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培風的養魚技術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 諸天影視:從小巷人家開始
- 什仁
- 2489字
- 2024-12-09 08:48:00
李一鳴母親是棉紡廠職工,所以作為工廠職工子弟,他目前正在入廠排隊。
但他等不及了,不想一直閑在家里,所以想出去擺攤做生意。
目前偷偷摸摸做生意的人多了很多,有些膽大的人已經在街上正大光明的擺攤了,只是聯防隊偶爾會來抓。
聯防隊來了,他們就卷鋪蓋跑,沒跑掉,被抓住就沒收貨物,被抓到的人也需要家人或者有身份的人去領,要是機靈的話也能直接放人。
對于李一鳴想去擺攤的想法,培風還是很看好的,這個年代就開始做生意,只要能堅持下去,說不定李一鳴就是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但他也沒多說什么鼓勵李一鳴去做生意的話,畢竟現在擺攤還是有風險,要是運氣不好,人倒霉,也是會遇到意外的。
現在擺攤,風險與機遇并存,發財有可能,遇到危險也有可能,就像林武峰剛剛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需要一下運氣與勇氣。
李一鳴準備去擺攤,李向陽倒是運氣不錯,今天林武峰嘴里說的二運,被他撞上了。
林武峰告訴李向陽他們壓縮機廠正在招臨時工,而且還是返城知青優先,只要他能多看看林武峰給他準備的機械書,提前學習一下,他還是有機會的。
之后,靠著林武峰給他開小灶,幫他補習了一些有關于機械方面的知識,尤其是關于壓縮機方面的知識,李向陽最后順利通過了壓縮機廠領導的面試,成為了一個臨時工。
看著得到臨時工機會而高興的李向陽,以及面對未知擺攤命運而擔心的李一鳴,培風倒是覺得李一鳴的錢途更加光明,只是他們自己沒發現而已。
隨著李向陽開始去壓縮機廠上班,李一鳴開始擺地攤,培風的寒假也過去了,他們又要去上學了。
培風要去上學了,去唐家村檢查養魚池塘,給村民指導怎么養法,培風也只能每個周末去一趟。
因為有系統傻瓜式的養魚技術指導,所以每口池塘養什么魚,養多少魚,也是經過系統分析,由系統提供的最佳方案,所以養魚過程一直很順利。
為了以后抄論文……寫文章有詳細數據,培風拿了一個筆記本對每口池塘的詳細情況做了記錄。
只要在養魚的池塘邊一站,萬能的系統養魚輔助功能,就會把現在池塘的各種信息匯報給培風,培風只要拿著筆記本在那里抄就行了。
當跟著培風混的小龍小虎,或者其他村民看到過培風的筆記后,都驚呆了。
因為只見培風的筆記上先是寫著他們看不懂的一些東西,比如ph:7.5,含氧量:7mg/L,營養物質……
這些看不懂的,他們還沒啥感覺,讓他們震驚的是,只見培風筆記本上還寫著:青魚555條,平均體重250g;草魚1250條,平均體重180g;鰱魚250條,平均體重……
看到這些數據,大家驚呆了,魚都在水里,你是怎么知道池塘里有555條青魚的,還精確到了個位數,而且還知道它們的平均體重?
培風你寫的都是真的嗎?不會是瞎編騙我們的吧?
村民們搞不懂,培風也沒向他們解釋,反正系統說了有這么多魚,它們這么重,說起來他培風也不相信,但事實就是如此。
培風除了在養魚方面展示了一下他的神技以外,他有空的時候還去采蘑菇,不管認識不認識,培風都敢摘來吃。
雖然培風吃遍了這里的蘑菇,但他從沒中過毒,最多就是有一些蘑菇不好吃,嘗了一下就只能倒了。
嘗遍一小部分的不認識野蘑菇,還沒中毒,大家對培風佩服不已。
為什么只嘗了一小部分不認識的野蘑菇,當然是因為有毒的野蘑菇種類比無毒的多,一眼看去經常是帶各種顏色的骷髏頭蘑菇,這些蘑菇培風也沒法下嘴啊。
嘗遍了野外的蘑菇,培風記住了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至于有毒不能吃的,他倒是沒怎么記,因為有系統鑒毒技能在,用不著他來記。
知道那些蘑菇好吃,培風除了帶魚回去外,偶爾也帶一些蘑菇回去,給他們嘗嘗鮮。
對了,現在培風經常去市郊,農村有的蔬菜和雞蛋小公雞也不缺了,經常帶回來。
有了培風帶回來的有機蔬菜,黃玲種下的畝產5噸的蛇瓜,算是徹底廢了。
有培風帶回來的各種素菜,誰還吃蛇瓜啊?
由于小巷里的街坊鄰居都吃膩了蛇瓜,黃玲就想把蛇瓜送出去,也沒人要。
不過在培風說了一句把蛇瓜曬干試試,看看味道怎么樣后,蛇瓜終于有了新的出路。
沒想到先水煮然后再曬干后的蛇瓜別有風味,于是在大家吃膩了煮、炒、蒸(包包子)、煎炸等等各種做法的蛇瓜后,蛇瓜終于回光返照了一次。
由于培風提供的魚苗經過系統優化過,而且每口池塘都是私人定制,選擇了最合適的養殖方式,每天的喂養也是在現有條件下,按照系統給出的最佳方案進行的。
所以三四個月后,池塘里的魚長大了許多,在魚苗時這密度剛好合適,但現在魚長大了后就顯得有些密了,如果還有空閑的池塘,那就分塘養,如果沒多余的了,那就直接吃了或者出售。
培風在這些池塘中有份額,所以他也分到了不少幾兩到一斤的魚,能在三四個月長到一斤的是青魚,它吃肉,長得快。
其他種類的魚沒它長得快,所以它才能成為四大家魚之首,但吃肉貴,所以后世在市場上很少見到養殖的青魚了。
原本這些抓出來的魚準備送到市場上去賣的,但周圍的村莊看到唐家村養魚大獲成功,于是他們又和唐家村達成協議,他們出魚塘,唐家村大隊和培風出半大魚苗,這些魚又放到其他大隊的池塘里養。
隨著培風的魚苗擴散,培風提供的系統改良過的蚯蚓以及養殖蚯蚓的方法也擴散了出去。
蚯蚓不僅能養魚,還能喂雞,得到培風好處的農民都很感激培風的大公無私。
培風也不在意技術擴散,種群擴散,畢竟這東西簡單,沒啥技術含量,一學就會,關鍵是蚯蚓品種要好,之前提供給唐家村了,在這個沒專利保護的年代,培風也沒法控制了,讓大家隨便用吧。
養蚯蚓又不能發大財,只能小富,最關鍵的是還臟,反正怎么養蚯蚓,培風已經把這文章給抄了幾份,寄給了各大農業報紙。
把養蚯蚓的最適溫度、濕度、ph,怎么喂養等等一些常見的步驟,以及可以喂雞喂魚等都抄上,寫的不怎么專業,泛泛而談而已,但真的有用,可以重復實驗,按照培風寫的那樣養蚯蚓,真的能養活養好。
至于他們登不登,重不重視,那是他們的事情,反正培風這文章也是抄系統的養殖方法。
至于年齡太小的問題,后世的小學生都能寫醫學方面的論文,而且達到了博士的專業水平,研究的還是關于基因和癌癥的論文都能發表,非相關專業的還看不懂,這都能獲獎,出名要趁早。
關鍵養蚯蚓真沒什么難度,難的是培育出優良品種,而培育這里有優良品種蚯蚓,他們也不知道啊。
就算最后都知道了,培育出優良品種和運氣也有一定的關系,而培風有逆天的運氣,一鋤頭就在唐家村找到了優良品種,這優良品種是野生的,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