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崇明島上
- 挽明1645
- 楠木為冠
- 2005字
- 2024-11-13 10:12:08
第二十一章崇明島上
朱以海走上前去,看見方元科的尸體。
方元科臉色蒼白,身上全部是血污泥水,不知道身上中了多少根長箭,被長槍捅出多少口子。
朱以海沉默片刻,心中暗道:“方元科,你放心,孤一定讓你看到,我如何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你且看著。”
“厚葬。”朱以海隨即抬頭看著從田雄軍中撤出的人。只有二百多人。
朱以海看著為首一員將領,說道:“你叫什么名字。”
“末將方元虎。”
朱以海說道:“是方國安的侄子。”
“正是。”
“孤說過,大都督不幸為刺客所殺。追封為荊國公。你為荊國公嗣子,剩下所有人都為孤親衛。今夜在孤帳外護衛。”
馬漢大吃一驚,說道:“殿下-----”
方元虎可是方國安親侄子。
朱以海說道:“孤說過,前罪盡銷,眼前的人,都是大明忠勇將士。”
“有什么不行的?”
朱以海目光掃過,這一群渾身血污的將士。
方國安在軍中的潛勢力,絕不會因為方國安,方元龍,方元科三人之死而消散殆盡。
而大規模清洗,實在是太傷人心了。
只能用漢高祖封雍齒的舊策了。
方元虎這個人雖然是方國安的侄子,但在方國安侄子里,排不上號。朱以海都不認識他。而今忽然有了一個國公的位置。今日之事對方國安一系,是一個重大打擊,對方元虎來說,卻是天上掉餡餅。
如果方元虎真對方國安死心塌地,剛剛就已經站出來了。不會等到現在了。
果然,方元虎聽朱以海如此說,臉上藏不住心思,一副想要高興,卻有強忍興奮的表情。立即行禮道:“末將謝殿下隆恩。”
朱以海暫駐鳳凰山,親領全軍。但是朱以海卻也知道,這不是辦法。
朱以海了解王之仁,知道他不是帶兵打仗的料。
“張名振何在?”朱以海心中忍不住問道。
說曹操曹操到。
第二日,就得到消息。張名振帶著五千臺州兵,日夜兼行。已經到了。
這也是浙江南部最后一支正規軍了。
朱以海大喜。立即召見張名振。
張名振頭半白,被海風吹得滿臉刀削般的皺紋。
朱以海不待張名振行禮,就手持張名振的手說道:“孤等將軍久矣。欲將杭州上下,以及孤的性命托付給將軍。”
前世朱以海屢戰屢敗,麾下跋扈有之,投降有之。
忠勇也有之。
張名振是也。
張名振屢次救駕。屢敗屢起,多次大敗韃子。
張名振死,將全軍托付給張煌言。
張煌言更是奮斗到最后一刻。也是前世朱以海去世前,最后通書信的人。
不信任張名振,朱以海不知道還能信任誰。
張名振只覺得腦子嗡得一聲。似乎整個世界都看不見了,只能看見朱以海。
只覺得半輩子從來沒有被人如此肯定過。
張名振文武雙全。但是前半生根本沒有打過什么大仗。面對如此局面,本能心怯。但是一想城中人物。
方國安身死,王之仁部能指望。
除卻他自己,殿下還能指望誰?
張名振鄭重行禮說道:“殿下,臣不敢保證別的。只能保證,山在人在,山亡人亡。”
*******
劉宗周已經到了崇明島上。
他在海上就遇見了沈廷揚的船。
沈廷揚沈廷揚是崇明義軍的核心人物之一。本身就是崇明大族,崇明島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先天利于航海。元明以來,航海人才輩出。崇明沙船幫,更是海面上一支有名的勢力。一直到民國都在海運上洋人競爭。
崇明沈家更是而今沙船幫的領袖。
家資百萬。沈家從萬歷年間,多次參與朝廷大事。
萬歷朝鮮之役,韃子興起后,沈家前后參與為前線運輸糧草。沈廷揚更是以諸生的身份,先后五次上書朝廷開海運。
終于在崇禎十三年準許。但是那時候已經江河日下。
弘光朝更是多次上奏,以舟師兩萬,海道北伐。
最后更是兵敗被俘,與麾下七百將士,寧死不降,被活埋。
有了沈廷揚的幫助,劉宗周在崇明島上豎起大旗,號召各方豪杰。
沈廷揚,黃蜚,陳子龍,夏允彝,等人齊聚一堂。
陳子龍悄悄告訴劉宗周說道:“黃斌卿沒有來。”
劉宗周說道:“是沒有通知到嗎?”
黃斌卿也是長江守將之一。結果韃子渡江之后,他望風而逃,跑到了舟山,這也罷了。
畢竟,韃子打下南京前后,長江上各路守軍見事不可為,紛紛逃竄,法不責眾。
而今,劉宗周以督師的名義召他。
他居然不來,就有問題了。
“通知到了。”陳子龍說道:“下官決計不會犯如此錯誤。只是早就聽說,這個黃某人不好對付。”
劉宗周微微瞇眼。冷哼一聲:“殘民之賊,報給朝廷。今日不管他。”
此刻劉宗周顧不上他。但相信他絕對沒有好下場。
朱以海處置方國安這一件事情,當時人們都沒有察覺。但事后復盤,都有發現。覺得在朱以海見方國安第一面的事情,就已經準備好對付方國安。
如此心機算計,伏線千里,深不可測。
黃斌卿比起方國安如何?
不聽號令,將來朝廷必能處置。眼前的事情,卻不能耽擱了。
劉宗周宣讀了朱以海的詔令。
“大赦弘光元年六月十八日之前,所有投敵,黨爭之罪。”
“鄉居官員一律啟用,按官授職。”
“劉宗周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南直隸。”
“愿諸位盡心竭力,早建功勛。”
劉宗周宣讀圣旨之后,讓所有人坐下議事。
劉宗周說道:“杭州兵危戰機,殿下每日臨城眺望。韃子距殿下不過數里。為人臣子,豈不大愧。正是我等奮發,為君父分憂之時。”
于是分配任務,蘇州,嘉定,松江,金山,常州,等大小十四城,同日舉事,沈廷揚并黃蜚水師在崇明島上,接應四方。
還不等這邊發動。
就有人來報說江陰已經起事了。
“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