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福潞之爭
- 南明冠冕:弘光
- 逢高人
- 2080字
- 2024-11-29 19:42:59
滁州城,黃蜚軍大營。
援剿水師總兵黃蜚,幼便追隨舅舅東江鎮總兵黃龍在遼東征戰。
崇禎六年,黃龍戰死,因其無子嗣,黃蜚便順理成章過繼黃家,不僅承襲爵位,更重要還繼承了黃龍軍中所積累的人脈資源。
黃蜚也爭氣,憑借自身努力,十年內一步步往上爬,如今也升任南直隸援剿水師總兵。
大明水師在淮河絕對巨無霸的存在,曾經也有亂軍妄圖借淮河突襲應天府(即南京),但是無一例外都被剿滅,轉化成為實際的軍功。
所以這幾年來,黃蜚已經很久沒有大戰過,當他被南京六部委任為滁州總兵時,他心中還一度很亢奮。
終于上岸,以往主管援剿水師,黃蜚若想出外尋歡作樂一番,還要偷偷摸摸行事。
如今駐扎滁州,一切都變得簡單得多。
滁州地處南直隸,此地的江南女子,肌膚細膩柔滑,個個都長在黃蜚心趴上。
雖然不知道南京基于什么理由,下令讓他駐守滁州,但是在他看來,北有鳳陽總督府,東有揚州府,西有廬州府。
他一個內陸總兵,雖然手上也有八千軍民,鎮壓平民百姓或許有點用。
但如果鳳陽、揚州、廬州都相繼失守,讓他拉隊伍去硬干,根本毫無勝算。
此刻,黃蜚沉醉于溫柔鄉中,整個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手中撥弄著蒲桃,嘴巴品嘗著美酒。
“總兵大人,出事了!”
黃蜚脾氣暴躁,此刻被人攪擾了雅興,頓時怒從心起,將手中酒杯狠狠擲向門框。
酒杯瞬間粉碎,嚇得身旁女子們尖聲驚叫。
黃蜚不情愿地起身穿衣,粗聲粗氣地問道:“說吧,若并非真有大事,老子一定抽死你。”
“真大事,福......福王率大軍數萬人,越過清流關,馬上就要到瑯琊山。”
黃蜚聽聞,不禁猛地連拍幾下腦門:‘這假的吧!’
什么叫福王大軍?而且還是數萬人,有大明一朝,除了明初立國以后,還有些藩王領兵,后期已經嚴格限制。
福王的事跡,他亦有所耳聞,心中閃過一個念頭:‘兵變逼宮!’
慌張地撿起剩下的衣服,統統掛在身上,然后瘋狂往門外逃去,也不管身后的女子們驚慌失措地呼喚著他名字。
“備馬!即刻讓大軍入滁縣城準備守城!”
還好自己今天在城中消遣,原本按例他此刻應在清流關巡視軍務。
恰好鴇母前來相邀,縣令又安排了酒局,才致使他此刻尚在城中。
不然,此刻他恐已淪為階下囚。
城墻上,正是人滿為患,黃蜚手上的兵,都沒怎么經歷過守城,而且來敵打著福王的旗號,他們都有看熱鬧的心思。
章回小說太流行了,有些大膽的酒館,甚至有說書郎敢講成祖靖難之役,都在討論著福王是否也要靖難,清君側。
“熊和,福王是否不準備攻城?”黃蜚握緊手中長刀說道,言語間難掩緊張之色。
十年內陸總兵,早就把當年在遼東浴血奮戰時的豪情壯志消磨殆盡。
熊和乃是黃蜚手下大將,現今亦是副總兵,堪稱軍中二號人物。
人如其名,身形壯碩如熊,手中提著兩柄紫金錘。
熊和道:“或許不會吧,我觀福王大軍幾乎未曾停留,徑直往滁縣而來,說不定并非叛軍,或許有兵部調令?”
熊和還是心存僥幸,覺得福王不至于會攻打滁州。
斥候飛報而來:“黃總兵,除了福王旗號外,還有鳳陽總督馬、廬州總兵黃、鳳陽總兵黃、揚州總兵閻、徐州總兵劉。”
黃蜚思考著,這么說就是整個淮河兩岸駐軍全都來了,雖然不知道發生什么事,但眼下緊守城門總歸是沒錯。
福王大軍終于來到滁縣城下,逐漸分兵三路包圍。
“熊和,你不是說不像要攻城嗎?”黃蜚抓住熊和的手猛搖。
熊和也不知道怎么辦,全軍都沒有守城經驗,“要不我去帶些人過去,問問福王到底想干什么?”
“兄弟高義!哥哥我這便立刻煮酒,待你回來再痛飲三百杯,說不定還能成就一番美話。”黃蜚也中了《三國演義》的毒,這時候還想著溫酒斬華雄的劇情。
熊和提心吊膽來到福王軍前,拜道:“見過福王殿下,我乃黃總兵副將,朝廷已經讓我等駐防滁州,不知是否有何誤會?”
朱由崧負手而立,居高臨下俯視著眼前的熊和。
雖然此人一看就是猛將,但估計腦子真不太行。
都這么明顯了,哪里誤會了?
“大行皇帝已在京師駕崩,我懷疑朝中有奸臣當道,隱瞞消息,意圖獨斷朝綱,特來靖難!”朱由崧冷峻道。
熊和震驚道:“怎么可能?皇上怎么可能駕崩!”
朱由崧不經意望向阮大鋮,眼神對視。
果如他所料,史可法并未公開崇禎已死的消息。
想必崇禎皇帝駕崩的消息,目前還只在高層文官中之間流傳。
在這關節點,南京六部只會更加防備武將們。
所以阮大鋮曾分析,南京將黃蜚和鄭鴻逵兩位總兵派出去駐守。
除了防備福王突襲南京之外,也是為將非嫡系的軍頭調離南京,此乃一石二鳥之計。
距離產生安全感,南京六部也怕被總兵架空,所以要盡快達成議立共識。
原本在東林力推之下,潞王繼任之事已經板上釘釘。
但在收到路振飛的淮安捷報后,風向大便,南京朝廷內部開始出現各種聲音。
以戶部尚書高弘圖為首的非東林黨人,大力主張讓福王繼位,理由也簡單。
就是崇禎已經自殺,太子和二王都失蹤了,熹宗、光宗一脈也早就斷絕,所以皇位肯定要從光宗的兄弟里面找。
萬歷雖然有八個兒子,但唯有福王朱常洵之子,如今的福王朱由崧“倫序最正”,所以堅決反對立潞王為皇。
但是張鳳翔為首的東林黨人,卻指責福王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
所以東林黨人主張迎立潞王朱常淓,理由是素有賢名,而且剛好人也在南京。
好端端一場本沒有懸念的選皇儀式,被東林搞成“福潞之爭”,致使南京如今混亂不堪,雞飛狗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