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遠離,這反應很激烈?!?
煉鐵成功,接下來就是煉鋼。
大明的煉鋼技術還要分兩步走,首先將煉好的生鐵放入另一個炒爐中攪拌,同時吹入空氣,使其煉成熟鐵(碳含量極低)。接著讓熟鐵和生鐵混合,生產出含碳量適合的鋼鐵。
但因為生鐵中碳含量有高有低,所以生產出來的鋼只是鋼,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都有,有時候還會因為把控不穩生產出較低碳含量的生鐵,并不能百分百煉鋼成功。
朱雄英并不知道具體的煉鋼工藝,無法按照后世的工藝煉鋼,只能利用當下的工藝改進,好在他腦子里有修仙世界的知識,這里面有煉器的知識。
按照煉器的方法,朱雄英首先做了實驗,選擇生鐵、熟鐵和鋼材各做幾個試驗,找到了煉鋼的方法。
選用熟鐵,然后放入一定量的靈石捶打,配合石灰石作溶劑,就能產出高質量的鋼材,而且靈石用量不同可以穩定控制鋼中的碳含量。
這其實和滲碳工藝差不多,原理同樣是在熟鐵中加入碳來改變碳含量。
同時又因為靈石的特性,會改善鋼材的品質,使其更優秀。
有了這個成功的經歷,后續煉鋼就簡單了。
首先煉生鐵,再煉熟鐵,最后加靈石。
生鐵工藝有現成的,稍微改進下就行了,熟鐵倒是需要大幅改進。原本熟鐵工藝需要人工攪拌,效率低下,攪拌工死亡率極高,一般用死囚、戰俘,不適合大規模煉制。
剛開始朱雄英沒有頭緒,有了鼓風機后發現了方法。
以前炒鋼用風箱吹風,風斷斷續續沒看出來,有了連續的風加入,工匠們發現不需要攪拌鐵水也會劇烈反應,甚至不需要再另外加熱。
于是工匠手工打了一個大鼓風機,配合大炒爐,果然試驗很成功,而且煉熟鐵速度飛快,就是當時用的冷風,熟鐵有好有壞,并沒有成功,加上火窯熱風就成功了。
此外煉熟鐵不比一次性煉鋼,不需要掌控鋼水中的碳含量,不需要精確控制各種變量,只要吹到不再反應,直接把所有碳吹光就行,大大降低工藝難度。
同時讓生鐵原材料的碳含量不再有具體需求,什么生鐵都能煉。這也讓煉生鐵的工藝難度相對降低,大量使用木炭不再是問題。
煉熟鐵成功了,倒是煉鋼有些麻煩。
若直接在煉熟鐵的爐子里加入靈石,無法確保靈石混合均勻,容易使上層碳含量太高、底部碳含量太低,煉鋼失敗。
必須將熟鐵倒入其他容器,倒入的同時加入靈石,如此才能確保鋼材品質和碳含量。
因為最后一步剛剛試驗成功,還沒有配套的設備,當下還需要人工,所以鋼產量并不多。
當然這是對比后世鋼鐵廠,對比大明已經是極其重大的提升,按照黃大山的計算,此時六合鋼廠每天可產鋼十噸。
每天十噸,每年三千多噸已大大超過大明鋼鐵年產量,要知道大明的鐵產量才八九千噸。
要是將最后一步靈石混合改良成機器自動,年產一萬噸鋼材不成問題,而且有了成體系的煉鋼工藝,想要擴產輕而易舉,只要有足夠的煉鋼工人和原材料,鋼要多少有多少。
因當下步槍等需求鐵多鋼少,朱雄英讓六合鋼廠首先擴建煉鐵車間,多煉熟鐵。
“兩千萬斤?生鐵還是熟鐵?”
“一萬鈞!鋼!”
將來所有東西都會成倍增加,斤這個計量單位已不足用,所以朱雄英把鈞拿了出來,并加以改進。
原本一鈞等于三十斤,改進后的鈞等于兩千斤,與后世噸差不多(此時一斤大約600克,實際鈞比噸重,可以大致理解成噸,以后也會寫成噸)。
“好!乖孫,算你一功?!?
朱元璋還沒有意識到鋼產量提高的重大意義,這不能怪他,因為大明此時用鐵的地方并不多,每年鐵廠產的鐵都過剩,又不能存在倉庫等它生銹,朱元璋都有過關閉鐵廠,降低產量的想法。
朱雄英不想多做解釋,隨著靈氣革命加深,工業制品增多,朱元璋會明白的。
“乖孫,人已經到了,你要抓緊練兵?!?
“是,孫兒這就去軍營?!?
親自關注軍隊朱雄英才知道有些東西不需要他發明,例如將領與士兵分離制度。
將領過多干預士兵,長時間統領同一支軍隊等等,很容易養出山頭、軍閥,朱元璋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將練兵和統軍分開,也就是衛所制度。
士兵在各衛所屯田訓練,需要作戰時將領抽調一批衛所參戰,作戰結束后將領交令,士兵各回各家。
如此幾乎杜絕軍閥化,一直到明中期衛所制度敗壞前都沒有產生軍閥。
能有如此先進的制度,離不開大明軍隊對中層軍官的培養,以及軍隊戰術的規范化,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是有大量成熟、優秀的中層軍官,士兵訓練項目相同,戰術相同,作戰時號令統一、如臂使指。
缺點是中層軍官權力加大,一旦沒了制約的制度,很容易脫離掌控。
原歷史大明就是因為少了對中層軍官的制衡,加上軍官世襲,導致軍戶成為他們的私產,衛所屯田成為軍官私田,最終令衛所制度敗壞。
好在此時還是明初,各衛所運轉正常,朱元璋調兵不需要太多麻煩,從各衛所抽調精兵強將就行。
因為要訓練火器,朱元璋從京營的三大營中抽調一萬人交給朱雄英組建新軍,倒是參與新軍訓練的將領很有意思。
徐達,大明第一武將,也是老一輩將領第一人。正妻謝氏乃朱元璋之侄朱文正妻妹,長女嫁燕王,朱家姻親。
沐英,永鎮西南,朱元璋義子。
藍玉,中生代將領第一人。太子朱標舅舅,朱家姻親。
傅友德,中生代將領,屢立戰功。將來他的兒子會娶公主,朱家姻親。
耿炳文,中生代將領,驍勇善戰。將來他的兒子會娶朱標的女兒,朱家姻親。
郭興、郭英兄弟,中生代、新生代將領,征戰南北。姐妹嫁朱元璋為寧妃,郭英的兒子將來也會娶公主,朱家姻親。
可以說朱元璋給朱雄英調來的將領都是自己人,且多是朱標心腹,確保他們不會輕視年幼的朱雄英。
這些人不輕視歸不輕視,該展現的手段朱雄英不會忽略。
用其他關系維系的關系到底不是那么穩固,直接聯系才安穩。
朱雄英打算讓他們見識自身的偉力,也能讓他們之后安心修煉武功,免得有抵觸心理。
修煉武功之事朱雄英事先告訴過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應允,朱元璋派來新軍的將領都是姻親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