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武英殿以后,朱由崧并未留在皇宮之中。
因為他意在制造機會,讓大臣們能夠自由發揮。
這情形猶如前世在學校考試時,監考老師借故離開,從而抓到一大批人集體作弊。
老師作為監督者,皇帝更是至高無上、等同于頭上那片青天。
小偷盜竊,尚且會選擇夜深人靜之時,等到伸手不見五指才出沒。
朱由崧既然想看這群大臣八仙過海,各展神通,首先就要提供舞臺。
而他自己,則在韓贊周的引領下,去參觀南京的軍隊。
朱由崧特別想看勇衛營,作為手下最強戰力。
他迫切想要了解這支軍隊,實際能力究竟有多強。
話說當下南京城里,兵力不足兩萬。
朱由崧自己從鳳陽、江淮帶來的軍隊,當下還在大勝關外。
正常情況下,南京設有五個大營,分別是左、右、浦口、瓜州、溧陽。
左、右營負責南京的安危,營兵除了日常訓練外。
還肩負著日常守城、協助捕盜、“督理屯運,經征黃快、馬政、苜蓿人丁新增等銀”等職責。
“經征”指的是征稅,江南地區人口眾多,征稅之事至關重要。
“黃快”就是指漕運軍丁,有黃丁、快丁名目,漕運船只則有黃快船之稱。
馬政方面,雖然大明馬匹數量有限,但南京作為陪都,長期維持著兩千匹馬。
飼養、訓練和使用等責任,自然也落在了軍隊身上。
苜蓿是飼養馬匹的重要飼料,在大明不可能指望官府專門安排人去種植,只能由軍隊自己負責,糧食都不夠吃,怎么會有農民愿意種。
人丁方面,軍隊也需要大量的力役民夫,這些管理工作也是由軍隊自行安排。
對于一個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的龐大帝國,絕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軍隊的責任僅僅是打仗、保護國家。
以朱由崧所了解的情況,單說徐弘基手下掌握的三營軍馬。
只有溧陽營的八千新兵是崇禎十五年重新招募的,左右二營負責守城,以老兵為主。
剛開始得知朱由崧兵臨南京時,為了守住大勝關,早就從左右二營的兩萬老兵中。
十里挑一,才選出了兩千人。
而且標準還得故意降低,才勉強湊足了人數。
朱由崧起初還以為大明的軍力起碼都是大勝關守軍的水平,這樣看來無論是面對闖賊還是韃清,按理都能有一戰之力。
但如今了解到真相后,還是不免有些失望。
因為如此推算下來,南京目前的可戰之兵實際上只有一萬。
剩余的一萬人,別說打仗,還得靠朝廷供養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敢輕易裁撤。
原因就在于這一萬人,再怎么爛也是一群大老爺。
朝廷每月給他們俸祿給養,他們就如同混吃等死的綿羊。
可一旦斷了他們口糧,他們立馬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暴民。
就像闖賊李自成,曾經也是大明的驛卒,說反就反。
朝廷的相公們反復思考后認為,這些人都是致亂之由,看清楚了,是“致亂”。
反正也需要有人做一些雜活,也只能暫且養著他們。
朱由崧自然明白這道理.
大明根本經不起折騰,牽一發而動全身,絕非虛言。
他作為皇帝,不能幼稚地以為可以重新打造一個大明。
既得利益團體能夠接受他登基稱帝,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看好朱由崧能維持大明的統治。
若是他敢說出要重新打造一個大明的話,明天就會被南京的本地門閥世家們,押解到京城菜市口問斬,都不帶猶豫的。
朱由崧想起前世,晚清大臣李鴻章曾說過,他只是韃清的裱糊匠,只能對這個國家進行修修補補。
最經典的是在1896年,李鴻章訪德時,曾對德國首相俾斯麥訴苦:“與婦人(慈禧)小孩子(光緒)共事,亦是不得已啊。”
這也是朱由崧有信心在他的帶領下,大明還有希望破局的原因。
如今的韃清,其實也是婦人與小孩子執政,雖然掌權的是多爾袞。
但這種權臣,朱由崧有的是辦法對付他們。
然而前提是,他這個弘光帝,不能像歷史上一樣。
只隱居幕后,負責生孩子。不管國事,讓史可法等人胡作非為。
否則,太子還沒成為受精卵,大明就要亡國。
失去南京之后的大明,只是一具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蟲。
朱由崧原本還想逐一參觀幾個軍營,但聽完韓贊周介紹后,已經興致缺缺。
于是,他決定直接前往神烈山下的勇衛營進行參觀。
“陛下,可曾來過神烈山?”韓贊周問道。
朱由崧當然沒來過,道:“神烈山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像仙界神山,可是后來改的?”
“陛下英明,正是世宗肅皇帝下詔更改,以前這里稱為鐘山,或者叫紫金山。”
世宗?
那就是萬壽帝君嘉靖皇帝,果然符合他風格。
“可是此處有仙人?竟讓肅皇帝如此看重。”
這反倒讓韓贊周有些意外,雖然與皇上相處的日子并不長。
但論及聰慧,朱由崧可是完勝熹宗和大行皇帝,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怎么皇上連紫金山傳說都不知道?
“陛下,此處有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當真?”
韓贊周知道皇上有所誤會,連忙解釋道,原來所謂的龍并非真實的龍。
而是從紫金山俯瞰長江,望之就像有龍氣騰飛一樣。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經來過此處,當時「望之常有紫氣。」
于是親口對吳大帝孫權說道:“鐘山龍盤。”
《明太祖實錄》記載,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前,認為南京舊城離鐘山太遠,靈氣不足。
所以命劉基在鐘山的南面規劃新的皇宮。
南京皇宮的得名,也是因為紫金山,所以取名為紫禁城,意在鎖住龍氣。
后來成祖朱棣因為各種原因,遷都燕京。
才假借紫薇帝星在北方,然后又建立了一個新的“紫禁城”
至于肅皇帝為什么將此處改名為神烈山,主要也是因為孝陵。
“既然如此,為何勇衛營要定在這此處。”朱由崧問道。
韓贊周沒有直接回答,只是笑道:“陛下可曾想過,為何裝備如此精良勇衛營。
在大明如此動蕩艱難之際,都沒有被兵部搶走?”
其實這個問題朱由崧也思考過,還以為是史可法不想得罪南京留守太監。
“當然不是,這可是一支造價高達百萬兩的軍隊。
誰的面子來了也沒用,所以當初大行皇帝為我們想了一個好辦法。”
“崇禎皇帝居然還會變通?倒是有趣,快說來聽聽。”
“戍守孝陵,活人的面子不行,那就用祖先的。
其實也不完全是變通,當時大行皇帝知道鳳陽祖陵被張獻忠燒毀后,悲痛欲絕。
所以才從內帑撥款百萬建立勇衛營。”韓贊周說道。
朱由崧很疑惑:“百萬白銀?造價也實在太高,這賬怎么算?”
“其實不算貴了,崇禎三年曾經招募葡萄牙軍官陸若漢,當時大行皇帝開出價。
軍官每年的餉銀是一百五十兩白銀,每月還有額外的十五兩白銀補貼;
士兵每年的餉銀是一百兩,每月再加十兩銀子補貼。
當時國家財政還算可以,但也只能招募四百名葡萄牙軍人,每年軍餉共十萬兩。”
“怎么這么貴?那當時葡萄牙兵的表現如何?”朱由崧問道。
韓贊周搖頭,嘆息道:“時任兵科給事中盧兆龍,還拿唐朝郭子儀借兵回紇、招致外患的舊事勸諫大行皇帝。
最終朝議結果,下旨解散葡萄牙火槍隊,白白花了十萬兩。”
朱由崧明白了,以崇禎的性格,肯定是記在心上十幾年,一直想找機會重建這支全西化部隊。
雇傭兵人和裝備都只是租用,還需要十萬兩一年。
那這支三千人的勇衛營才花了一百萬兩,的確也不算貴了。
一行人終于進入勇衛營,然而與想象的不同。
士兵們并不是在練習射擊,而是在練習跑步和站軍姿。
朱由崧倒是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因為他很清楚洋人在十六十七世紀的訓練就是如此,被后世戲稱為打靶式列隊。
但韓贊周卻很不淡定,他大話已經說在前頭,吹噓的大明第一強軍,如今卻只是在跑步訓練。
這可怪不得別人,雖然韓贊周軍功彪炳,但他帶的兵還是傳統的冷兵器時代的操練模式。
就是把軍隊分成若干個小軍陣進行對抗,練習如何聽號令改變陣型、進攻、撤退等。
這種訓練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直觀地讓皇上看到士兵們的個人勇武。
皇上也可以想象到兩軍對戰時的場景。
在大明,這種練兵方式被稱為“督練”,重點在于“督”。
就是說這些兵的個人素質,基本上已經可以送上戰場了。
只要嚴加督促,他們能夠聽從指揮就行,也不用擔心他們臨陣不勇敢。
因為精銳家丁兵會負責督軍,誰敢后退,直接一刀兩斷,身首異處。
甚至戚繼光的軍紀要求更高,連陣前喧嘩都要砍頭。
所以有人說大明的軍隊不講求軍紀,純粹是把明軍幻想成清軍。
列隊歪歪斜斜,看起來像吸毒的大頭綠衣,這其實是對明軍的誤解。
明軍篩選兵源的要求是全地球最高的。
正當朱由崧還在滿意地視察軍隊操練時,大營外傳來陣陣喧鬧聲音。
好像有人在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