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火龍燒倉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158字
- 2024-11-16 09:24:00
這個請君入甕戰術最初的構思并非徐達想出來的,而是新軍一個普通士兵。
先是在小旗的士兵集體會上提出,然后層層上報給郭英,最后由郭英邀請徐達參加新軍士兵集體會,最后才拍板。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哪怕是洪武年的明軍也沒有那么好的軍紀。就算不說士兵反向參加劫掠,將軍隊拆分細碎本身就是兵家大忌。
沒有信念的軍隊拆分后什么事都做得出來,最普遍的就是當逃兵。
但新軍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尤其是朱雄英親自參與訓練的那五千人,他們讓徐達相信他們不會因為拆分四散逃跑,更不會劫掠鄉里。
事實也是如此,拆分后反而強化了新軍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新軍有信念,他們知道為何而戰,他們愿意為國民而戰,為國家捐軀。
光靠信念肯定是不夠的,這離不開刀槍不入的武功,離不開出征前朱雄英對他們的承諾。
永不納糧,永不服役。
新軍若只是學習使用火器,學習武功,那新軍和舊軍沒有任何區別。
新軍首先在思想上得到升華,他們白天訓練,晚上學習,知道了什么是國什么是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華夏。
這份為國家、為國民而戰的信念,給了他們自豪,朱雄英也適時給他們嘉獎,帶來了強大的榮譽感,得到了精神寄托。
此外朱雄英還承諾新軍,軍隊不再強制加入軍戶,可以隨便轉換戶籍,也不要求父死子繼、兄終弟承。
只要新軍士兵參軍十年,就可以退役,并拿到45+6(四十五畝主糧耕地加六畝菜地,朱元璋給普通百姓均田是15+2,新軍一人等于三人)的耕地,不是荒地,是開荒好的熟地。
若是獲得軍功,可以提前退役,提前拿地。
以獲取耕地為獎勵還不夠,大明百姓若是愿意遷移在西部地區,一樣可以分荒地,自己開墾一樣能夠獲得所有權。
而軍功獲得的土地則不同,所有者和他家人(老人加夫妻二人,孩子不算)不再需要納一粒糧,也不再需要服任何徭役。即永不納糧,永不服役。
當然也可以不退役繼續參軍,可以用軍功升職,可以用軍功換取爵位。升職簡單,封爵就難了,好在有這個晉升通道在。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劫掠,只是最基本的紀律,還有其他朱雄英制定的本土化紀律準則。
紀律配合軍功賞賜,榮譽與未來加身。新軍聞戰而喜,怎么可能逃跑。
北平
“怎么回事,胡虜怎么完全沒消息?”
“怎么沒消息,通州那邊繳獲無數戰馬,剛從北平緊急調撥一批糧草。”
“糟了!倉里糧草只有面上一層。”
“早知今日就少拿點了。”
“后悔也無用,快想想辦法。”
“能有什么辦法,徐達一來就接管糧倉,想拆東墻補西墻都不行。”
“沒辦法只能燒了。”
“燒?”
“燒!”
軍隊接管倉庫也沒用,北平官員幾乎都參與到貪污的隊列中,一旦糧倉問題暴露,所有人都要死。
故而在某天晚上,一群地痞無賴沖撞倉庫邊的軍營,將軍士吸引走,另一批人暗中放火。
或者應該說明著放火,這群人哪怕看到依然有軍士守備,他們還是將油罐(小號陶罐)砸在倉庫上,隨后丟火把引燃。
好在文官們也不傻,讓那些放火的人穿上了蒙古人的衣服,假裝成潛入北平的蒙元奸細。
“都督,有奸細沖擊糧倉,糧倉起火了。”
“快救火!”
“都督莫急,火勢未起已滅。”
“哦?”徐達問道,“是不是殿下給的機械起了作用?”
“沒錯,那抽水泵宛如水龍,遇火則滅。”
古代軍隊作戰失敗,有很大概率是糧草出現問題,要么被敵人斷了糧道,要么糧倉被燒。
為降低這種概率,朱雄英讓工匠制作了許多抽水泵,配上帆布水管(外包桐油油紙),一并送到了北平。
因為不知道戰爭要打多久,大量糧食經過大運河從南方輸送到通州。
正好水泵需要水源,于是徐達命令北平啟用通州糧倉,還將前線指揮部設置在通州。又命令北平的軍用糧轉移到通州倉,順勢在糧倉附近設置泵站,由專門學習的軍士看管。
那群文官沒想到火根本沒燒起來,受損的糧食也只是面上一層。
“都督請看,倉內糧食異常。”
“碩鼠!該殺!”
糧食由兵部負責,由文官負責,徐達作為主將,不好過多干預,免得引起朱元璋反感,令他沒想到的是文官正是利用這一點,讓糧倉問題沒有第一時間暴露。
若按照往常的戰爭烈度,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暴露,糧食短缺前蒙元就會撤兵。
這次不同,誰都沒想到新軍居然可以繳獲那么多戰馬,甚至可以說凡是新軍擊敗的蒙元部隊將作戰用戰馬和馱載用駑馬全部繳獲了,糧食損耗大大提升,誰讓一匹馬等于十個人呢。
此外新軍自身也是耗糧大戶,隨著武功修煉有成,每日進食量也相應提升,一個人要吃三個人的飯量,也令文官計算耗糧量失誤。
種種因素相加,逼著北平文官鋌而走險,最終提前引爆糧食貪污案。
只能說文官命不好,雖然明軍短時間內耗糧大增,但整體作戰時間大幅降低,脫古思帖木兒打不下去了。
也能說文官運不好,他們派出的勾結蒙元的商戶,正好碰上了四散潛伏的新軍,被一鍋端了,否則文官至少可以收到某些消息,能有轉圜的余地。
勾結蒙元的商戶與脫古思帖木兒接頭成功,表示愿意給蒙軍當向導,條件只有殺干凈、燒干凈。
商戶提供了大量明軍情報,表面上的情報,讓蒙軍更輕松找到容易突破的關口,給了脫古思帖木兒更多自信。
因為商戶向脫古思帖木兒透露明軍沒有死傷太多,遼東方向是主動后撤,大軍依然駐扎在山海關附近。
脫古思帖木兒意識到這次南下的危險,無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要一分沒搶到灰溜溜返回,不用下面的貴族鬧事,嫡系也會撕了他。
好在明軍主力駐扎在山海關,主要作戰目標也是納哈出,給了脫古思帖木兒一個錯覺,他有一段可以搶劫的時間。
于是脫古思帖木兒第一時間下令分散搶劫,并規定回返的時間,超過時間大軍立刻北返,不會留下來,更不會保護過于貪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