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出現蒙古騎兵不奇怪,奇怪的是蒙古騎兵穿著蒙古人服飾。
因遼東氣候寒冷,從各地遷移的漢人都不愿意前往遼陽北方居住,大部分居住在海州、蓋州到金州、旅順一線,即所謂遼南。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了明末,滿清起兵后,遼西、遼北都有大量異族投靠滿清,唯獨遼南堅決抵抗,就因為漢人大部分居住在遼南。
此時洪武年,遼陽北部更是高麗、女真、蒙古各投降部族、軍戶的保留地,只有少量漢軍居住,漢人軍戶家屬更是一個沒有。
朱雄英當前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漢異分界線上,出現蒙古騎兵原來并沒有什么,可這些蒙古騎兵都穿著蒙古服飾,這就要命了。
女真、高麗、蒙古都有大量部族投降大明,成為大明遼東邊將、軍屯家屬,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改穿了漢人服飾。
對于這些投降的部族而言,深怕穿著傳統服飾被大明人看不起,也都積極融入大明之中,這就是文化勝利的結果。
除非遇到重大節日,否則各族百姓不會穿上民族服飾,有些部族更是完全放棄本族的一切,一心以漢人自居,說漢語用漢名。
遼東地區依然大量穿著蒙古服飾的只有納哈出部,他們是大明絕對的敵人,所以李守義看到這支蒙古大軍后大驚。
“不惜馬力,速度南下!”
眼看敵人有好幾千,己方才二百人,即便各個刀槍不入,圍攻之下死傷必然慘重。而且不知道敵人后方還有沒有大部隊,留下久守必失。
連山關
這里不能稱之為關口,沒有城墻、防御工事,只有一條小道。之前明軍并不把這里算在巡防關口內,因為連山關只針對女真,而且道路難行,女真要來遼陽一般也是走撫順關。
是朱雄英來到遼陽,四處尋找鐵礦,楊文才調派一個總旗(五十人)駐扎在這里,朱雄英出門他們就去駐守,朱雄英回城,他們也回來。
“總旗,女真部為何襲擊?”
“不用管為什么,我們為太孫側翼,絕不能讓太孫遭襲,必須擋住敵人。”連山關總旗下令,“速速找到太孫,匯報敵情,請太孫回返遼陽。”
“是!”
“兒郎們,讓這些女真蠻子知道我們大明的厲害!”
“喔!”
別看他們說得好,其實他們本身就是蒙古人,甚至旗內還有好幾個女真人,但此時他們都以大明人自居。
“總旗,敵眾我寡,敵攻勢兇猛,怎么辦?”
“沒有怎么辦,死戰不退,陛下會厚待我們親屬的,不用怕。”
只能說這年代蒙古人左右反叛的真反叛,講忠心起來是真忠心。明知道敵人一眼看不到頭,也不知道守著有沒有必要,這群蒙古明軍愣是一步沒退,死死擋住敵人進攻。
“總旗,他們好像是北元韃子,不是女真蠻子。”
“看出來了,納哈出奸詐之徒,不敢明刀明槍跟我們打,只敢搞這些陰謀詭計,不是勇士。”
“總旗,兒郎們快死光了,撤退吧。”
“你若是膽怯你先走,我受將令,死戰不退!”
“死戰不退!”
連山關總旗從中午一直扛到了晚上,最終全軍覆沒。進攻的假扮女真部落的蒙古將領大為感慨,命人收攏尸體安葬,他則帶著大部隊向西突入遼陽地區。
就在連山關將士血戰的時候,朱雄英南奔遇到了明軍大部隊。
“殿下,必是海州衛接應之兵。”
“停下!警戒!”
“殿下,怎么了?”
“我看到了殺氣。”
李守義他們只是練武看不出來,朱雄英從南邊的軍隊身上看到了殺氣,這支軍隊雖然穿著明軍鎧甲,用著明軍旗幟,但來者不善。
“向東,撤入山中,快!”
“殿下?”
“你要不信隨我殿后。”
“殿下豈能殿后?”
“少廢話,大部隊轉進,快!”
李守義覺得朱雄英想多了,親自向南迎了上去,高呼太孫在此,讓大軍接駕,結果南方來的明軍果然是敵非友,高呼殺就開始沖刺。
“殿下速走!”
因為提早察覺到殺氣,朱雄英身邊的兩百人并沒有危險,還提前跟著朱雄英逃入山中。
繞了幾個山谷,爬了幾個山頭,朱雄英一行人逃脫成功。
“殿下,竟有賊子反叛!”
之前的蒙古騎兵還說得過去,或許是納哈出不知道從什么地方繞過來的,南面明軍沖殺就說不過去了,納哈出沒有那么多明軍鎧甲,這擺明了有人要殺朱雄英。
“南北夾擊,時間計算如此準確,賊人不是小賊。”
“會不會是楊文?”
“不要胡亂猜疑,是賊子總會露出馬腳。”
“殿下,我們怎么辦,去遼陽?”
“不保險,我們想辦法直接回廣寧。”
“賊人必定沿官道搜查,很難穿過去。”
“那就向南,海州、蓋州、金州,總有空隙,我不相信我大明遼東將士都從賊。”
“是!”
“什么人!”
朱雄英一行人剛剛南下,就碰上了一群女真人,人數并不多,只有一百多人,也沒有武器,反倒有許多皮毛,看來是商貿的。
“臣建州衛阿哈出,漢名李思誠叩見太孫殿下。”
李思誠所部女真本來并不受大明重視,是朱雄英來到遼東后認為可以借助女真的力量獲取奴隸修鐵路,所以朱元璋派朝廷使臣去了建州衛,正式承認建州衛的地位,并給了李思誠官位。
李思誠知道好日子就要到了,特別感謝朱雄英,加上要與朱雄英商談奴隸之事,所以帶著家屬和商隊前來遼陽,也算朝貢。
李思誠都沒想到在半路山中遇到朱雄英,哪怕他聽過朱雄英喜歡進山打獵(實則尋找鐵礦,以訛傳訛)。
“有納哈出賊軍?”李思誠大驚,旋即跪倒,“女真部愿聽殿下調遣,至死不渝!”
大明自己人要殺自己,反倒是外族拼命效忠,朱雄英有些失神,不自覺說道:“好奴才。”
李思誠大喜:“多謝殿下,奴才李思誠叩拜殿下!”
李思誠的出現是意外之喜,他們攜帶的皮毛解決了朱雄英所部防寒問題。
不是朱雄英沒有帶棉衣,是帶的不多,當時只想著臨時進山考察,沒想過要穿山南返,在山中待那么長時間。況且一路奔逃,許多營帳物資遺棄。
此時已進入深秋,遼東地區已經非常冷,往后還會更冷,有了這批皮毛,至少不會非戰斗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