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讀懂大腦,更好學習
我們每個人都是大腦的奴隸,我們所有的思想與行為幾乎都受控于我們的大腦。由于技術的突破,腦科學的研究正在不斷呈現出人腦令人震驚的奧秘,比如我們現在知道學習的本質就是在塑造我們的大腦。理解大腦基本的工作機理,了解學習與大腦之間有趣的關系,顯然可以幫助我們學得更好更快,黃翔博士的《大腦喜歡這樣學》,就是這樣一本可以幫到我們所有人的好書!我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一本大腦使用手冊,作者用非常流暢有趣的語言闡明了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沒有“聰明的腦回”,“學霸”只是恰好順應了大腦學習的規律。腦外科手術和核磁共振研究發現,在人腦860多億個腦神經元之間,通過外部的刺激會形成無數的微觀連接,而對這些微觀連接的提取與應用依賴于某種內部模型,雖然機理還不是很清楚,但這個過程又會加強與完善這些連接,這就是大腦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礎。雖然大腦干的活都是“精神世界”的活,但實際上都是基于“物質基礎”的。如果你一直學,但腦神經元不發生連接,那就是白學。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學霸”好像輕輕松松就能考試得高分,而有些同學每天超長時間用于學習,卻成績平平。“學霸”的基本特點,一是能夠接受非常豐富的刺激且形成新的腦神經元連接,這個與腦的物質基礎有關——比如營養,良好的睡眠;二是形成的腦神經元連接更結構化,能夠在原有連接的基礎上產生更新更復雜的連接,這個與腦神經元的內部模型有關。學習是一件長期的事情,腦神經元連接甚至存在“蝴蝶效應”,一個微小的差異可能會帶來一連串巨大的變化,內部模型的建立需要專注、正向反饋和高效的休息。
二是同樣的大腦,驅動力決定學習的效果。大腦是一個目標導向的器官,擁有目標,可以激活大腦,產生放大效應。當一個目標實現的時候,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獎勵大腦自己,而這個時候的愉悅會促使你不斷地汲取新知識,實現一個個新的目標。帶目的去學,把大目標拆解為一系列小的目標,是順應大腦,犒賞大腦,形成主動學習的基本辦法。
三是專注力是提升學習效率的根本。當然大腦不是一天形成的,學習過程就是大腦成長的過程,不同年齡段大腦有其不一樣的特點。低齡兒童學習的專注力持續時間往往不能太長,并不是兒童的錯,而是大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因為低齡兒童腦能量消耗要占到人體總能量的50%以上,而成年人大腦能量消耗可能只占到25%。孩子們在專注學習一段時間后及時運動放松,是下一段專注學習的良好準備。
四是記憶的本質是良好的大腦內部模型。所謂的內部模型就是輸入知識,建立關聯,積極輸出。通過多感覺通道輸入,多場景、多狀態的輸入,盡可能地建立知識點關聯。腦科學表明,大腦神經元發生連接的突觸部分,通過反復提取輸出會不斷得到加強,因此重復是鞏固內部模型的基本方法。邊學邊鞏固,通過項目化學習,不斷糾錯和反饋,把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形成強大的基礎性連接,一旦形成良好的大腦內部模型,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大腦就會游刃有余。
五是睡覺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大腦是高耗能的器官,睡眠是大腦自我調節的重要環節,這個調節不僅僅是給大腦一個休息時間,讓大腦在睡眠的時候有個清洗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大腦在睡眠的時候是把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轉換的主要時機。你壓縮了睡眠時間,實際上是在壓縮大腦自我學習的時間。
六是情緒調節也是大腦的主要功能。心理問題實際上也是腦生理問題,情緒調節能力,主要由大腦左側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掌管。學習總會存在壓力,學習能力的提升就是抗壓能力的提升,但過重的壓力如果不及時得到調整,超出大腦自我調節的能力范圍,就有可能導致有害的大腦器質性變化,甚至產生抑郁癥等病變。充足的睡眠、陽光下的戶外活動是十分有效的減壓方式。當然,一旦發生嚴重的抑郁情況也不要堅持單打獨斗,及時就診治療是可以控制和緩解的。
這本書有理有據,故事有趣,方法清晰,通過腦科學的知識傳遞,對學習改進很有啟發性和操作性,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做爸爸媽媽的一開始就閱讀,更推薦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閱讀并實踐。學習塑造大腦,做一個懂大腦的家長、教育者和學習者。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 倪閩景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