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課本
- 大明靈氣革命
- 大街H小巷
- 2143字
- 2024-12-22 10:47:40
“高麗、寶島?那不就是流放?我何罪至流放?”
“你們聚眾造反,沒有夷族,只是流放,已格外開恩。殿下還特別恩賜你們當教師,有功績便可升官回來,尚不知足?”
“一丘之貉,你們都是一丘之貉!”
宋忠說道:“你們?yōu)槭裁丛谇罚瑸槭裁磶涂准摇哪銈兙奂诮稚夏翘扉_始,你們就注定有這一天。殿下開恩,給你們一個機會,若你們不想抓住,現(xiàn)在就可以走。”
望著宋忠似笑非笑,退開的離開大門,剛剛還叫囂的學子全部遲疑了。
被人從曲阜抓到京師,又從京師被帶到松江府,哪怕期間有糊涂的人,也已經(jīng)從家人、朋友口中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尊師重教是文官士紳的潛規(guī)則,但這有一個大前提,必須忠心皇帝。此時還是洪武年,不是百年后三楊整合江南打造強勢文官集團時期。
朱雄英用的是大明律光明正大抓了孔家,還是當著曲阜百姓的面公審的孔家,就這樣學子們還站在孔家這邊,代表學子忠誠孔家勝于皇帝,勝于國家。
若是解救這些學子同樣代表與學子一條心,在朱元璋看來就是不忠,朝堂文武沒有一個人會做這種事。
這就代表沒有任何有權(quán)勢地位的人會救他們,他們只能自救,若一直關(guān)在京師等著審判,自己連帶著家族都會成為有罪之家,未來幾代人無法科舉,他們將成為家族罪人。
當他們被帶去松江府,他們的家人、朋友都提醒過他們,讓他們聽命于朱雄英,戴罪立功才有一線生機。
這群學子因禍得福,有了一個跟著朱雄英做事的機會,有道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就是給皇帝當官,既然已經(jīng)被太孫看重,那就沒必要繼續(xù)讀書了。
可惜學子樂極生悲,他們沒想到做事的地方那么偏僻,和流放沒什么區(qū)別,甚至還不如流放,至少流放的地方還是國內(nèi),寶島都沒有幾個漢人。
但真要不管不顧離開,沒幾個學子敢做,他們知道離開這道門后再沒有翻身的可能,乃至被直接抓起來,嚴重點真的會被夷族。
“怎能曲解圣人之言,萬萬不行!”
要說為了自身利益流放也就忍了,當學子拿到朱雄英給的教科書后傻眼了,這哪是什么有教無類,教化萬民,分明是妖言惑眾。
如果他們真的拿著這種教科書去教學,被國內(nèi)的儒生知道了,那等于被直接開除出儒生群體,以后不但他們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家族里的后代也不會有任何大儒給背書。
其實說起來這個世界的所有國家,包括大明在內(nèi)都沒有一套通行的教科書體系,大明還好點,有科舉在上面圈著,至少需要讀什么書有概念。
教育完全是老師教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出來的學生自然符合老師的價值觀,而不是國家需要的價值觀。
這個問題一直到后世都只有幾個國家才能解決,特別是牢美,他們的學生一直到中學都沒有教科書,都是老師發(fā)一些復印的講義,還不讓帶回家,回家后想要自學都沒書本。
當朱雄英規(guī)訓了鄉(xiāng)紳,了解完大明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當即說服朱元璋,調(diào)集一批大儒,編撰一批全國通用的教科書,從今以后教師必須按照課本教學,不能隨意發(fā)散。
按照朱雄英的設(shè)想,大明學生需要學習許多科目。
小學科目:國文、國武、數(shù)學、科學,為主科目;德法(道德法律政治)、衛(wèi)生、琴棋書畫、農(nóng)工為副科目。
中學科目:主科國文、國武、數(shù)學,三門都要學,都要考;副科都要學,德法、生物(農(nóng)工)、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琴棋書畫,選一門主考。
顯然那些讀了一輩子圣賢書的老儒生不會答應(yīng),國文、國武沒話說,數(shù)學也就罷了,其他一些科目他們堅決抵制。
最后還是朱元璋拍板,其他都按照朱雄英說的,只摘除地理、物理、化學三門,偏偏是最重要的三門。
摘去這三門,代表科目全都是文科,那以后的學生就只會一門心思當官,也只有當官才配得上讀那么多年書。
這不是朱雄英希望看到的,他知道只有足夠的理科工程師,才能強化、加深工業(yè)化,才能更快速提升國力,提高國民收入。
無奈朱雄英早就把三門課還給老師了,其它科目都能想辦法從大明當前社會環(huán)境編撰成套教科書,唯獨這三門,只能依靠朱雄英腦中的知識,以致于沒有足夠的知識編撰成冊。
朱元璋索性將這三門剔除,安撫抵制的大儒,并告訴朱雄英,等他編好書本再談以后。
朱元璋很認可朱雄英的統(tǒng)一思想,他認為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就是忠于朱家,他還特意讓大儒編撰德法課本時加入其中。
統(tǒng)一課本是消滅士大夫輿論權(quán)的開始,朱雄英剛來大明的時候就給朱元璋規(guī)劃過,誰都沒想到這一天那么早到來。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士大夫掌控輿論幾百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改的,需要等到新學校建立,新學子畢業(yè),占據(jù)社會上下,沒個幾十年不要想成功。
為了加速這個任務(wù),朱元璋還在朱雄英的建議下開始發(fā)行報紙。
其實從西漢開始朝廷就發(fā)行詆報,不過詆報是給官吏看的,報紙則發(fā)行到民間,成為輿論咽喉。
能夠發(fā)行報紙,離不開靈氣動力裝置和造紙術(shù)的提升,否則沒有廉價的紙張,廉價的報紙,普及也就成了奢望。
孔家學子、翰林院學生動不動就被別有用心的官員、老師鼓動,就因為沒有通行的教科書,沒有通行的價值觀,只會聽從老師,妖言惑眾也深信不疑。
朱雄英就是要把這一套在國內(nèi)剔除,要把這一套用在國外,讓國外的學子認可大明的教師,認可大明灌輸給他們的價值觀。
要滅亡一個國家很簡單,辦法多種多樣。
想要滅亡一個民族就難了,首先要亡其史,再控制他們的年輕人。
幸好,這世界上只有華夏一個千年傳承的民族,其他民族的歷史不難洗。
“殿下,只有幾個死腦筋,寧愿回去背罪。”
“我們這條船總會有人掉隊,也會有人不愿意上,不必為不加入、掉隊的人苦惱,因為總會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
“殿下高見。”