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全部殺,父王莫不是又心軟了。”
“這我當然懂,不是我心軟,是你太急躁。”朱標說道,“你說過,士大夫坐天下千年,底蘊十足,若沒有任何退路,他們必然魚死網破。”
“破就破,正好把他們都殺光。”
“前幾日你用國運逼我殺子,才過幾天你自己就忘了?”
“國運?”
“不問青紅皂白必將掀起大亂,那時國家混亂,國運不昌,我祖孫三人所修煉的功法......”
“那父王的意思是?”
“你自己說的話你自己忘了?”朱標沒好氣道,“分化拉攏,各個擊破。”
“父王教訓的是,是我急了。”
“這就對了,你覺得該怎么辦?”
朱雄英想了想說道:“一個不殺,大部不抓,治病救人。”
“什么意思?”
“我們對外就這么說,這次不再殺了一了百了,而是給犯錯的官員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個借口好,但不穩妥,朝廷要有信用。那么多人已經抓了,還怎么大部不抓,之后肯定會殺人,不可能一個不殺。”
“那就改成大部不殺,治病救人。”朱雄英說道,“先解決方孝孺等絕對的敵人,以及他們背后的地主,之后再慢慢一個個清理。”
“恩,這才對,以后不得再急不可耐,需知治大國如烹小鮮。”
“明白。”
乾清宮
“這逆子,禽獸行徑,禽獸不如!”
望著秦王府收集的證據,聽完府內證人證詞,朱元璋大怒。
朱元璋叫來朱雄英,詢問秦王所作所為產生的影響。
朱雄英說道:“皇爺爺,此刻我們剛剛修煉,任何變故不顯,一旦我們沖擊更高境界,這些很可能加重我們的劫難。”
“劫難?”
“修煉畢竟逆天而為,天會降下劫難,若我們抗住劫難可晉升更高境界,若抗不住劫難便身死道消。”
“那么嚴重?”
“不敢欺瞞皇爺爺。”
“那秦王如何處置?”
“敦促他改正,至不濟也不能再放他回封地作惡。”
“你還有話沒有說完。”
“皇爺爺英明,孫兒不必多說。”
朱元璋面無表情:“一定要說,咱想親耳聽聽,免得你父皇胡言亂語。”
朱雄英沒有在意朱元璋語氣的變化,脫口而出:“殺,為了大家,為了國家,為了皇位,殺!皇爺爺若是不忍,孫兒……”
“好!有什么不忍的。”朱元璋粗暴打斷朱雄英的話,冷眼看著朱雄英說道,“若他不成才,再行禽獸之事,咱親手殺了他,不就是一個兒子。”
朱雄英聽出朱元璋的話不似作假,猛然看向朱元璋,看到了一雙漠視人性的眼睛。
朱雄英心里一突,仿佛重新認識朱元璋一般。
后世那些營銷號、視頻都在說朱元璋多么多么顧念親情,就算朱標造反也會先問問造反的兵夠不夠。
朱雄英也一直以為朱元璋是最親愛子孫的皇帝,甚至為了子孫愿意放棄皇位。
如今看來所有人都錯了,朱元璋依然是皇帝,放縱朱標也是為了江山永固,若兒子妨礙江山,那一樣可以殺。
這樣看來,朱標死后,老二、老三相繼出意外可能并不是巧合。
歷史上朱元璋在朱標死后就想過讓朱棣繼位,說過朱棣類他,遭到文官集體反對。
用的理由是立老四為太子,讓老二、老三情何以堪。
從那以后,朱元璋才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并著重培養朱允炆。
可惜朱元璋考察朱允炆幾年,發現他不堪大用,也有可能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了太多武將,造成文武失衡,官員勢力失衡。
意識到這種失衡很可能影響江山,朱元璋又再度想讓朱棣繼位。以后,老二、老三相繼出了意外,朱棣上位的障礙掃清。
這下文官害怕了,直接讓一直不生病的,精力充沛的朱元璋突然患病,并且幾天后就死了。
朱雄英離開乾清宮,朱標過來問道:“父皇,會不會太過刺激雄英?”
“小子手段太過粗暴,只求速勝,太不穩重。”朱元璋說道,“咱看他是有恃無恐,肆意妄為。咱讓他知道咱不是只有他一個孫兒,讓他清醒清醒。”
朱雄英腦子里想著回地球,并不把大明這里的人當成人看,有一種游戲心態,把人當成NPC,所以做起事來沒有下限,也不怕引發滔天巨浪。
朱元璋和朱標作為朱雄英最親近的人,早就把朱雄英的脾性摸清楚了。
之前詢問朱允炆的處置就是一道考題,顯然朱雄英考得不及格,雖然朱元璋和朱標依然會按照朱雄英的想法處死朱允炆,但也要讓朱雄英緊緊皮。
“父皇,會不會讓雄英破罐破摔?”
“不會,他野心比你大。”朱元璋盤著兩顆懸浮的玉球說道,“摔鍋砸碗也不怕,這皇極天元功很有意思,一旦被貶為庶人,失去皇室的身份,功力立馬散盡。我看他沒那個膽量,他沒有反抗的本錢了。”
“這么說老二不用死?”
“自然,若他再不干人事,咱就把他貶為庶人。”朱元璋頓了頓,問道,“石生石,怎么樣了?”
“有聚靈陣,一千斤雄英具現的靈石可以在一天內染好一斤碳。沒有聚靈陣,一萬斤一月染一斤。”
“聚靈陣你學會了嗎?”
“兒臣會了。”
“一天一斤夠了,大不了修煉慢點,標兒你還有一百年,咱相信足夠了。”
“父皇也要修煉,雄英那還是……”
“正如他自己所說,權力就是責任,皇帝是最大的責任。別嘴上說著以人為本,做起事來漠視人命。”朱元璋笑道,“他還是咱的乖孫,皇太孫,以后的皇帝。”
“希望雄英能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
“江南的事由他做主,你去看著他,別讓他肆意妄為,也別讓他束手束腳。”
朱雄英自然不會束手束腳,為了國家昌盛,有些人必須死,有些階層必須消滅。
不說其他的,就說方孝孺。他的取死之道不僅僅是謀害皇帝,這只是從上位者的視角看來他該死,從底層民眾的視角來看,方孝孺依然要死。
方孝孺才成為江南文官領袖一兩個月,朱元璋三人裝病才那么短的時間,他就舉薦了好幾百人為官,并且全都是沒有參加過科舉的所謂江南才俊。
這要是讓方孝孺多當幾年官,還不知道要舉薦多少人。
歷史上方孝孺就舉薦了幾千人,而這些人都在靖難后被清洗,所以才有了誅十族的謠言,事實方孝孺至親中就有人活著,根本沒有被誅九族。
誰讓大明后期江南文官士大夫重新掌權,自然極盡抹黑朱棣之能事。
從地主視角來看,方孝孺絕對是好人,一倍投資百倍回報。
而那些被方孝孺舉薦當官的人,自然有樣學樣,一切為了地主、士紳辦事,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他們不死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