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低利率時代的財政政策作者名: (法)奧利維爾·布蘭查德本章字數: 1294字更新時間: 2024-11-11 15:53:49
一、中性利率r*
首先,從一個極為簡化的視角開始解釋利率的決定因素。假設只有一個利率,即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預期通脹),使得儲蓄等于投資。儲蓄等于投資的方程式為:

其中S表示儲蓄(假定取決于收入Y、實際利率r,以及方程式中用點表示的其他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儲蓄),I表示投資(同樣取決于產出Y、實際利率r,以及用點表示的其他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簡化,此處不考慮政府的作用:此處儲蓄既包括私人儲蓄又包括政府儲蓄,投資既包括私人投資又包括政府投資。財政政策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將在后面詳細討論,但并不影響我在此要闡述的觀點。此外,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經濟可能是開放的,因此儲蓄可能不等于投資,但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儲蓄等于投資仍然成立。后續討論我們應該將r*視為由本國因素還是由全球因素所決定時,我還將回到這個問題。
假設實際產出等于潛在產出,記為Y*。然后,儲蓄等于投資均衡決定的實際利率的值,我們稱其為中性利率,并用r*表示。因此,r*滿足:

方程式如圖2.1所示,橫軸是儲蓄和投資,縱軸是利率。假定Y=Y*,儲蓄和投資都對應相應的利率。儲蓄隨利率上升而增加,投資隨利率上升而減少。交點A為均衡點,相應的中性利率為r*。

圖2.1 中性利率的決定
由此我們得出中性利率的第一種定義:假設實際產出等于潛在產出,中性利率r*是儲蓄等于投資時的實際利率。
儲蓄的正向變化使儲蓄曲線右移,均衡點移至點B,此時儲蓄和投資都增加,中性利率降低。投資的負向變化使投資曲線左移,均衡點移至點C,此時儲蓄和投資都降低,中性利率也降低。
還有另一種看待 r* 的等價方式,這同樣會被證明是有用的。定義消費C=Y – S,并將方程(2.1)重新寫為:

假設產出等于總需求,即消費和投資的總和(需要注意,消費和投資包括政府的消費和政府的投資),然后,我們可以將r*定義為使總需求等于潛在產出的利率,如下所示:

均衡狀況如圖2.2所示,其中橫軸是產出,縱軸是總需求,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凱恩斯交叉圖。給定的利率r下,總需求C+I是Y的函數。C+I隨Y遞增(在標準假設下,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投資傾向之和小于1,且C+I的斜率小于45度線);利率上升會降低消費和投資,使總需求下降;利率下降會使總需求上升。對于給定的r值,實際產出的均衡值由C+I與45度線的交點確定(Y=Y)。中性利率r*是實際產出的均衡值等于潛在產出Y*時的利率。如果r大于r*,則總需求較低,實際產出的均衡值小于潛在產出,即Y<Y*;如果r小于r*,則總需求較高,實際產出的均衡值大于潛在產出,即Y>Y*。

圖2.2 中性利率的決定(另一種表示)
這為我們提供了中性利率的第二種定義:中性利率r*是總需求產生的實際產出等于潛在產出時的實際利率。
既然這兩種定義會得出相同的r*值,為什么要提出兩種定義呢?因為它們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們關注不同的中性利率r*的決定因素。
? 第一個定義引導我們關注儲蓄和投資的長期決定因素,例如人口統計信息。
? 第二個定義引導我們關注短期決定因素,例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總需求下降,或者思考財政政策時,關注美國總統喬·拜登于2021年年初簽署的刺激計劃引發的需求增加。
這兩組因素顯然都很重要,我們將在后續展開探討,特別是財政政策的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