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問策
傷亡太大了。
朱以海不擔心鳳凰山失守,而擔心其他的東西。
朱以海看向方國安,說道:“大都督,今日戰況如何?”
方國安眼睛中有一絲憂色。
今日一接戰,就超乎他的預料。
方元科麾下是他的老底子,老本錢。幾乎是他麾下實力最強的一部了。
又給了賞錢。方國安也挑不出方元科的錯處。
他估計就這一會兒,就折進去幾百號人了。
但號稱兩萬,但真正堪用的老底子,才幾千人。
一天就填進去這么多,將來怎么辦?
“看來,這杭州城是難守了。”方國安心中暗潮涌動,嘴里卻說道:“請殿下放心,有臣在,杭州城固若金湯。”
“當當當。”清軍傳來鳴金之聲。
田雄部死傷太多,也支撐不住了。
是以收兵。
隨即方國安行禮說道:“臣要去鳳凰山上看看,殿下,臣告退。”
說完不等朱以海答應,就徑直走了。
高弘圖看著方國安離開,低聲在朱以海耳邊說道:“殿下,這方國安恐怕有其他心思了。”
朱以海點點頭說道:“孤知道。”
軍閥是方國安的本色。縱然朱以海用了很多手段,又是捧又是哄,也不能改變這一點。
而今剛剛開戰還沒有問題。
但看今日的戰況,鳳凰山之戰,一定是一場硬仗。那個時候,方國安到底是什么心思,可就不知道了。
“王之仁,張名振到了什么地方?”
這兩支算是朱以海能掌控的唯二兩支正規軍了。
其他軍隊都是臨時組建起來的軍隊,連民團都未必算。需要時間去培養戰斗力。
高弘圖說道:“還有數日,韃子在外,他們必須繞道。是以慢了。”
杭州城西南方向,處于丘陵地帶,鳳凰山,就是天目山最后的余脈。鳳山門就是杭州的南門。
本來,從錢塘江南的援軍,最好的辦法,鳳山門東側有一道水門,直通錢塘江。如果沒有清軍在,錢塘江的船只可以直接進入杭州城。而今就要另想他法了。
朱以海眺望韃子軍營。
韃子營盤非常大。
估計有四五萬之多。
更重要的是北邊還有不知道多少援兵。
“守杭州,卻不僅僅戰于杭州。”朱以海說道:“我需要有一人去江南,號召義士。截斷韃子糧道。只要撐住一兩個月,韃子必退。”
“這是讓韃子退兵最好的辦法。”
前世,剃發令一下。江南義軍風起云涌。這也是朱以海能在紹興監國的原因。
而今自然主動利用這種形勢變化。
“老臣請命。”劉宗周起身說道。
朱以海暗道:“他倒是合適。”
劉宗周是東林大佬之一。而江南地區正是東林一派影響力最大的地區。他振臂一呼,自然有無數讀書人響應。
而這些讀書人,正代表江南士紳集團,也是最強大的地頭蛇。
只是-----
“劉先生年紀太大了。”朱以海搖搖頭說道。
“老臣雖老,一片報國之心卻未老。不是老臣夸口,老臣到了江南,必能大造聲勢,在杭州城內,有誰能比得上老臣。”劉宗周說道:“今事急,老臣當仁不讓,請殿下速下決心。”
劉宗周這一口氣憋了很久了。
他雖然擁立朱以海,但是在高弘圖來了之后,朝廷大權就到了高弘圖手中。
高弘圖并沒有排斥劉宗周的意思。
但是劉宗周在很多事情上,的確是辦不來的。
在兵危戰急的杭州城中,劉宗周儼然成為一閑人了。
這對劉宗周來說,是一種折磨。
而今有一個機會為國家出力,劉宗周做夢都想。
至于危險。
劉宗周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年過六十不為夭,天下沉淪如此,他早就將生死置于度外了。
只要能殺一韃子,讓他用命來換,他也愿意。
“殿下,今日事急。容不得猶豫了。”劉宗周說道。
杭州城中兵馬不多,韃子卻又源源不斷的降兵。這樣打下去,不管是城中兵源枯竭,還是軍心不穩,都會影響大局。
“好。”朱以海說道:“請劉先生,以大學士,兵部尚書,總督南直隸軍務,各路人馬聽其號令。”
“老臣遵命。”劉宗周
朱以海說道:“江南起事,秉承三原則。”
“第一,以支援杭州之戰為第一。首要目的是截斷韃子后勤線,打亂韃子兵力部署,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只要杭州城能守住,就能激勵人心。
讓天下人知道,韃子兵鋒已鈍。
這是首要目的。如果沒有大軍支持,縱然江南義軍占據了幾處要地,也不可能擴大影響的。
“第二,保存有生力量,不與韃子爭一日之短長。”
“秉承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求殲敵,只求遲滯敵軍運動。”
后世用智慧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現在的大明朝廷,沒有大軍北上,恢復江南的能力。自然要保存忠臣義士的性命。
先站穩腳跟。以待將來。
“第三,利用水軍優勢,不要與韃子在陸上爭鋒。”
在長江上,韃子有水師嗎?
有。
多鐸下南京,收降了不少水師。
但是韃子有水師優勢嗎?
沒有。
大明朝廷爛透,早就呈現出。官軍不如私軍。
水師中真正能打,都是某些人的私軍。
而這些水師都還聚集在大明的旗幟上。
“松江,陳子龍。崇明,沈廷揚,黃蜚,太湖,吳易,宜興,盧象觀都是忠勇之士。請先生善用之。”
這些都是前世反清,死不旋踵的忠臣義士。
劉宗周說道:“臣明白。”
這些人,有些他知道。有些他不知道。不過都記在心上。
朱以海問道:“先生有什么要求嗎?”
“臣請大赦。”
“赦免各地降臣,如能反正者,盡免前罪。”
朱以海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韃子真正令江南百姓群起反抗的,是剃發令。
大明政治腐敗,盡失人心。
而韃子卻比大明還要不得人心。
今年六月,多爾袞聽聞多鐸打下南京,就立即下了剃發令。這也是江南反清運動,如火如荼的另外一個原因。
只是多爾袞未必不知道,剃發令會遭到反抗的。
但多爾袞不能不下剃發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