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第5版)
- 孟昊 郭紅主編
- 4500字
- 2024-11-11 15:41:00
第三節 國際收支平衡與失衡
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復式記賬原理編制的,從理論上說,其貸方總額與借方總額必然相等;從編制方法上說,由于設置了誤差與遺漏凈額項目,即使貸方總額與借方總額不相等,也會采取相應人為措施將其差額補平。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國際收支平衡表永遠是平衡的。然而,這種平衡僅僅是形式上的平衡,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并不意味著該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兩種不同性質的交易
要弄清楚國際收支的平衡問題,需了解以下兩種不同性質的交易。
1.自主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亦稱“事前交易”,是指經濟實體出于某種經濟目的而進行的交易。這類交易完全是為著某種經濟動機自發或自動進行的,具體是指經濟主體或居民個人(如金融機構、進出口商、國際投資者等)出于某種自主性目的(如追求利潤、減少風險、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進行的交易活動,包括商品勞務交易、技術交流、收益轉移、無償轉讓、各種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
自主性交易體現的是經濟主體或居民個人意志,不代表任何一個國家或政府的意志,因而具有事前性、自發性和分散性的特點。自主性交易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不包含儲備資產)的內容。
2.補償性交易
補償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又稱調節性交易,是指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而進行的交易,具體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出于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包括國際資金融通、資本吸收引進、國際儲備變動等。補償性交易體現了一國政府的意志,具有事后性、集中性和被動性等特點。補償性交易的內容,實際上是指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誤差與遺漏凈額賬戶及儲備資產賬戶中的內容。
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關鍵是看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貸金額是否相等。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下觀察自主性交易項下的借貸雙方,二者相等的情況很少見。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差額,政府或貨幣當局須進行補償性交易,如果補償性交易項下出現借方余額,說明自主性交易存在貸方余額,就可以說國際收支為盈余。如果補償性交易項下出現貸方余額,說明自主性交易存在借方余額,就可認為國際收支出現赤字。而無論盈余還是赤字,都是國際收支失衡的表現。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
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有來自內部的因素,也有來自外部的因素。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周期性失衡
這里的周期不是指一年的四季,而是指一國的經濟發展周期。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周期循環,由經濟周期變化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周期性失衡。
在經濟發展中,各國經濟不同程度地處于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周期性波動之中,周期的不同階段對國際收支有不同的影響。以經常賬戶為例,當一國經濟處在繁榮和擴張階段時,就會表現出政府投資加大,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國民收入提高,社會總需求旺盛,此時如果國內無法滿足消費需求,進口就會增加,因此國際收支可能出現逆差;相反,當一國經濟處于衰退和蕭條期時,社會總需求下降,進口需求也相應下降,國際收支可能出現順差。從資本流動來看,經濟繁榮時期,投資前景看好,資本流入增加;蕭條時期,投資前景暗淡,資本流出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與金融項目在各國國際收支中所占比重一般并不突出,故總的來說,一國在經濟周期的蕭條期國際收支易出現順差,在經濟周期的繁榮期國際收支易出現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與金融項目地位日益突出,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與一國經濟周期的蕭條或繁榮之間不再必然存在這種簡單的對應關系。另外,國際收支不平衡還可能來自其他國家的經濟周期變化。當發達國家經濟處在衰退階段時,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商品將會減少,因而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減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則可能出現逆差。
2.結構性失衡
結構性失衡是指國內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而發生的國際收支失衡。由于世界科技的日益進步、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消費傾向的不斷變化而造成國際市場對商品、勞務的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變動時,原來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一國的經濟結構不能很快地適應這種變化而隨之做必要的調整,那么該國的國際收支就可能不平衡。
結構性失衡有兩層含義。一是因一國的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變動的滯后和困難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例如,一國的國際貿易在一定的生產條件和消費需求下處于均衡狀態。當國際市場發生變化,新款式、高質量產品不斷淘汰舊款式、低質量產品,新的替代產品不斷出現的時候,如果該國的生產結構不能及時根據形勢加以調整,那么其原有的貿易平衡就會遭到破壞,貿易逆差就會出現。
二是因一國的產業結構單一,或其生產的產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彈性低,或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高而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自 20世紀 7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輸出國因石油價格暴漲、暴跌而導致國際收支巨額順差和巨額逆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結構性失衡,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尤為突出。結構性失衡具有長期的性質,扭轉起來相當困難。
3.貨幣性失衡
貨幣性失衡是指由于一國貨幣價值的變動而使一國國際收支出現的不平衡。換言之,貨幣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引起的。在匯率水平一定的情況下,這兩者的變動都會在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反映出來,從而引起該國的貿易額發生變化,最終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
如一國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由于通貨膨脹的原因,物價普遍上升,使其商品成本與物價水平相對高于其他國家,則該國的商品輸出必受抑制,從而導致出口減少,而輸入則會受到鼓勵,進口增加,致使國際收支發生逆差。相反,由于通貨緊縮的原因,其商品成本與物價水平比其他國家相對更低,則有利于出口,抑制進口,因而使國際收支發生順差。貨幣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或是長期的。
4.收入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的概念比較籠統,一般是指由于國民收入的變化,使一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發生變動,從而造成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一般來說,當一國國民收入增加時,會引起需求擴大、貿易和非貿易支出增加,從而造成國際收支逆差;反之,如果一國的國民收入減少,國內需求下降,引起物價下跌,則出口增加、貿易和非貿易支出減少,使逆差逐步減少,甚至出現順差。
國民收入發生變動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周期性變動,即處于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減,這屬于周期性不平衡。另一個是經濟增長情況,經濟增長率高,則國民收入增加;反之,則國民收入減少。當一國經濟增長率與其他國家不一致時,它的國際收支就可能發生收入性失衡。
一般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因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暫時性不平衡。
5.其他原因引發的失衡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季節性不平衡和偶然性不平衡等。季節性不平衡,指由生產和消費的季節性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對以農產品為主要出口商品的國家而言,季節性不平衡較為明顯。偶然性不平衡又稱臨時性不平衡,是由短期的、非確定的因素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如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嘯,致使印度洋沿岸地區和國家的旅游業遭受嚴重打擊,旅游外匯收入銳減,導致其國際收支失衡。這種性質的國際收支失衡程度較低,持續時間不長,而且具有可逆性,所以基本上可以認為是一種正常現象。
總之,導致國際收支失衡的因素很多,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有政治和社會的,也有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影響;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各種因素混合,使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變得非常復雜,因此必須找出造成具體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的放矢地施以正確的調節政策。
三、國際收支失衡的影響
一國國際收支的失衡表現為收支順差與收支逆差兩種情況。巨額、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或順差,不僅影響到一國對外經濟的發展,而且會通過各種傳遞機制對國內經濟的穩定和發展產生影響,如可能影響到國內的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甚至還影響到就業問題。因此,國際收支的失衡既可以破壞外部均衡,也遲早會破壞內部均衡。
(一)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如果一國長期存在著嚴重的國際收支逆差,會對該國經濟發展產生以下影響。
1.國內經濟發展受阻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意味著國內收入減少,本國的外匯儲備下降。如果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是由經常賬戶的逆差所引起的,會導致與出口有關的部門就業機會的減少,經營效益下滑;如果國際收支的逆差是由資本賬戶逆差所引起的,那么意味著大量資本外流,國內資金供應緊張,可能推動利率水平的上升,導致投資降低,失業增加,經濟下滑。
2.對外經濟交往萎縮,損害國際信譽
持續、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會造成外匯短缺,一般會引起外匯升值,該國貨幣貶值。如果該國貨幣當局不愿意出現本幣貶值的情況,就必然耗費國際儲備進行干預,即拋出外幣和買進本國貨幣。這樣,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會對其在國際上的信譽造成損害;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的經濟,從而導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下降。
如果該國貨幣當局任由匯率自由浮動,則本幣匯率大幅度下跌會削弱該國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造成金融市場的動蕩。長期巨額的國際收支逆差還可能會造成大量的對外負債,使該國的出口創匯主要用于償債付息,影響該國必要的生產資料的進口,從而影響經濟的增長。
(二)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的消極影響往往不像國際收支逆差那樣明顯,因此順差往往會成為政府追逐的經濟目標之一。雖然順差可以增加一國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是如果國際收支順差長期存在且數額巨大,也同樣會給一國經濟帶來消極影響。
(1)可能使本幣持續升值,抑制出口。國際收支順差會使外匯的供給增加,外匯幣值下降,本幣升值。一旦本幣升值,在一國對外貿易中就易產生由匯率引起的鼓勵進口和抑制出口的局面,最終加重國內的失業。
(2)易導致通貨膨脹。持續順差會增加外匯供給,致使外匯匯率的下跌。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不得不大量地拋售本幣、購進外匯,本國貨幣投放市場太多可能使物價上升,引發通貨膨脹。
(3)易引發國際經濟摩擦。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著他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可能會引發或加劇國家之間的貿易經濟摩擦。
(4)不利于國內經濟的發展。從資源角度看,國際收支順差可能會引發國內可供使用的資源減少,因此對本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另外,資源型國家的順差使資本大量輸入,會導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對經濟發展造成隱患。
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持續時間越長,順差或逆差越大,它的不利影響就越大。盡管國際收支逆差和順差都會產生種種不利影響,但相對而言,逆差產生的影響更為明顯,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因此,各國都更注重對逆差采取調節措施,但從長期來看,不論順差還是逆差都需要進行調節。
學習思考
在這一節中,我們學習了關于怎樣判斷國際收支平衡表失衡、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與國際收支失衡對國內外所產生的影響。現在你能簡要地概括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