監和榷監之后,大臣們更是有了借口。
第一反應就是‘請皇上發內帑’!
而不管愿不愿意,作為大明所有子民的君父,為了顯示仁慈也是必定要捐獻,一地最起碼一萬兩起步,嚴重的幾萬兩也不多。
而現在又是小冰河時期,這樣的事情以后絕對會增多。
特別還有遼東這個花錢大戶,畢竟想要人賣命,沒錢是絕對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