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滔天大禍
- 大唐:我曹阿瞞從不帶綠帽
- 山中流泉
- 2676字
- 2024-11-07 19:16:17
李林甫沉默的點了點頭。
隨后便聽到李隆基冷笑連連:“好啊,朕的三個好兒子真是同氣連枝啊。”
“還有那個駙馬都尉薛繡,真是好靈通的消息!”
自始至終李隆基都沒有去拿卷宗,而是雙眼直視著李林甫。
“你就只查到這些東西?”
李林甫也感覺到風雨欲來,心臟撲通通的,跳個不停。
他深吸一口氣,按捺下心中的激動,開口道:“臣還查到太子府庫之中藏有盔甲兩千領,讓臣心中有些疑惑不解。”
“只是太子沒有說明,臣也不好詢問。”
這時候李隆基的聲音忽地提高了幾分,眉毛更是倒豎了起來。
“這還有什么好說的?”
“私藏盔甲形同謀反朝廷律令,你難道忘干凈了嗎?”
看到皇帝發怒李林甫趕緊低下頭去,大氣也不敢出。
這時候李隆基怒哼一聲:“你還愣著做什么,趕緊帶人過去看看他們在謀劃什么!”
燙手的山芋落到自己頭上了。
不過李林甫心里面確實一點擔心的意思都沒有。
如今證據確鑿,他又不是構陷怕個什么。
于是李林甫當即躬身,行了一禮。
“臣領旨。”
沒過多久李林甫便帶人將太子府圍了起來。
太子李瑛也沒有想到李林甫會去而復返,直接把他們四人堵在府中。
鄂王李瑤看到面前的士兵,當即冷哼一聲開口質問。
“你們這是做什么?”
李林甫拱了拱手,一臉平靜的說道:“方才下官在搜查太子宅之時,發現庫房之中有盔甲私藏。”
“行至半路,本官覺得此事有些異常,按照朝廷律令,私藏盔甲形同謀反。”
“本官既然知道了,自然就需要請太子和兩位王爺以及駙馬都尉回去詢問。”
聞聽此言,鄂王李瑤不由得后退一步,氣勢也弱了幾分。
在場其他人臉色都是一變。
這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大可小。
說句不好聽的話,現在對于盔甲的管理沒有唐朝建國之初那么嚴格。
李瑛身為太子,出行之時,隨行人員自然需要穿甲。
把這些盔甲留在庫房之中,便于出行也是正常。
但是深究下去,終歸是有違國法。
說白了就是擺不到臺面上。
一旦較真,這事情就說不清楚了。
只能說太子李瑛百密一疏在這事情上犯了錯。
這時候駙馬都尉薛繡在旁說道:“殿下并沒有謀反之心,這事情只是個誤會,不妨先隨李大人回去。”
“將此事說明之后,誤會解開也就無事了。”
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太子李瑛和兩位王爺以及駙馬都尉薛秀,被李林甫帶人押送離開。
……
另一邊。
李瑁看著剛剛挖好的池塘,臉上露出一抹笑意來。
“隨后還要挖一條渠,把魚苗放入池塘之中,也就完事兒了。”
旁邊的李嗣業打量著魚塘。
“費了這么好大的功夫,就是不知道將來收成如何。”
正在說話的時候。
李瑁余光忽然見到高永騎馬前來。
他臉上頓時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等到高永到了近前翻身下馬,他便直接開口詢問:“你匆匆而來是府里出了什么事嗎?”
高永并沒有回答而是看了一眼旁邊的李嗣業和郭子儀。
李瑁猜出來了,他要說的事情恐怕十分緊要,于是當下便說道。
“你但說無妨,他們二人都不是外人。”
李嗣業和郭子儀聽到這話都不由心頭一暖。
而高永聽到這話,這才開口答道。
“奴才剛剛得到消息,李大人帶兵兩次入太子府,前番是為了調查王爺中毒一事。”
“第二次卻不知發生了什么,只是光王和鄂王以及駙馬都尉薛繡一起被帶走了。”
李隆基動手了!
對此,李瑁并不意外,他皺著眉頭開口詢問:“可知道是何原因?”
高永搖了搖頭。
“小人沒有打聽到,只是娘娘已經到了府中,讓王爺趕緊回去。”
看起來這次出現這樣的事兒,也把武惠妃嚇得不輕。
李瑁點了點頭,當即不再遲疑,跟李嗣業和郭子儀一起返回京城。
進了王府之后便看到一臉焦急的武惠妃。
郭子儀和李嗣業行禮之后告退離去。
武惠妃有些著急的開口道。
“太子被抓的事情高永告訴你了吧?”
李瑁點了點頭,“兒已經知道了,只是不知道其中詳情,母親可知曉?”
此時的武惠妃顯得有些心有余悸。
“據說是太子私藏盔甲,看起來此事絕難善了。”
“還好聽了你的主張,為娘沒有參與其中,否則朝廷群臣必然不會放過為娘。”
“這可是兩個王爺和一個太子外加一個駙馬都尉,看起來是有滔天大禍了。”
聽到這話以后,李瑁心中眉頭輕輕一挑。
牽涉到皇權之爭,那就不能說誰好誰壞。
更不能說是李隆基一定要針對太子。
不管什么原因,太子府中私藏盔甲,這都是極其敏感的事。
李瑛說到底也是臣子,在這種事情上犯糊涂那就是對自己的小命不負責。
當然也不排除李瑛也有別的心思。
要知道本朝開國之初,就出現了玄武門之變。
李隆基身為皇帝,對這種事情必然防范甚深。
現在發生的一切只是一個引子。
很有可能李隆基早就開始布局了,如今不過是順水推舟。
要是照這么說,自己中毒或許跟太子沒什么關系,也只是其中一個引子。
李隆基是想要利用他們母子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李瑁心思轉動,一盤大棋似乎已經出現在他眼前。
從自己中毒昏倒,到武惠妃想要構陷太子,再到李林甫奉旨去搜查太子府,從而發現兩千盔甲。
這背后似乎都有一只大手在推動。
不管是他這個冠絕諸王的寵子還是深得李隆基喜愛的武惠妃,甚至是當朝太子都不過是大手謀劃下的棋子。
只能根據設定好的道路去前行。
“夠狠。”李瑁洞悉一切,心中不由冷哼了一聲。
好在他娘雖長袖善舞,一直想要把太子給弄下去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但是她并不愚蠢而且足夠聽勸。
太子在位這么多年,在朝中有相當的勢力,如果一錘子把太子給搞死了。
怎能不引起他人忌憚?
現在之所以如此驚慌,并不是因為太子出事,而是被李隆基的手段嚇到了。
念及至此,李瑁看向了自己的母親。
“不管怎么說,這件事情都與我們母子沒有什么關系,之后靜觀其變就是。”
“接下來母親更應該收心養性,盡量不要參與朝政,此乃上策。”
武惠妃經過這一件事,早已花容失色了。
聽到這話以后頻頻點頭:“我兒說的極是,還是你的眼光長遠,如今這種事情還是不粘的好。”
“就是不知道到了最后會便宜了誰。”武惠妃有些惆悵的嘆了口氣。
在她看來,發生了此等大事太子之位注定要易主。
而李瑁卻又無心太子之位,那自然會有人從中受益。
她腦中頓時就蹦出了李亨這個名字。
不對,現在應該叫李玙了。
作為李隆基的三子,李瑛若是被移除太子之位,那李玙成為太子的希望可謂不小。
而對方改名的時機也恰到好處。
這不由讓她多想,這李玙是否也參與其中?
她忍不住將這個猜想告知于李瑁。
而李瑁卻并沒有表現的太意外。
那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是兩個草包,能跟他倆玩的太子李瑛又能聰明到哪里去。
要不是李瑛頂著個太子的名頭,早就被人玩死了。
如今李隆基對李瑛不滿意了,太子的保護傘丟了,若沒人插上一腳那就奇怪了。
甚至他都敢肯定,李瑛本就如履薄冰又怎會不知府內存放盔甲的隱患。
定是有人攛弄,意圖為李隆基順水推舟罷了。
李瑁寬慰道:“無礙,且讓他們攪動風云。”
“沒有足夠的能量前,藏器于身謀而后動便是。”
這是他在劉備身上學到的道理。
那大耳賊就是表面謙和有禮人畜無害但實際最為陰險。
李瑁想到舊人,嘴角也不自覺的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